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数据放哪儿最安全
作者:岳纲举
图片


    ■本报记者 岳纲举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数据存储在人们的电脑和移动硬盘中,因为数据的数量巨大且人们对其疏于整理,因此成为了生活中的一个负担。但是,最大的问题还不是数据混乱无序,因为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检索方式来查找出自己想要的信息;也不是数据无处存放,因为人们可以不断购置存储设备。最令人担忧的是数据可能丢失的问题——如果存储设备出现物理性损毁,那么其中存储的数据将永远消失,相信这对任何一个现代人来说都是一场“灾难”。那么,如何保存数据才最安全呢?

给存储设备“减负”

  “这都是我近些年辛苦拍摄的作品,虽然不一定都是精品,但付出了很多心血,现在让我删除,有点儿不甘心。”一位摄影爱好者对记者如是说。当记者问他那些5年前拍摄的照片现在是否还会翻看时,他说,“照片拍完如果有时间的话,就赶紧整理一下,把一些拍的不好的残片删掉。如果当时没时间整理,一般就会直接导入电脑,往后也很少再翻看。”
  记者调查发现,这位摄影爱好者对图片的处理方式极具普遍性。人们都觉得,自己拍摄的照片、视频、下载的影视剧都是花了时间、心血和金钱的,很多是自己精心创作的作品,不舍得删掉,但又成为了负担。
  海量数据不仅让人们的存储设备频频告急,也让钱包不堪重负。记者在市场走访时发现,现在销售的硬盘,容量动辄以TB(1T=1024GB)来计算,比以前MB级别的硬盘容量扩展了许多,但即便如此,不少人仍感觉硬盘空间不够用,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不可否认,随着数字影像技术的进步,人们会将各种各样的文件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存储,因此,图片、视频等格式的文件越来越多,由于这些文件都非常大,所以是硬盘中的存储大户。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很多人发现,许多文件存储后就几乎没有再动过,被尘封了起来。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每个智能手机用户安装65个应用程序,但只用到其中的15个,不到全部程序的1/4;有52%的人声称他们电脑上存的东西不能删除,但通常只用其中的 20%左右;平均每个用户有250GB—499GB 的硬盘存储空间,但是多数人感觉不够用。这组数字说明,人们存储了大量没有用或者较少用到的数据,正是这些数据让存储设备的容量捉襟见肘。
  由此可见,处理海量数据的第一步,是给存储设备“减负”。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在主动丢掉那些无用的数据后,留下来的有价值的数据该如何保存?怎样才能避免数据丢失?
  如果拿一本实物相册和一个U盘来做比较,毫无疑问,后者存储的信息量更大,但要问哪个保存的时间更长,则恐怕是前者了。从这种意义上说,古代的甲骨文要比那些虽然保存数据量大,但现在已不容易读取的3.5英寸软盘、8轨道磁带和老式录影带更安全。试问,现代科技下的产物——软盘、磁带和录影带能保存3500年吗?尽管这样的比较有些极端,但却很说明问题:越是先进的存储技术,其保存的时间可能会越短,而保存、读取的成本也会越高。
  然而即便如此,人们仍不能排斥那些新兴的数字存储方式,因为它们是科技发展的趋势,人们不可能永远停留在结绳记事的时代。但是,对于一些十分重要的数据,采用传统的存储方式或许更为安全。比如家庭照片,尤其是一些有纪念意义的影像资料,如果能以纸质照片的形式保存,除了可以享受经常和家人一起翻阅相册的乐趣外,也不用担心这些照片会突然丢失。此外,一些重要的文字资料也可以打印出来保存,这样既便于翻阅,也有利于较长时间存放。
  除了上述这些较为传统的保存方式外,也有一些人将重要的资料按类别划分,然后刻录成光盘进行保存,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将文件进行系统化整理,由于光盘不容易损坏,因此可最大限度地避免数据丢失。
  “虽然现在的移动硬盘都是TB量级的了,但我还是不敢用,主要是担心这种大容量的存储设备容易损坏,一旦损坏,里面的所有资料就全没了,那可就损失惨重了。所以我觉得,整理数据就像理财一样,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必须分开存放我才觉得踏实。”一位网友调侃道,“这叫‘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我只有看到这些东西才感觉踏实。”

云存储费用不低

  对于近几年兴起的云存储概念,很多人还略有些陌生。所谓的云存储,是在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概念上延伸和发展出来的一个新的存储概念,是指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系统。简单地说,云存储就相当于一个云端“银行”。但是,在这个“银行”中存储数据的“手续费”并不低。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外多家互联网企业都会为用户提供一定的免费云存储空间,但容量非常有限,不足以容纳用户的海量数据。例如,谷歌公司的在线云存储服务Google Drive,其为用户提供5GB的免费云存储空间;另一家美国公司SugarSync为用户提供提供2GB的免费云存储空间;国内的百度云为用户提供15GB的免费云存储空间。这些免费空间对于用户的海量数据来说,基本上是杯水车薪,其超出的存储部分就要另外付费。
  目前,不同的互联网企业对云存储的收费标准也各不相同。以GoogleDrive为例,在其提供的免费5GB的云存储空间外,按以下规定收费:25GB云存储空间每月收费2.49美元、100GB每月收费4.99美元、1TB每月收费49.99美元,16TB每月收费799.99美元。此外,微软旗下的Sky-Drive对云存储器的收费标准为:20GB、50GB、100GB的每年收费分别为10美元、25美元、50美元;百度云存储的收费标准是,15G套餐每月收费7.5元,年费75元,30G套餐每月收费15元,年费150元,50G套餐每月收费25元,年费250元,100G套餐每月收费50元,年费500元。
  记者计算后发现,上述互联网企业对100GB云存储容量所收取的年费,均可以购买到一个容量远超过100GB的移动硬盘。因此,云存储的这种收费模式,很难在没有付费习惯的中国用户中推行。另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在众多的云存储服务提供商中,付费用户比例不到万分之一,这一现象的形成与国内用户对服务收费模式的认同程度有关。
  除了价格外,云存储的安全性、互联网的网速、流量等也都是用户在选择云存储时要认真考量的因素。因此业界认为,虽然云存储已经成为一个趋势,但其如何符合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还需相关企业认真思考。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C1 版:IT·数码】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数据放哪儿最安全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