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值不值之争是对教育公平的渴望
作者:吴学安


    ■吴学安
  高考刚过,有网友算了一笔账,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高考成本从最初的几毛钱涨到了现在的数万元,35年间翻了数万倍,数据令人咋舌。随着时代的变迁,高考的内涵被不断拓展,也被赋予了更多的“附加值”,渐渐成为较力金钱、时间、精力的全民“军备竞赛”。
  虽然目前没有权威部门公布教育成本具体涨幅,但是不少家长都称自己和孩子两代人的高考备考成本相差悬殊。许多上世纪80年代参加过高考的考生家长,对那时的高考记忆犹新,不仅学校没有刻意安排针对高考的各种复习,考生和平时一样上课下课,学生家长也很是淡然,甚至根本没有家长去“陪考”。
  时过境迁。对于家有高考孩子的家庭来说,时下备考确实是一笔不菲的投入。但从家庭“效益”的角度来算,现在备考的高投入与最终获得文凭的实用性及含金量“性价比”,绝非20世纪90年代之前可比,在人才匮乏的二三十年前,高考考生备考的零投入,考上哪怕就是最普通的中专学校,毕业后也具有干部身份,可以轻而易举改变自己的命运。而现在在毕业即失业的语境下,大学文凭仅是就业的一块敲门砖而已,并且还是一块并不都看好的敲门砖,这也许就是讨论“高价备战高考值不值”的一个主要原因。
  高价备战高考值不值?高考上大学值不值?这值不值的背后其实反映的是公众的一种期待,对教育公平的期待,对教育投入产出比的期待。从某种程度上说,高价备战高考其实也是无奈的选择,虽然这种高投入未必会有高收益。一方面,备考投入是需要但并非完全必要,备考的投入多少并不与产出成正比,很多考生家庭对自己孩子的备考投入不但缺乏理性,且逐渐走到了攀比甚至盲目的地步。另一方面,对于每一个考生家庭,备考的投入确实没法仅从经济数据的投入来衡量,考生能够考取知名或重点高校,所有的投入暂时似乎都得到了平衡,但能否从此就能收到高的回报,确实还是未知数。
  应该说,高考的账单,既是考生家庭的账单,也是社会的账单。备考成本增加,当然有中国经济发展、家庭条件变好的原因,但在“高考账单30年涨8万倍”的背后,更值得人们关注的不是家长为孩子花多少钱,而是他们对高考公平的强烈期待。一方面,大学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变成现在的大众教育,让更多的人有了上大学的机会,这当然是进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教育产业化所带来的教学质量下降,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同样困扰着学校、家庭和社会。另一方面,对于高考备考的账单该怎样算?经济发展带来备考成本的大幅增加完全可以理解,再回到零投入备考显然不现实,但随着高考教育去精英化,高考对个人的重要性可以逐渐降低,但它的公平性却不能随意降低。当然要大力维护公平性的不只是高考本身,基础教育的发展、毕业生的就业环境等,都需要获得有力的公平保障。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要闻·话题】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值不值之争是对教育公平的渴望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