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湄潭的诱惑
——贵州地理标志商标富农见闻
作者:姚敏
图片
图片


    上图:“中国西部茶叶第一村”湄潭县湄江镇核桃坝村幽雅而现代的乡村景象
下图:湄潭县满目葱绿茶园遍布的茶场
  开栏的话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自然和人文因素,孕育了众多享誉中外的地理标志产品,宣传、推广和保护好地理标志,将有力地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推动传统特色农产品品牌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造福一方百姓。从本期开始,本报开辟“地理标志风采实录”专栏,总结、介绍国内部分省(市、县)工商部门在积极培育、扶持地理标志工作中,取得的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够引导地理标志产品健康发展,推动地理标志商标的广泛使用,进一步提高地理标志的运用、管理水平。

■本报记者 姚敏文/摄
  近期记者参加了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组织的贵州地理标志媒体采风活动,湄潭翠芽、三穗麻鸭、平坝灰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让记者切身感受到地理标志注册、运用和管理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富农增收的重要意义,贵州这片美丽的土地也因此真正实现了“注册一个商标,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目标。

到湄潭当农民去

  如果说飞机落地贵阳,目睹机场被青山环抱带给人的只是惊讶的话,那么从遵义市到湄潭县主干道上矗立的一块块写有“走,到湄潭当农民去”的宣传牌则令人怦然心动。在赞叹贵州人大胆创意的同时也激发了记者好奇心:湄潭是何许仙地?其底气和大气从何而来?
  到了湄潭,当一派江南风光迷醉了双眼,雨雾催生、茗香浓郁的清茶润过心田时,才明白了湄潭人的自信和游客的流连忘返都非毫无理由。位于贵州东北的湄潭因水得名,以茶闻名,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有“黔北小江南”美誉,年均气温15℃,雨雾多,土壤肥,全县15个乡镇均适宜茶树生长,是贵州主要产茶区。
  早在唐代陆羽《茶经》中就记载了湄潭产茶且茶味醇香。上世纪90年代末县政府确定将茶叶生产及精深加工作为发展重点,2003年决定由湄潭县茶业协会申请“湄潭翠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07年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从此湄潭茶发展掀开崭新篇章。
  在政府、工商、协会和企业、基地的合力下,当地茶业获得巨大成功。如今“湄潭翠芽”专卖店遍布全国,“湄潭翠芽”被广泛知晓信誉度极高,在“中茶杯”、“茶博会”获得70多次大奖,品牌价值不断飚升,目前“湄潭翠芽”公用品牌价值超9亿元,275克的“湄潭翠芽”绿茶拍出过28万元天价。

湄潭的诱惑

  在知名的“中国西部茶叶第一村”湄潭县湄江镇核桃坝村,村党支部书记陈廷明向记者介绍,原来村里“家家农工商”,村民白天是农民,晚上是茶加工者,卖茶时则成了商人,但原始模式没给茶叶生产带来生机,村民单打独斗没有品牌,解决不了销售和良性循环的问题。有了地标后,茶青价格由原来每斤13元上涨到如今每斤30元,最高售价可达130元。目前全村茶园面积达8000多亩,人均万元收入中茶收入达85%以上。“家家新房、户户种茶”,湄潭的诱惑还不止于此。在核桃坝村,记者看到的是幽雅和现代交融、古老而又崭新的乡村景象。800多户村民家家盖起了整齐漂亮的黔北民居,清澈如洗的湄江在村中蜿蜒而过,民居空地内还有类似城市小区的文明宣传园地、公共健身区域甚至还张贴了村民合家欢照片,“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益得彰,村民富了,现在的目标是要建设得更文明,让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富足,同时吸引城里游客到这制茶、品茶,共享老茶村的新景象,推动乡村旅游发展。”陈廷明信心满满地说。
  一片片绿叶托起的是农民致富的希望,类似核桃坝村这样的“茶叶村”在湄潭不少见,类似湄潭这样“茶绿人富”的美景在贵州也不少见。记者了解到,茶业已经成为贵州推进地标工作的突破口,也彰显了“成熟一个、申报一个、成功一个”的商标战略原则。“贵州产茶历史悠久,所产茶叶品质优良享有盛誉,茶业特色鲜明。”贵州省工商局商标局局长陈红美介绍,2005年“都匀毛尖”成功注册为贵州第一件地标后,工商部门制定全省发展规划,重点开展帮扶工作,对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及时指导注册,2011年石阡县茶叶协会申请注册“石阡苔茶”地标,“湄潭翠芽”、“石阡苔茶”先后被认定为驰名商标。

地标凝聚工商心血

  “工商干部与村民同吃同住,常利用晚上召集茶农开会,帮我们出主意排忧解难,这种入农户、进基地、干真事,硬要把茶产业做出来的劲头让人佩服,我们致富,工商人发挥了莫大作用。”带着记者在满目葱绿、茶园遍布的茶海中观赏,陈廷明饱含深情地回忆。“好山好水出好茶,茶叶成了贵州人金字招牌,相关地标从注册到发展壮大,饱含着工商人心血,由此我们在深入调研、帮扶指导、规范管理、查处侵权假冒等方面取得宝贵经验,改写着农民‘捧着金碗讨饭吃’的历史。”陈红美介绍,贵州地理条件独特,农产品品质优良但“养在深闺人未识”,为此工商部门在加大宣传的同时对全省88个县特色农产品、具有地标特征产品和地标使用情况进行调研,完成《农产品商标、地理标志普查报告》。对已注册地标加大跟踪服务,推广“公司+商标+农户”模式,“都匀毛尖”按照“贸工农”一体化模式生产经营成绩斐然,跻身“十大名茶”,种植包括黔南州11个县市。工商还积极指导建立自律机制,地标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如“湄潭翠芽”地标持有人湄潭县茶业协会制定规章,对企业实行质量标准、加工条件、有偿使用、协会监制等“五个统一管理”。
  “坐拥青山变金山,贵州相对封闭,扶贫任务艰巨,培育发展地标是服务,以‘三农’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切入点,地标要真正成为贵州人发家致富的摇钱树,我们任重道远。”贵州省工商局局长杨正国介绍,为引导农民、农业组织和涉农企业注册运用地标致富,2009年和2011年省工商局会同黔西南州政府、遵义市政府先后在兴仁县和湄潭县召开“全省商标富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验交流会”,有力推动了地标注册、运用和保护工作。2010年省工商局出台《农产品商标、地理标志注册与保护指导意见》,拟定重点培育地标名录。截至2012年底全省地标总量已达35件,2012年新增梵净山翠峰茶、安龙金银花等7件地标。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C4 版:服务·专题】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湄潭的诱惑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