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代看望老人”遇冷是好事
作者:张玉胜


  把“看望”重任交给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和未知的风险,如“看望”服务的质量如何界定、是否会带来安全隐患等。如果找人“代看望老人”成为挡箭牌,会向社会传递“钱能通神”的错误导向,也背离了“常回家看看”的入法初衷
■张玉胜
  子女在外不常回家看看,将会触犯法律。没有时间的上班族现在有办法了:淘宝网店推出一项服务,可以“代看望老人”。听上去办法不错,7月7日,记者调查发现却几乎没有成交记录,市民对此也并不感冒,“我们做子女的不回去,别的都没用啊”(据7月8日《半岛都市报》报道)。
  淘宝网店推出“代看望老人”服务,显然是冲着“不常回家”被列为违法行为的商机而来。但这种看似为在外儿女不能回家排忧解难的应时服务,却在实践中遭到了冷遇。“代看”不受民众待见是件好事,人们从中看到了国人对亲情的责任与担当。
  “常回家看看”是游子对父母的孝心表达,亲情无价,岂能让金钱染指?既然写入法律,当属必须亲力亲为的法定义务,这便是人们对“代看望老人”说不的理由。也许,对于付款购物,淘宝网可以无所不能,但表达孝义亲情,金钱交易却难以代劳,这便是人伦与道德的本能使然。
  “代看望老人”的网络服务,毕竟不同于有组织的政府关怀和社区关爱,也有别于亲属之间的代为看管和友情探视。在尚未建立完善信用社会的背景下,把“看望”重任交给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的确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和未知的风险。比如“看望”服务的质量如何界定,期间会不会因老人身体发生状况而引发纠纷,陌生人闯入老人生活是否会带来安全隐患,等等。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旦“代看望老人”的服务成为社会常态,会不会为不孝儿女的违法行为大开方便之门。换言之,不肖之子会否以找人“代看望老人”为挡箭牌,不履行孝敬和感恩父母的道德和法律责任,抑或是以物质捎带代替精神赡养,这不仅会向社会传递出“钱能通神”的错误导向,也背离了 “常回家看看”的入法初衷,为执法者向不孝子女的追责增加变数。
  就目前空巢老人的赡养而言,他们对情感慰藉的渴望往往大于对物质养老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回家看看”更多的应该是情感的释放和心灵的沟通。老人与儿女面对面地注视与交谈,既为满足儿女看望老人的思念,也为了却老人惦记儿女的挂牵。“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是父辈为晚辈备下的见面礼。这种非物质所能及的“双向交流”的温馨,显然不是金钱赎买和他人替代就能实现的。
  孝亲敬老,讲究的是真情实感和尽力而为。老人们对 “常回家看看”入法,既有基于维权诉求的支持,也有缘自亲情无忌的理解。对于确有回家困难的子女,只要儿女多一些电话问候和信息沟通,老人们并不在意孩子回家的频率。这种寻求代理的走形式,无助于亲情沟通,只会让炒作者牟利的“代看望老人”服务,不要也罢。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代看望老人”遇冷是好事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