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零择校首先要将“权力归零”
作者:王旭东


  只要政府的教育责任到位,物质投入到位,权力归位,就有望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有望实现教育公平,有望从根本上消除择校现象

■王旭东

  “各地均衡配置生源,按学生居住地就近入学,大部分县基本实现了‘零择校’。”7月30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对浙江省35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检查的反馈意见,并将提请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最后认定公布 (据8月1日 《中国青年报》报道)。
  “零择校”具有标本意义。作为教育顽疾的择校现象,由来已久,并且根深蒂固。可以说,没有谁不知道其病因,却又很少有人下决心进行治疗,或者满足于治标不治本。浙江的实践告诉我们,要想实现 “零择校”,首先要“权力归零”,关键与核心是要把权力关进笼子里。择校时分,条子满天飞,权力到处跑。曾经,南京雨花区实验幼儿园招生引来家长彻夜排长队,只招80人的幼儿园收到的打招呼的关系条多达800张。如此“权力排队”,不是按时间先后,主要依据权力大小,权力的优越感在排队中“领先”。
  “零择校”具有启发意义。择校费是典型的“存在不合理”,但很多时候,不少人坚持“存在即合理”,说服自己“这个可以有”,安慰自己这个只能慢慢解决……殊不知,这样做是将政府的教育责任抛之脑后。“零择校”必须“零容忍”,其实,择校费是政府教育责任的“试纸”,可以检验出政府在承担教育责任上的“酸碱度”。消极对待择校问题,或源于择校费可以进入财政的笼子,或源于择校现象可以给权力寻租开口子。只要政府的教育责任到位,物质投入到位,权力归位,就有望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有望实现教育公平,有望从根本上消除择校现象。
  “零择校”具有衍生意义。从宏观上讲,择校是公共资源配置的学问。道理“很丰满”——公共资源总是表现出相对的稀缺性,从而要求人们对有限的、相对稀缺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便用最少的资源耗费,生产出最适用的商品和劳务,获取最佳的效益。配置“很骨感”——当权力生态受到破坏,当金钱至上成为潜规则,权贵抢占、挤占、多占稀缺资源便成常态。公共资源配置合理与否对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鉴于此,必须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除此别无选择。
  “零择校”是寻求“最大公约数”的实践。“把最大公约数找出来,在改革开放上形成聚焦,做事就能事半而功倍。”在教育资源抑或其他资源不丰富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利益最大化,如何保障最大众的利益,关键在于寻求“最大公约数”,形成政治共识,甩开膀子,付诸实践。实践出真知:任何情况下,权力与金钱都不能成为“最大公约数”,相反,权利与责任理应成为“最大公约数”——只有把权力“关起来”,才能将权利“放出来”。如此看来,“零择校”的实践经验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总结并推广开来。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零择校首先要将“权力归零”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