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一半学生用餐后剩饭菜
高校“光盘”率仍较低
作者:王萃 张旭
图片


    图:高校餐桌浪费现象较普遍

■本报实习生 王 萃 张 旭 文/摄

  今年以来,网友在微博上发起的“光盘行动”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响应。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勤俭节约办教育建设节约型校园的通知》,要求在教育系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勤俭节约办教育,建设节约型校园,推进“光盘行动”。然而,笔者近日在北京市走访多所高校的食堂,发现“光盘”者为数并不多,浪费现象较为普遍。
  4月1日中午12点,北京理工大学第九食堂。食堂的墙壁上,多处贴有“倒掉的是剩饭,丢掉的是人品”、“崇尚节能风气,促进可持续发展”等字样的标语。
  “我今天打了一份肉菜是8元,米饭是2元,价格不算贵。”计算机系的小晏同学说,他从来不会剩饭,每次都会吃完,从小养成的习惯就是这样的。然而,像小晏这样不剩饭的学生并不多。近半个小时内,笔者随机观察了近百名用餐学生,发现约有一半人用完餐后盘内明显有剩饭剩菜,真正做到“光盘”的不到1/4。
  该校食堂共有3层,每个楼层的餐具回收处,都摆放着三四个泔水桶,食堂停止营业时,泔水桶基本都装满了。“用父母的钱不心疼。”一位正在收拾餐盘的工作人员对笔者说,该食堂每天大约产生35桶泔水桶的剩饭菜,保守估计一桶容量30公斤,一天要收集1000公斤左右的剩饭菜。
  4月3日下午5点30分,首都师范大学北一区食堂。学生小张倒掉了近半份面条,她向笔者解释没有“光盘”的原因:“我要的是一份8元的老干妈炒刀削面,份量太多了,再加上还怕吃多了发胖,只好倒掉了。”
  4月4日中午11点30分,北京外国语大学东院食堂。食堂共4层,每个楼层的餐具回收处都摆放着3个泔水桶。由于正值饭点,来食堂吃饭的学生很多。学生小陈的午餐是一份红肠,一份蒜苗炒豆腐和一份西兰花,还有一份炒饭,共13.7元。他只把炒饭吃完,每个菜都剩下了不少。“打的菜确实有点多了。”小陈这样解释剩菜的原因。
  女生小方的午餐是一份猪肉饺子、饼和盖饭,剩了5个没吃完。“男生一般很快吃完,女生吃得比较慢,如果来得晚一点,赶上食堂快关门了,剩饭的几率就比较大”。小方告诉记者,上周学校发起以空餐盘换一元钱餐票的活动,自己也参加了,活动很有意义,效果也不错,希望可以多举办换餐票这样的活动。
  采访中,“口味不佳”、“时间仓促”、“挑食”、“减肥”等是不少学生给出的剩饭菜的原因。“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小丰衣足食,不懂得珍惜粮食。”谈到学生剩饭菜较普遍的现象,某高校食堂工作人员表达了这样的看法。
  如何遏制学生用餐浪费现象?北京理工大学食堂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应该加大对“光盘行动”的宣传,强化学生的节约意识和反对浪费的自觉性,另一方面,高校食堂也应作出相应调整,包括努力做到菜品营养与口味俱佳;进一步完善服务,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需求等。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要闻·观察】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一半学生用餐后剩饭菜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