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早教不必一味崇洋
作者:杨秀


  近日有媒体报道,广东地区一些城市的中高端早教市场几乎被洋连锁品牌占据。这些早教机构的宣传彩页和广告牌上大都打着 “全脑教育”“多元智能”等宣传语,其开设的感官班、音乐班、语言班等课程名称也大都带有西方教育理论的前缀。尽管这些课程的价格相对较高,但仍吸引了不少年轻家长为孩子报名。
  一直以来,我国的早期教育都比较注重借鉴国外优秀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经验。这是一种好现象,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与国际接轨,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西方的教育模式移植到中国后,可能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特别是当前大量以逐利为目的的早教机构充斥市场,因此,盲目相信和选择洋早教模式存在很大风险。
  仅以“右脑开发”这个曾在早教领域风靡一时的理念为例。上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科学家斯佩里为了控制癫痫病人的癫痫症状扩散,将其大脑两半球之间的联络纤维切断,使一个半球的癫痫发作传不到另一个半球,这一研究形成了对大脑不同区域专门化的理解。尽管没有证据证明斯佩里的研究与教育实践之间存在联系,但大脑两半球机能不对称理论仍 “顽强”地进入了主流文化。一些教育者从该理论中衍生出 “两半球教育”的理念。他们认为,人类长期以来主要运用左脑进行思维,现代人若想成功,必须进行右脑开发,以提高创造性。由此,幼教界曾掀起一场“右脑风暴”,大量有关右脑开发的书籍、玩具充斥于市,右脑开发的辅导机构也成功跻身于各种热门的培训机构之中,一起蚕食着孩子们的童年时光。
  为什么神经科学中一些与教育并不相关的观点可以在教育领域,尤其是早教领域大肆流行?除了脑科学研究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媒体的大肆宣传,以及教育界由于理论贫乏而导致的错误推理与解释推论等原因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值得追问。
  普遍来看,我国的很多家长并不了解早教的理论和方法。面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和五花八门的早教宣传,在崇洋心理的驱使下,他们会更倾向于选择带有国外理念的早教机构。同时,在当前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大背景下,教育改变命运、提升个体社会经济地位的作用被放大,许多家长希望通过更多更好的教育投入,来帮助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保持竞争力。
  此外,盲目崇拜洋模式还与家长对教育过程的认识存在偏差有关。教育遵循的是一种动态原理,教育结果并不必然与教育者的意图重合,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行为并不必然导致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发生。因此,并不是教育者让孩子怎样,孩子就会怎样。
  反观家长之所以相信洋早教的“妙用”,正是因为他们认为孩子只要学了就一定会得到某种收获。这种观点本质上忽视了教育过程的复杂性,将教育看作一种简单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线性过程。这种思维方式不但不科学,而且非常危险,它将教育降格为一种无需科学、无需艺术的简单化程序,这实质上是对教育价值、教育本质的抛弃。
(杨秀)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C3 版:生活·教育】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早教不必一味崇洋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