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金融掀起全民理财热潮 活期存款搬家凸显吸金功力
谢正军/图
■本报记者 聂国春
“80后”晓雪在北京一家私企任职,日常生活离不开互联网,登录余额宝、天天基金网和挖财3个网址,则是日日功课。由于收入不多,晓雪的投资并不大,目前她余额宝的款项维持在5000元,天天基金网的定期宝每月定投100元,正计划加大投入,而碰上挖财网的理财产品发售活动,晓雪也乐意购买一些。
不过,就在晓雪的余额宝账户维持现状的时候,余额宝的规模已从1月份的2500亿元飙升至4000亿元。这让银行业充分领教了互联网金融“吸金”的功力,同时也引发了一场“应否取缔余额宝”的口水战。
吸金竞赛
(总金额为5.8亿元的 “余额宝用户专享权益”万能险产品在开售3分钟后即售罄,下午支付宝紧急追加的3亿元产品额度,也在开售2分31秒后被抢购一空。)
去年6月,余额宝的推出开启了中国互联网金融的浪潮,随后其巨大的吸金能力吸引百度、网易、东方财富网、苏宁等多个互联网企业加入战局。进入2014年以来,互联网理财产品创新不断。2月14日,国内两大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和腾讯趁元宵节和情人节分别推出互联网理财产品,一个是保险理财产品,一个是首只投资A股市场的互联网权益类基金产品“定投宝”。
据了解,总金额为5.8亿元的“余额宝用户专享权益”万能险产品在开售3分钟后即售罄,下午支付宝紧急追加的3亿元产品额度,也在开售2分31秒后被抢购一空。而腾讯和银河基金合作的指数基金“定投宝”也遭到抢购。
对于互联网理财“蛋糕”的争夺并非仅仅来自于互联网企业的厮杀。在微信理财通已然正式上线,支付宝宣布余额宝规模超过2500亿元之际,金融巨头平安集团也加入混战,日前推出了其互联网金融的战略产品——壹钱包。
当然,互联网理财吸金能力最强的当属领头羊余额宝。不到一个月,余额宝就吸金1500亿元,总规模达到4000亿元。
银行反击
(银行版余额宝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自家旗下的基金公司,其优势表现在产品设计上,如在申购和赎回到账上没有过多限制,且能实时到账。)
余额宝们推动着互联网理财狂欢,这加剧了银行存款的搬家。随着余额宝、零钱宝、生意宝、收益宝、活期宝、现金宝、易付宝等20多种各式互联网“理财神器”出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将工资余额从银行账户中取出,打入到余额宝、活期通等互联网理财工具中。
央行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1月末,当月人民币存款减少9402亿元,同比少增2.05万亿元。9000多亿元的存款被分流,这极大地刺激了商业银行的神经,各大银行开始用“宝”类产品反击余额宝。
2月19日,中行活期宝正式上线。此前工行浙江分行已推出T+0产品天天益,交行和平安银行也推出快溢通和平安盈。据悉,民生、建行也将推出相关产品。
银行版余额宝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自家旗下的基金公司,其优势表现在产品设计上,如在申购和赎回到账上没有过多限制,且能实时到账。不过,虽然其也可以自动为用户进行信用卡还款,但还缺乏直接用于购物支付的功能。
取缔争议
(央视首席新闻评论员钮文新称,余额宝是金融寄生虫,应取缔。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教授认为,老百姓只是通过余额宝这种方式,使自己得到了本来就应该得到的市场化利率。)
得知银行版余额宝抢滩市场,自称屌丝的周先生对记者表示,以前银行理财门槛(5万元以上)过高,自己只能望而却步。现在银行降低身价,这是一个进步,但他还是会选择余额宝类产品,因为每天都能看到收益,就像在开心农场种菜。
除了收益看得见,收益的高低也在左右着大家的选择。记者对比发现,银行版余额宝的收益相对略低。以2月25日为例,各大银行类“宝宝”7日年化收益率均在5%左右,而同日余额宝7日年化收益率为6.114%,微信理财通6.169%。
不过,也正是互联网理财的高收益引发“吸血鬼”争论。2月21日,央视首席新闻评论员钮文新称:“余额宝是金融寄生虫,应取缔”。钮文新的理由是,余额宝并未创造价值,而是通过拉高全社会的经济成本并从中渔利,推高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教授说,目前国内银行存款中,除了协议存款利率是放开的、完全市场化的,其他利率都是被管制的。余额宝对接的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目前能有6%这么高的收益,是因为银行在议价过程中愿意给出这么高的协议存款利率。而单个的储户是没有能力和银行议价的,只能接受活期利率。
这也正是钮文新呼吁取缔的原因。他认为余额宝根本没有什么创新,仅仅是将用户的钱集中起来制造流动性紧张,拉高存款利率而已。
不过,在挖财网联合创始人全云峰看来,余额宝类产品本质上是货币基金,所以在产品方面并无创新,但在渠道方面绝对是个创新。“余额宝类产品往往跟电商、社交平台等结合在一起,加之门槛低、收益高、变现灵活、与消费挂钩等优势,让其人气爆棚。”全云峰说。
“说余额宝推高市场利率从而转嫁到老百姓贷款利率上是偏颇的,银行愿意给出这么高的协议存款利率,天弘基金作为基金管理人,如果不要的话不就损害持有人利益了吗?”郭田勇说。他认为,虽然银行融资成本升高了,但这不能怪罪余额宝。老百姓只是通过余额宝这种方式,使自己得到了本来就应该得到的市场化利率。
鲶鱼效应
(在郭田勇看来,余额宝正在发挥鲶鱼效应,改变不合理的融资制度效果正在初显。在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商业银行要提高自己产品的创新能力,利用互联网手段,做一些类余额宝的创新产品。)
互联网理财风生水起,也使得其将颠覆传统金融业的说法甚嚣尘上。有银行人士不屑一顾,“实际上银行只要愿意抬高利率,资金便会很快回流银行。”
对于银行人士的表态,金融分析师陈凯歌并不认同。他认为,传统银行开发理财业务,一是为了满足自有集团客户的体外融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少量满足投资者较高回报的投资需求。“注意,只是少量,毕竟大多数人还不能达到银行的5万元或者更高门槛的投资起点要求。”陈凯歌说,可见,银行理财更多是为了融资,而不是为了真正满足全民的理财需求。银行如果抬高利率,就等于自己抬高自己的经营成本,显然这与其发行理财产品的初衷相悖。
不过,陈凯歌也不同意“颠覆”一说。他表示,互联网金融的确给银行带来了某些烦恼,但就银行眼前140万亿元的资产来说,确实没必要太过担心互联网金融的所谓“致命”威胁,毕竟眼前的威胁只是某些渠道上的,没有威胁到根本。“然而,互联网金融通过网络渠道的新方式,为传统金融连接客户的渠道提供了多元化的窗口。如果把金融业与客户的连接看成是一扇门的话,互联网金融等于是打开了另一扇门,可以为意识觉醒的投资者带来效率、便捷程度相对更高的服务。所以,互联网金融必将改变原有的金融业态。”陈凯歌说,银行应该担心如何通过互联网理财的冲击来重塑自身的资金成本定价,真正迎合利率市场化的资金挑战,寻找符合自身的业务与利润增长点,而不是千篇一律地通过吃存贷利差来实现业务和利润的增长。
在郭田勇看来,余额宝正在发挥鲶鱼效应,改变不合理的融资制度效果正在初显。“余额宝给我们两个重要提示:一是要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二是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要提高自己产品的创新能力,利用互联网手段,做一些类余额宝的创新产品。”郭田勇说。
陈凯歌则表示,除了模式上的成功外,互联网理财功不可没的是,带来了一场全民理财的意识启蒙。“理财不再成为一种专业,不再是懂行者的专利,而是普通大众的共同需求,互联网把理财门槛降低了,把理财渠道磨平了。如果再用传统金融的客户分类方法,按照资产和规模的大小来划分三六九等,那么理财的客户就永远不能做到真正的全民。”陈凯歌说。
全云峰对此也颇为认同。他告诉记者,在挖财网上,大家下载应用软件进行理财记账,然后在社区论坛交流理财经验,学习理财知识,然后再购买挂钩的数米基金网“宝”类产品,既理了财,又交了朋友,还激发了理财热情。很多人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早已不再是刷微信、刷微博,而是刷余额宝、理财通,还积极向朋友推荐互联网理财产品。
风险之惑
(所有的投资都有风险,投资者不能只看收益,而是要弄清楚自己投资的产品到底是什么类型,是否与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当。)
晓雪对记者表示,她的余额宝账户之所以维持在5000元左右,主要是因为对其账户的安全性还有些担心。周先生倒不担心这个问题,而是反复向记者咨询网络借贷都有哪些风险。
事实上,在比拼高收益的抢钱大战中,“风险”一词正被互联网企业有意地忽略了。
德圣基金首席分析师江赛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类余额宝产品通常为货币基金,这类产品资金一般投向银行协议存款,产品比较标准化,确实接近无风险收益率。“严格说来,这类产品的风险只有政策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江赛春说,前者主要指利率或者监管政策的变化,后者则是用户集中提现时的风险。
据悉,近期证监会已向基金公司吹风,考虑要求基金公司就所投资的银行协议存款作出风险管理,用风险准备金作出保障。这意味着基金公司需要准备更多的风险准备金,货币基金将面临流动性管理难题。如果在垫资过程中遇到大额赎回,垫资规模较大,基金公司或银行垫不起,则很可能出现投资损失。
让余额宝们忧心的还有协议存款的红利政策可能取消的消息。2011年,证监会放开货币基金投资协议存款不得超过30%的限制,并给了优惠政策,即协议存款提前支取不罚息。比如货币基金投资了一份6个月期的协议存款,协议利率为5%,但5个月时提前支取了这份协议存款,则基金公司还将获得5个月5%的利息。但一般情况下,定期存款提前支取只能获得活期存款利息。
不罚息优惠取消可能让货币基金在流动性危机时遭遇灭顶之灾。由于货币基金逐日计算投资者收益,若一笔协议存款在中途被支取,只获得活期利息,这意味着该笔存款的协议利率和活期利率中间的差值将形成一个亏损“黑洞”。而一旦亏损,货币基金又会进一步引发赎回,并迫使基金提前支取更多协议存款,形成更大的亏损。“金融危机期间,这种亏损在国内外都曾发生过。”江赛春提醒说,所有的投资都有风险,投资者不能只看收益,而是要弄清楚自己投资的产品到底是什么类型,是否与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当。
●权威观点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
互联网金融存三大风险
刘士余在近日出版的 《清华金融评论》杂志上发表文章《秉承包容与创新的理念,正确处理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的关系》,指出互联网金融的三大风险,分别为:
一是机构法律定位不明,可能“越界”触碰法律“底线”:一个是不能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另一个是不能非法集资。现有法律规则还没有对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属性作出明确定位,互联网企业尤其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业务活动,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或规章对业务进行有效的规范。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产品设计和运作模式略有改变,就可能“越界”进入法律上的灰色地带,甚至触碰“底线”。
二是资金的第三方存管制度缺失,存在安全隐患。现在一些P2P网络借贷平台没有建立资金第三方托管机制,会有大量投资者资金沉淀在平台账户里,如果没有外部监管,就存在资金被挪动甚至携款跑路的道德风险。近两年来先后发生了“淘金贷”、“优易网”等一些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卷款跑路和倒闭事件,给放贷人造成了资金损失,也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形象。
三是内控制度不健全,可能引发经营风险。我们可以把内控制度看作互联网企业的“防火墙”,好的内控制度可以有效防范经营风险。实践中,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片面追求业务拓展和盈利能力,采用了一些有争议、高风险的交易模式,也没有建立客户身份识别、交易记录保存和可以交易分析报告机制,容易为不法分子利用平台进行洗钱等违法活动提供条件;还有一些互联网企业不注重内部管理、信息安全保护水平较低,存在个人隐私泄露风险。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
金融业需要搅局者
未来的金融有两大机会,一个是金融互联网,金融行业走向互联网;第二个是互联网金融,纯粹的外行领导,其实很多行业的创新都是外行进来才引发的。金融行业也需要搅局者,更需要那些外行的人进来进行变革。
我作为一个外行者,一个不懂金融的人,对金融好奇,不是因为它能挣多少钱,而是因为它可以让很多人挣钱,可以让很多人发生变化。我希望外行人能够参与这个领域,不仅仅是来搅局,而是共同创造一个未来。金融是为外行人服务的,不是自己圈里自娱自乐、自己赚钱的。
风险永远存在,但是我们必须用创新的方法解决风险,永远不要忘记,我们的目的是解决生活问题、商业问题和商贸问题。我跟很多人一样以前抱怨很多,说金融这不对那不对,后来了解多了发现,人家也没办法。中国的金融行业特别是银行业服务了20%的客户,我看到的是80%没有被服务的企业。把他们服务好,中国经济巨大的潜力就会被激发出来。我们必须用新的思想、新的技术去服务他们。这可能是中国未来金融行业发展的巨大前景所在。
央视财经评论员刘戈——
撕开利率市场化缺口
作为金融改革的重要任务,利率市场化已成为下一步改革的重要目标。实际上,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在重复20多年前主要物资产品价格市场化的过程,也就是从计划价格通过价格双轨制向市场价格过渡的过程。互联网金融就像当年有办法获得批文的人弄到钢材指标以市场价格倒卖,只不过手段要光明磊落得多,更重要的是其中利益主要被储户获得,而不是批文权力拥有者和倒卖者。
当然,既然已进入金融领域,互联网金融就不可能逃脱监管。虽然在没有获得指标的时候贸然出生,但互联网金融不是藏在山洞里偷偷生下来的,所有人目睹了它的孕育和降生,它已经不可能被重新塞回到娘肚子里面,上户口并承担相应责任是必然结果。
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那么2014年必然会成为互联网金融监管元年。对有能力、有抱负的银行家来说,新格局下的竞争才是真正激动人心的竞争,试图将对手扼杀在襁褓中的可能性既然已不存在,那就狠练内功迎接挑战吧。 (聂国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