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同仁堂 守望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
作者:蒋和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1:敬匾
图2:非典期间抓药
  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约三年,大公司约八年。无独有偶,美国约62%的企业寿命不超过五年,世界五百强平均寿命也不到五十年。与之相比,北京同仁堂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从1669年的同仁堂药室到今日北京同仁堂集团,经历了清王朝由强盛到衰弱、几次外敌入侵、军阀混战到新中国的历史沧桑,同仁堂历数代而不衰,在海内外信誉卓著,成为响当当的有着“国药”之誉的金字招牌,目前已发展为集团资产150亿年销售额200余亿元,拥有三家上市公司,在海内外有1600多家连锁药店的企业巨舰!
  为什么同仁堂能独步古今,延续340余年名声不衰,并在今天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以仁为根 仁德至上

  李瑾是同仁堂宣武药店经理,2006年曾获得全国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见到她以前我还以为是个鹤发童颜的长者,没想到竟是个看上去像刚刚大学毕业的姑娘。
  可别小看她,2005年,当时二十出头的李瑾参加了全国中药调剂员比赛,在全国数千选手中过五关斩六将获得了第一名!25岁时,她已是一名中药高级技师了。有一次,一位顾客来抓药,李瑾在审方中发现“有白附片、僵蚕、全蝎”等药,是治疗面瘫的。此时她突然想起前几天背过的一个治疗面瘫的方子,是由“白附子、僵蚕、全蝎”三味药组成。白附片、白附子,一字之差,却是功效截然不同的两味药!于是她跟顾客说了自己的想法,那位顾客却说:“大夫怎么开你就怎么抓,大夫还能开错药啊。”李瑾说:“这很有可能是笔误,您最好还是跟大夫确认一下。”不久那位顾客回来歉意地说:“真是谢谢你了!确实是大夫写错了。”
  李瑾说,在同仁堂,业务必须非常娴熟,服务必须非常真诚,才能无愧于同仁堂“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宗旨。比如今年8月的一天,一位大妈来买“消白灵酊”药,李瑾在店里没找到,在整个同仁堂系统查,也没找到。看大妈着急,李瑾又给金象、白塔寺等系统外药店打了无数个电话,费尽周折,总算找到这味药,总价才40多元!李瑾说“无论钱多钱少,无论男女老少,无论富贵贫贱,只要是我们同仁堂的顾客,都一视同仁!”
  李瑾说起这么一件事,去年冬天,一位大爷在公交车上大小便失禁,在菜市口下车时远远看到“同仁堂”店牌,便奔过来寻求帮助,宣武药店的小伙子们不顾污秽如同对待自己的亲爷爷一样清洗照料,直感动得老人热泪盈眶。
  丁宏是同仁堂大栅栏药店的高级技师,有一次,一位顾客来买整朵灵芝,他在为顾客免费切片加工中发现有虫蛀现象,便马上通知顾客,等量更换。他说,如果不说出来顾客全然不知,但同仁堂几百年来的店训是“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同仁堂党委副书记陆建国说,同仁堂三百余年的历史就是践行“仁德”精神的历史,当初,同仁堂的创业者“可以养生、可以济世者,惟医药为最”。如今,同仁堂人更是“但愿世间人无病,哪怕架上药生尘”。在同仁堂,“仁德”既是一种共同为之奋斗的理想,更是一种集体认同的文化。这种文化作为一根纽带,凝聚了全集团的力量,弥补了那种只有资本和利益纽带的不足。有了这根文化纽带,同仁堂就是一个集中了众人的智慧和力量的强大团队。

以义为上 义利共生

  现在许多企业把“追求利益最大化”为最高目标,一些企业更是违背基本的公德和法律,大搞假冒伪劣或者派出所谓医药代表与医院勾结,败坏行业风气,欺诈消费者。可是同仁堂坚持自己的经营哲学“以义为上,义利共生”。尤其是在“义”和“利”发生冲突时,坚决“以义为上”。
  这方面的故事不可胜数,人们印象最深的还是2003年的“非典”,这场疫病袭击了中国大陆许多省份和港、台地区,但最严重的还是北京。“非典”在中医理论看来,是明显的“热毒”,可用清热解毒、芳香化湿、补气生津的药物进行防治。据此北京中医药大学姜良铎教授开了一副药:苍术、藿香、银花、贯众、黄芪、沙参、防风、白术,时人称之为“姜八味”。 此药方在媒体上一公布,北京顿时出现了抢购风潮。同仁堂各门市部从早晨四五点钟就排起了长龙,职工们不顾劳累,加班加点。
  由于供不应求,同仁堂不仅停了股份公司市场好效益高的国公酒生产线,还停了科技公司的“财源”——生脉饮,转而生产抗“非典”药物,这一停就是两个月!在抗“非典”的药材金银花由不到20元疯涨到300元时,同仁堂在北京61个门市部愣是执行了“不涨价,保证供应”的承诺。集团总经理梅群在面对部分员工起早贪黑赔钱卖药的质疑时开导说:“现在是抗‘非典’时期,为老百姓排忧解难,防病治病,不就是‘同修仁德,济世养生’吗?这可是咱们的企业精神!”
  当时全北京有1500家药店,同仁堂以61家门市,满足了北京抗“非典”药物三分之一的需要。一些实力不济的药店怕亏本,纷纷停售抗“非典”药物。在整个抗“非典”时期,同仁堂一共卖出了198万服饮片,100多万瓶代煎液。同仁堂每卖出一服抗“非典”药就要亏两元钱,仅此一项就亏了600多万元。若加上停产、停售其他利润高产品的亏损,则远不止此!
  在国家有事、民族有难、社会有急需之时,同仁堂宁可赔钱也不涨价,不发“国难财”!同仁堂的领导表示:“在国家有难时,咱们虽赔了些钱,却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呢?为国家减轻了多少负担?让多少家庭免遭不幸?这种社会效益是金钱能否衡量的?再说,咱们虽赔了些钱,可百姓心中有杆秤,同仁堂放着能赚的钱不赚,还会贪图小利,用假冒伪劣药品欺骗顾客?咱同仁堂还愁好药卖不出去?”
  的确,同仁堂的眼光看得远。从1997年至今,同仁堂连续十余年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特别是2008年以来,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寒冬里,同仁堂继续保持了这种良好的经营业绩。不能不说,同仁堂的利正是来自厚积薄发的义,因为以义为上的诚信理念早已像一座无形的丰碑,牢固树立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所以义利共生才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

以质为先 质量共赢

抗“非典”期间曾有这么一个插曲,同仁堂一度停售抗“非典”药物,许多顾客纷纷质疑同仁堂职工“近水楼台先得月”,更有甚者说同仁堂要么囤积居奇要么只卖给权贵阶层,总之说什么话的都有。对此,同仁堂员工依旧微笑服务,并耐心解释“由于抗‘非典’药材供不应求,有人送来一批藿香,可经查验不符合同仁堂的质量要求。藿香是抗‘非典’的主药,不能缺少,也不能以次充好。所以集团领导指示,不能让顾客花了钱又赔了时间,买的药还不管用,因此停售。不过请放心,集团领导还指示不仅要保证质量,还要保证供应”。
  同仁堂各门店有这样一副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是同仁堂第二代传人乐凤鸣留下的训条,正是这一古训,造就了百年老号精益求精的严谨作风,三百年来一直享誉海内外。
  历史上因长期供奉御药,同仁堂一直用高标准遴选和制作药物,这就是“地道、上等、纯洁”。所谓“地道”,就是用传统原产地的药材,采收时间要在药材有效成分含量最多的时候,即“采其地,用其时”;二要“上等”,一种药材要是有许多等级,一定要选用最高级别的;三要“纯洁”,就是不能含有杂质和无用部分。
  如今同仁堂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传统。例如,为确保安宫牛黄丸的质量,同仁堂坚持使用天然牛黄和天然麝香。
  制度是质量的保证,至今,各药厂在配料工序中仍一丝不苟地执行着“三检斤、四核对”的制度。“三检斤”就是各种原料在起货、掺料、移送时一定要依配料单检查各味原料药材的重量,“四核对”是将每一味原料药在配料、抓样、剩料、计算余亏时一一核对。这样便自始至终坚持了“不合格的原材料不投产,不合格的半成品不往下道工序送,不合格的成品坚决不出厂”。
  不仅如此,作为民族中药企业,为进一步走向世界,同仁堂还引入了现代质量管理制度。1997年公司通过了澳大利亚药品管理局(TGA)的GMP认证,GMP要求企业从原料、人员、设施设备、生产过程、包装运输、质量控制等各方面都要达到规定的标准。也就是说,它要求企业有良好的生产设备、合理的生产流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严格的检测系统,以保证产品的质量。
  现在,同仁堂的工艺更加精湛,质量管理更加严格,不仅执行国家标准,还要执行比国家标准更严的企业内部标准和“北京市名牌药品标准”;不仅要执行中国的标准,出口产品还要严格执行相关国家或地区的药品标准,如日本的标准、韩国的标准等。

以进为求 勇于变革

  在一些人心中,“百年老店”是不思变革、故步自封的象征。实际上,同仁堂能独步古今、延续辉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时俱进重视创新。
  当年,乐氏家族就是凭借发掘和整理了许多古方、宫廷秘方、家传秘方、民间验方,从而为同仁堂日后的发展和辉煌奠定了基础。
  这种发掘和整理,绝非照搬照抄,而是借鉴他人之长予以改进,因而是一种“推陈出新”式的创新。
  同仁堂集团成立后,尤其是股改上市后,加大了科技创新力度,其原则是:“遵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
  在保留传统制药工艺精华的同时,同仁堂投资数亿元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形成蜜丸、颗粒、口服液、药酒灌装、软硬胶囊等先进的生产流水线,并引进薄层扫描仪、色谱仪、光谱仪等先进检测设备,“丸散膏丹、神仙难辨”永远成为了历史。
  同仁堂不仅在改革剂型上投入力量,在新药研制方面也很有成就。“虎骨酒”是同仁堂的名药,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但随着野生老虎濒临灭绝和人们保护野生动物意识的增强,给同仁堂带来了难题,停止虎骨酒的生产对患者不利。于是,同仁堂的技术人员尝试用豹骨替代虎骨,名称也改为“壮骨药酒”。但不久豹又被国际上列为重点保护动物,豹骨也不能用了!
  同仁堂的科研人员联合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历经八年时间,开发出了“塞隆风湿酒”!这种取材于高原鼢鼠的新药其疗效不仅不低于虎骨酒,还因应用了先进的膜提取分离技术,一举解决了药酒沉淀这一问题。不仅如此,更为当地农牧民开拓了一条致富之路,使得青藏高原鼢鼠之害大减,农牧业生产得到了发展,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它是我国自药品法颁布以来,率先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贡献奖及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企业。
  同仁堂的创新,不只是药品研发的创新,更是机制和战略的创新,同仁堂党委副书记陆建国说,同仁堂要在创新上下功夫,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努力通过走“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道路,进一步发展为国际驰名的生命健康产业集团。

以稳为重 速效统一

  要成为国际驰名的生命健康产业集团,同仁堂董事长殷顺海认为这必须处理好“做长、做强、做大”的关系,一方面,同仁堂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在企业规模上实现一个较快的提升;另一方面,要具备一定的效益,做到健康、协调、可持续。
  曾经一度“挂靠”成风,许多小企业想攀附同仁堂利用其金字招牌赚钱,因其价值取向,同仁堂坚决顶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予以拒绝。
  不仅如此,在2011年有加盟店被曝光向外籍游客出售无批准文号的高价药后,同仁堂管理层痛呼“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和生命一样,保护好同仁堂这块牌子!”
  半年内,硬是把现有的1600多家门店全部梳理一遍,该控股的就收编,该派驻人员的,就果断派去深谙经营、质量和财务的骨干;同时,集团还进行了原料、物料等源头上的质量把控,杜绝了对品牌信誉的隐患。
  一度许多企业为做大做强大搞兼并重组,甚至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大搞“拉郎配”,在此风潮下许多人疑惑同仁堂为什么不收购一些中小企业以扩大市场占有率?对此,陆建国说:“中药是资源型产业,中药材是要占用土地的,是有生长周期的,我们的产量要根据药材的资源情况而定。”
  实事求是,合理利用资源,而非盲目求大、竭泽而渔,这就是同仁堂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正因把“做长”放在第一位,同仁堂特别摒弃虚假广告等短期行为。有一年,同仁堂发现偏瘫复原丸销量突然大增,负责产品质量的集团前总工程师金霭英发现是一些商家为多赚钱,在未告知同仁堂的情况下,在某影响力大的媒体上刊登了夸大其词的广告,宣称同仁堂的偏瘫复原丸一用就灵,永不复发。金霭英立刻通过媒体向社会发布正确的信息,告诉广大顾客,偏瘫复原丸确实是一种疗效很好的药物,但它必须对症使用,效果也并非虚假广告吹嘘的那样“神通广大”。采取这些措施后,同仁堂偏瘫复原丸的销量下降了,可同仁堂的领导和职工却踏实了。
  因为把“做长”放在第一位,同仁堂决不参与那些“拼血本”、“拼价格”以透支未来为代价的恶性竞争,也正因此,同仁堂绝不虚标药价,不搞医药代表给医院采购人员和医生回扣。同仁堂总经理梅群说:“我们只通过正常手段,凭质量和消费者的认可。”
  为谋可持续发展,同仁堂实施了“1032工程”,从而形成了现代制药业、零售药业和医疗服务三大板块的产业布局,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正是在这种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同仁堂经济指标连续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创造了每五年翻一番的佳绩。
  作为对“1032工程”的延续和提升,“十二五”期间,同仁堂领导层又制定了“123456”战略。着力解决进一步发展面临的产能不足和如何延伸产业链、寻找新的增长点问题,即到2015年,主要经济指标翻一番、零售及医疗网点突破2000家、新产品研发上市300种、抓好四个重点项目、保持和发展五个全国同行业第一、组建六大二级集团。

以和为贵 兼容并蓄

  在同仁堂看来,企业要“做长、做强、做大”,核心要素在于人和,人和境界是尊重人、理解人、人的因素第一。这种对人的理解和尊重不只是善待社会,还在于善待员工、善待经营伙伴、善待投资者,力求利益相关者权益的协调和最大化。
  历史上,同仁堂对内对外都以“仁德”著称,东家不以老板自居,伙计不以佣人自卑,形成上下和谐的“仁善”氛围。新时期,同仁堂继续以“仁德之心”创造条件满足职工的物质待遇和精神需求,为企业发展营造和谐的环境。用陆建国的话说,就是在为同仁堂事业做出贡献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1996年,正值国企改革的高潮,许多企业职工下岗。同仁堂管理层在职代会上向全体职工作出三项承诺:职工转岗不下岗,工资年年有增长,住房逐年有改善。十多年来,同仁堂撤并与主业无关的40多个经营实体,分流安置职工2100多人,不但没让一名职工下岗,而且通过大量细致的工作,使分流职工经培训走上新岗位,职工工资每年都以3—5级的速度递增。
  同仁堂还为员工创造了一条人和的成长平台,这就是职工“金字塔”人才工程。根据规定:职工技能的每一次提升,待遇也随之提高,普通职工成为“专家”,每月税后工资可相当于中层管理人员的收入水平。目前,该工程已经发展为“中医药大师”、“专家”、“优秀中青年人才”、“优秀店堂经理”、“首席技师”和“首席职工”等7大类,各类人才已达1100多名,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如今,在同仁堂,每一名干部、职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通道、发展舞台、成功机遇,而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也更加凸显。
  同仁堂集团就是这样一个温馨的家园,在这里,公司董事长殷顺海说“用同仁堂的文化吸引人,用同仁堂的干劲鼓舞人,用规范化的管理要求人,用优良的业绩回报人”。在这里,“同心同德,仁术仁风”、“诚信为本,药德为魂”、“奉献企业,成就个人”已融入每一个员工的内在意识。
  在同仁堂,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件事。有一位工人,在制作安宫牛黄丸时,因意外做废了两丸。同仁堂的职工技术再高,工作再认真,也不能保证一点废品不出。因此,当时从领导到职工,并没把这事太放心上。不料,这位职工主动掏钱买了这两丸。车间领导对那位工人说:“这属于正常损耗,不必赔偿。您工资不高,两丸‘安牛’也不少钱呢。”可那位工人却说:“不这样我心里不踏实。”
  人们后来评论这件事说:“工人主动掏钱弥补企业的损失,世界上无论什么标准与规范,GMP也好,ISO9001也罢,都无此规定,也不可能有此规定。只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才会造就这样的职工。”在现代企业中,制度非常重要,但制度只是约束人的行为,而道德却能塑造人的灵魂,使人自觉自愿地按照道德规范,也就是社会公认的价值标准去行事。同仁堂的企业文化建设,已由自在的阶段进入了自为的阶段。
  同仁堂文化汲取了儒家的文化精粹,如“仁者爱人”的理念,但又结合时代特点有所发展。儒家文化虽讲仁爱,却又有贵贱之分,今天的同仁堂文化不分高低贵贱,只有“为人民服务”和“善待社会”。
  同仁堂文化吸取了道教文化的精髓,如“天人合一”的观念,但又有新高度。道教文化讲的是虚幻的“羽化成仙”,而同仁堂文化却是让广大百姓益寿延年,体魄强健,以有限的生命为社会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同仁堂文化吸取了佛教文化的精华,如“普救众生”等,但又不同于佛教文化。佛教追求的是来世的“极乐世界”,而同仁堂文化是让人民群众幸福地生活,享受现世的快乐、成功、和谐。
  同仁堂文化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素,同时又坚持走继承和发展的道路,创出了具有民族传统、中国特色而又有时代性的同仁堂文化。
  鉴于同仁堂文化的深厚博大、历史悠久和不断创新,国务院和文化部于2006年将“同仁堂中医药文化”正式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在论述中西文化的差别时,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同仁堂文化正是这一精神的真实写照。如果说其“以进为求勇于变革”的创新文化、“以稳为重速效统一”的发展文化、“以质为先质量共赢”的品质文化,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实践的话,那么“以仁为根仁德至上”的善待文化、“以义为重义利共生”的诚信文化、“以和为贵兼容并蓄”的整合文化则是厚德载物的鲜明内涵。
  同仁堂不仅用自己的行动,续写了三百四十余年“济世养生”的传统,而且净化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打造了一个值得人们尊敬的现代化民族企业,和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骄傲的品牌形象。同仁堂的文化基因是构建当代民族精神亦即新的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人文资源。
(蒋和葆)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4 版:质量月特刊】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同仁堂 守望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