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万得城缘何成了“百思买第二”
作者:陈偲


  “他们退出了,我们给你定心丸。”当年百思买关闭在中国的自有品牌门店后,万得城打出的广告语犹在耳边。但万得城食言了,曾经说过的“五年内在华门店过百”的宏图伟志,如今看来显得极具讽刺意味。
  据了解,今年1月中旬,麦德龙集团发表声明宣布万得城中国为期两年的试水已结束时表示,会在未来几周内与第二大股东富士康科技集团商讨,以决定是关店还是重新寻找接盘者。不过,万得城的“救世主”并没有出现,万得城只能选择离开。
  对于万得城退出中国市场的原因,家电业分析人士陈秀珍认为,外资消费电子零售商进入中国比较晚,万得城是2010年11月份才开出第一家店,已经失了先机。“在一二线城市中,国美和苏宁等全国性连锁经营企业已经占据主要优势,特别是网点资源;同时,格力等厂家专卖店也已形成一定规模,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帕勒咨询公司资深董事罗清启认为,“百思买、万得城在欧美有一定市场基础,但是在中国市场,一方面他们的采购成本相对较高,根本比不过国美、苏宁;另一方面,在数码、IT产品方面,国内的赛博、宏图三胞等专业IT卖场的低价优势也构成了挑战。夹击之下,万得城唯有以失败而告终。”
  事实上,对于外资电子消费零售商的经营模式是否适应中国市场也一直在讨论中。万得城与百思买类似,采取“买断模式”,注重消费者体验。与国美、苏宁相比,万得城的成本压力较大、经营品种较少,这也拖累了其进一步扩张。
  有业内人士直言,万得城一直想以服务、体验取胜,但它与百思买面临的同样情况是被国内很多消费者当作 “体验中心”。尽管在中国市场的业绩不佳,但不意味着万得城的模式不好。相反,其所带来的开架销售、体验服务等,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内现有的家电零售方式。
  陈秀珍认为,拥有庞大消费力量的中国市场对于万得城和百思买还是有吸引力的,它们还有回归的可能。未来,中国市场、中国消费者、中国电子消费品流通渠道都可能出现变化,外资连锁要在变化中寻找突破点。 (陈 偲)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3 版:家电·渠道】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万得城缘何成了“百思买第二”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