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开创黄山山水画崭新风貌
——记中国书画艺术大师方绍武
作者:孙燕明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1:方绍武近照
图2:无声波涌移峰来
图3:王艮飞来石诗
图4:横云岭外秋意浓

■本报记者 孙燕明

  在当代中国书画家中,方绍武先生以画黄山闻名遐迩。在他几十年的生命历程中,潜心触摸和感受黄山的性灵精神,以凝重简练的笔墨、明快秀丽的构图、清新高雅的格调、雄浑厚重的画意,描绘美妙绝伦的黄山景致,在当代画坛独树一帜。与此同时,他的书法上溯篆、隶、魏碑,下追楷、行、草,兼收并蓄,推陈出新,开创了一代清丽灵动、气韵传神的崭新书风。

  受家庭熏陶走上艺术之路

  1935年,方绍武出生于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祖父方成之是清朝秀才,父亲方笑岑是闻名乡里的书画家,曾被记载在《祁门历代书画家志》中,以擅长花鸟画著称。黄山古称徽州,乃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祁门县属徽州辖区,拥有众多历史文化古迹,曾造就明代汪翰、孙耕等众多书画名家,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方绍武幼读私塾,熟读《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稍大开始学习《古文观止》《四书五经》等古典文献,很多篇章至今烂熟于心。受地域文化和家学渊源的影响,方绍武从小耳濡目染,对书画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在他祖父和父亲的悉心教导下,从5岁开始习字画画,每天放学回家描红临帖,稍大后开始涂鸦画画,为日后从事书画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解放初期,方绍武考入当地一家银行工作,但对书画仍情有独钟,每天挑灯临摹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赵孟頫、赵佶、唐伯虎等历代书画名家经典作品,并开始创作漫画,不久便小有名气。1956年,他考入安徽艺术学校美术科,书法师承著名书法家童雪鸿、孔小瑜先生名下,写字画画经常通宵达旦。童雪鸿的篆、隶、楷、行、草俱佳,同时篆刻具有极高的造诣。孔小瑜是海派画风的代表人物之一,具有高超的写实功力。经过3年的系统学习,方绍武的书画水平迅速提升,成为全校公认的尖子,被童雪鸿、孔小瑜等名师寄予厚望。1958年底,方绍武因学习成绩优异,被安徽艺术学校选送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图案学习班学习。开学不久,他设计的一幅宫灯地毯图案被《装饰》杂志发表,更增强了他从事美术图案设计的兴趣和信心。

  与刘炳森一起拜书法大家何炎为师

  上世纪50年代末,正逢国庆10周年之际,方绍武被抽调参与中国历史博物馆陈设展览筹备工作,负责战国时代文物陈列设计。广东中山大学商承祚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古文字学、甲骨文学者,分管文字工作,方绍武紧紧抓住这段与其共事的良机悉心请教,得到很多点拨和教诲,使其受益匪浅。当时,刘炳森先生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写字组工作,方绍武经常与他接触。经刘炳森先生引荐,他与写字组的书法大家何炎相识,并与刘炳森拜教于何炎先生门下。此后,师兄弟二人经常一起带着作业到何炎老师家中聆听教诲。
  何炎先生反复告诫方绍武:“学书法要从规矩入手,必须下苦功临摹历代名家字帖,掌握古代书家的艺术精髓,打好深厚的基本功,然后再博采众家之长,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正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就是说要在平正上多下功夫,待有了一定基础再追求变化。何炎先生非常喜欢这个得意门生,经常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字帖让他临摹,还专门赠送他一本日本出版的《张迁碑》隶书字帖。何炎还告诫他说:“这是隶书中的佼佼者,字形平实,雄浑朴茂,是学隶书的最好范本。多练这样的字帖可以增强笔画中的内涵,脱去火气。”至今,这本字帖还珍藏在他的家中。

  师承中央工艺美院一批著名教授

  1960年夏,中央工艺美院招生时,从美术图案学习班中吸收一批优秀人才,方绍武被直接录取为陶瓷系二年级的学生,师承萧淑芳、田世光、刘力上、梅建英、张守智等著名教授。入学不久,中央工艺美院成立书法社,邀请何炎、溥雪斋、陈叔亮、李品三等著名书法家讲课。方绍武因书法水平在全校学生中拔尖,被推举为书法社社长。溥雪斋先生时任北京书法研究会会长,具有很高的书法造诣,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每次讲课都要对学生的书法习作进行点评。陈叔亮先生注重激发学生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强调各艺术门类的触类旁通。通过在书法社的系统学习,方绍武的书法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在中央工艺美院学习期间,很多老师的画风对方绍武产生了深远影响。萧淑芳先生注重培养学生将墨色与色彩巧妙结合,使画面更加灵动自然。田世光教授的工笔花鸟画勾勒准确,随类赋彩。他要求学生经常野外写生,从而激发创作灵感,准确捕捉绘画物象的细微之处。方绍武学习花鸟画时,田世光教授要求他每天早晨观察麻雀怎样跳跃、捕食、嬉戏等细节,准确刻画出麻雀的形似与神韵,循环往复乃至画艺大增。刘力上教授强调师承传统、师承造化,追求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白雪石的山水画生动展现了山山水水的真实面貌,以概括的笔法刻画山水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末,方绍武曾多次登门拜访李可染、白雪石先生,虚心请教山水画的技法。白雪石先生经常当场示范,并告诫他:“学好山水画,必须在传统基础上下功夫,山石、树木都应该一笔一画写出来。”
  方绍武大学毕业后,仍与很多老师密切往来,经常带着作品登门请教。看到方绍武书法造诣突飞猛进,何炎先生高兴地说:“这几年你没有白练,确实大有长进,这样路子正,将来前途无量。”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原副院长、首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叔亮先生看到方绍武的小楷作品称赞说:“你家在黄山脚下,深受徽派文化的影响,加之你静心修身、刻苦钻研,很好地继承了徽派文化的传统。”陈叔亮先生还当场为方绍武题写室名匾“寓缶斋”,并鼓励他把徽派文化的传统发扬光大。

  成为声名显赫的陶瓷美术设计大师

  方绍武主修的陶瓷美术专业属于造型艺术范畴,而素描是油画、国画、雕塑、版画及工艺美术等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实际上陶瓷美术专业是一门综合艺术,与书画的精神完全一致,而书画是陶瓷美术的基础课。方绍武具有深厚的素描基本功,将陶瓷美术、书法、中国画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使三种艺术形式相得益彰。他设计的陶瓷作品入选中国美术馆举办的63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生设计作品展览。方绍武利用磁州窑的工艺材料,设计并制作的《罗叠式粗瓷墨竹茶具》,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又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在众多毕业设计作品中独树一帜,淳朴之中透露着浓厚的人情味。毕业后,方绍武被分配到安徽省轻工业厅从事陶瓷美术创作工作,很快便在我国陶瓷美术领域脱颖而出。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他设计制作的《粗瓷青花茶具》入选全国日用品美术设计展览,并选刊于《大公报》;《三彩刻花大酒缸》等作品被大量生产;《枣红迎客松花插》由中国对外友协送往阿尔巴尼亚、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展出,受到中外陶瓷美术界的高度评价,成为一代声名显赫的陶瓷美术设计大师。
  从绘画和书法的角度说,陶瓷美术特别是传统的陶瓷纹饰和釉色,对方绍武的书法和绘画具有滋补、丰富和潜移默化的影响。陶瓷美术具有显著的装饰性,必须依附在陶瓷形体上,并与陶瓷造型取得和谐一致,不但显示瓷画的美感,而且充分显示而不是掩盖陶瓷的材质美。绘画最讲究色彩,而最美的色彩莫过于“窑变”,陶瓷色釉中的氧化物在高温下出现千变万化而不可捉摸的特殊色釉效果,只有精通陶瓷美术的画家才能有深刻感悟,并将这种独特的色釉效果运用到绘画中。方绍武具有这方面得天独厚的艺术素养。他的泼彩山水画就是以钧瓷“窑变”的色釉效果,在绘画中的具体运用。还有宋代名窑哥窑开片呈现出来的冰裂纹,也与书法艺术中出现的“屋漏痕”、“壁坼纹”有一定的相同和近似,由此可感悟用笔之力和用墨之趣。

  书法形成清丽灵动的艺术风格

  中国书法是一种极为奇妙而又独特的线条艺术,书法家大多穷其一生追求富有生命力的线条。有很多优秀的书法家,就是因为能成功驾驭既简单而又含义无穷的线条,而成为一代标榜史册的大家。从方绍武先生的书法作品中,能够清晰感受到取法经典、融会贯通的功底,即横画顿挫苍劲雄浑,竖笔坚挺有力,撇末收笔精巧,勾末变化多端,表现出“以千家米煮一家饭”的深厚传统学养。
  方绍武先学欧阳询楷书《九成宫》,字体棱角分明,剑拔弩张,方笔雄奇,古拙大气;再学赵孟頫,在字体中增添了柔美的特色;又学魏碑《张黑女》,笔画精到,结体严谨,刚柔相济;最后学习王献之小楷《玉版十三行》,字体清新脱俗,风骨卓然,一派激越昂扬的浩然之气流淌在字里行间。他的书法具有装饰性的造型、绘画构图的布局以及诗赋的韵味,笔法多变、结体秀美、章法激扬,形成了清丽灵动、气韵传神的艺术风格,是学者学养的高度体现。

  以表现黄山为毕生绘画创作主题

  自古书画同源。清人周友莲说:“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方绍武先生具有深厚的书法功底,对于画中国画的人来说,是一个有利的先决条件。他始终坚持传统的路子,守住传统笔墨。书法讲究布白,是以线条的搭配来布置好一个美的空间,这对绘画构图大有启发。另外,书法线条是用柔软的毛笔写出,古有“唯笔软则奇生焉”之说,可见书法用笔变化的神奇。
  以书入画,就是把书法用笔融入画中,刻意追求笔笔写出的效果,以笔墨用线来抒发情致,加强其韵律感。因为书法的线条是通过笔墨的轻重缓急,通过笔法的刚柔相济、枯润相间来描绘景致,使画中笔墨变化无穷。中国画的题款是画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题款字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画面效果。方绍武先生写得一手好字,这对于中国画画家来说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他的书法为画作增加了美感,加强了内涵,正体现了书画同源之道。
  方绍武先生坚持以表现黄山为其毕生创作的主题。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曾感叹说:“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方绍武先生生长在黄山脚下,家居的房子就坐落在皖南山区,小时候经常上山玩耍,几乎走遍了黄山的每个角落,极为熟悉那里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对黄山充满无限挚爱的情怀。因此,他的绘画作品多取材于黄山,擅长描绘黄山的万种风情,经常随处写生,所画速写至今还留下几十本之多。在艺术实践中,他运用高度概括的手法描绘出黄山最美的典型形象,再加上以书法入画加强了用笔的感染力,以凸显画家心中巍巍黄山的风貌。
  方绍武先生认为,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清人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史上无数书画家的经验总结都在书中,要努力读书,吸取前人经验,经过消化,取其精华;又要行万里路,尤其是山水画家,必须深入大自然体验生活。正如清代大画家石涛所说:“搜尽奇峰打草稿。”就是要走遍祖国的名山大川,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与激情,把所见到的人间最美的景致都描绘在自己的画幅中。方绍武先生的山水画特别强调对景写生,在尊重自然原貌的前提下进行取舍、概括、想象、立意、组合和夸张,熟练驾驭中国山水画的宾主、呼应、虚实、藏露、繁简、疏密、参差等艺术规律,依靠绚丽的色彩、千变万化的光感表现绮丽的自然风光,使山水景致兼备主观意象和自然形态相结合,笔墨表现和色彩运用相交融,构建富有情趣意味的山水景致,以此抒发自身对黄山的真情与挚爱。
  南北朝时期生活在南齐时代的著名画家和美术理论家谢赫提出“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方绍武先生的山水画以“六法论”为最高追求,采用中国画传统写实技法,画面形象活灵活现,赋予山水画时代精神和生命意义,堪称遵循“六法论”的典范代表。他通过纯熟运用勾、点、皴、擦和轻重、疾徐、偏正、曲直、湿笔、枯笔、中锋、侧笔、逆锋、圆笔、方笔等用笔之法,纯熟驾驭淡墨、浓墨、泼墨、积墨、焦墨、破墨、淡彩、浓彩、泼彩等彩墨诸法,色彩中有墨色,墨色中有色彩,彼此互相渗透、互为衬托,无论局部还是整体效果,都在律动的线条、灵活多变的彩墨和皴擦渲染中,幻化出千变万化、情景交融的山水景象,生动展现了彩墨状物抒情与表达独特风格的高超技巧。
  中国山水画素有“质有而趣灵”的传统,欣赏方绍武先生的山水画作品,会深切感受到山山水水有了鲜活的生命。他的山水画将山水的外在物理形态和纯熟笔墨技巧结合起来,具有清丽婉约的格调,透露出灵动、悠远而浩渺的意境,而又不失雄浑壮美的气魄。品读方绍武先生的山水画,或春夏秋冬,或朝暮白昼,或风霜雨雪,表现出了山水不同的面貌,不同的情景,各有迷人之处。有的层峦叠嶂,林壑幽深,气象万千,行笔运墨苍润浑厚,极具大气磅礴的气势;有的彩墨虚实相生,清新自然,妙趣横生,尽显婉约隽永的意境;有的群峰竞秀,峡谷湍急,层林尽染,绚丽多姿,独具身临其境的审美力量;还有的将富有生活情趣的小景加以巧妙地组织剪裁,以截景式浓墨重彩画出山麓民居的静谧景象,浓郁的淳厚质朴之风扑面而来。方绍武先生山水画的意境经常表现为“欲露故藏”。在其众多作品中,尤以大雨之后的黄山最为壮美,天上云蒸霞蔚,奇峰分外妖娆。在构图中经常利用藏露虚实使画面显得流动飘逸、若隐若现,从而营造出深邃的意境,构成独特的山水意象。

  终成开创崭新书画之风的艺术大师

  在方绍武的书画创作中,既继承了传统精神,又融合和吸收了诸多画家的技法,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貌,达到了“以众人之规矩,开自家之生画”的出色成就。
  1982年,有人将方绍武先生书写的一幅小楷斗方拿给当代书法大师林散之先生观看,老人家观看许久后评价说:“写得扎实!”在方绍武与刘炳森先生几十年的交往中,经常一起切磋书画技艺。刘炳森赞叹道:“书画学习一定要继承传统,你的书法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特别是在楷书上下过很大功夫。在作品中集真、行、草于一体,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可以看出你是在追求一种动静结合的协调感。可贵!”田世光先生评价说:“方绍武书法功底深厚,白描线条精到有力、恰到好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原副院长杨永善评价说:“方绍武是我大学时代的同学,是一位学识渊博而又谦和平实的人。现在虽然头发花白了许多,但是人的性格没有变,还是那么平和沉静,言谈多是关于学业方面的事情。他所关注的无非是文化艺术领域的状况,冷静客观地对待世事,从不慷慨激昂,也无怨言牢骚。在他身上感觉不到一丝一毫的浮躁之气,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不知疲倦地在艺术领域里追索,这是他长久以来形成的品质。”著名美术评论家柯文辉认为,方绍武不是天马行空凌越千古的不羁之才,而是鬓边几茎白发,心中一片青春,甘于平凡劳动,乐于在寂寞中水滴石穿的耕耘者。他写字作画,包括制作工艺品,一点一画、一山一水、一步一个脚印,不苟且、不猎奇、不炫巧,在严肃中抒发真情,质朴中开拓诗境,法度中去追求自由。对山川父老、对艺术的由衷之爱,都在有意无意破法生法中倾泻而出。他深深地懂得,艺术家创造出来的美走入了老百姓的生活,便是人生最大的享受,因为这些形式平易、感情深厚的山水画都会“说话”和“唱歌”。
  在6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方绍武先生潜心钻研,心无旁骛,无一日懈怠,终成开创崭新书画之风的艺术大师。1985年,方绍武为安徽合肥包公墓题写了“包孝肃公墓园”大型照壁。安徽合肥包孝肃公墓园占地面积3公顷,园内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是一座比较完整的古代名臣墓园。这个照壁是安徽省目前最大的照壁,高4.2米,宽10.2米,完全按照宋代营造法式建造而成,其功能是古代宫殿前的屏障,起隐蔽作用,同时也起到装饰作用。上世纪80年代末,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来到包孝肃公墓园,当地负责人请赵朴初先生重新题写照壁。赵朴初回答:“包孝肃公墓园这6个字,极具颜真卿、柳公权书法的神韵,写得很好,不要换掉。”2004年,方绍武应邀题写了北京《卢沟桥碑廊碑序》,全文为魏碑体,古拙雄健,厚重有力。2005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建院80周年大庆活动,方绍武以楷兼行草字体书写了苏东坡的《后赤壁赋》,表现了长江赤壁浩浩荡荡的壮美景色。该作品为四尺中堂,笔法长短错落、动静有序、枯润相间,创作时直抒胸臆、一气呵成,被故宫博物院收藏。此外,他书写的《陈毅同志诗词选》《学生正楷习字帖》两本楷书字帖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0多万册。
  顺便提一句,方绍武先生现任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故宫紫禁城书画艺术协会副会长、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等职;中国画作品《春到黄山》《秋声》被选送赴美国展出,《日暮壮风雨》入选《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精品集》等画集;书法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及国际书法展,并入选《中国新文艺大系——书法集》《当代书家50人五体创作实录》《五体书法临摹示范》以及《中国楷书大典》多媒体光盘。
(本版照片由方绍武提供)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4 版:服务·收藏】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开创黄山山水画崭新风貌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