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珍祥
据统计,今年采访两会的国内外记者超过3000人。两会报道的记者队伍中,有跑过好几届全国两会的老记者,也有刚刚参与的新人。对首次“上会”的记者来说,这样的大型会议报道带来的新鲜和冲击感,给人留下的印象深刻。经过几天“两会节奏”的洗礼,记者真切感受到了“开放务实”的两会新风。
在梅地亚新闻中心,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正在低头用笔画报道方案图。这位来自澳门《中葡经贸导报》的总编辑王谷元说,中央的政策决定了澳门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他对本次两会充满期待。台湾《联合报》的两位首次参与两会报道的记者喜笑颜开,拉着手在新闻中心的牌子下合影,他们说两会对记者采访提供了充分的便利,议案提案对媒体完全开放,电子版轻松可得,“开放透明,堪称一场新闻盛宴”。
“开放”的确是本次两会的一个重要关键词。几天下来,已有30个省份代表团先后对记者开放。几乎每个代表团都为记者们提供了新鲜的素材,电梯口、会议场更是有专门工作人员指引并发放会议材料。一位跑了两届人代会的老记者说,从政府工作报告和今年各代表团对媒体的开放态度来看,“民有所呼,会有所应,这一理念体现得越来越充分”。
在代表团开放日,虽然有的代表团下午3点才开始审议,但不到1点就有记者“报到”,不一会儿旁听座上便座无虚席,晚到的记者以理解的心态席地而坐。提问环节的场景非常火爆,记者们把一个个热点话题抛给代表,提问几乎是零门槛,代表们幽默和耐心的解答也时时引发记者欢呼。广东团并不回避“东莞扫黄”;新疆团说得最多的是反恐;河北团果然是雾霾话题备受关注。讨论结束时,往往还会有大批记者跟着代表继续追问。
开放日,记者的提问时间基本能得到充分的保障。记者提问时间原计划安排30分钟,但是不断有代表团打破记录,给予记者更多的提问机会。山东团给记者的提问时间超过了70分钟,重庆团也有60多分钟,在上海团,最后的时刻,市委书记韩正又让主持人增加了6个提问机会,尽最大努力满足记者的采访需求。
今年的两会,“务实”是另一个关键词。记者会、集体采访和网络访谈安排的场次比较多,如围绕公众关心的问题,两会邀请国务委员、原外交部部长杨洁篪介绍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邀请发改委、商务部、农业部、卫生计生委等部委负责人分别介绍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等方面情况,采访活动多,以至于有些媒体记者感慨 “人手少,跑不过来”。
教育公平、社会保障、环境治理、收入分配改革……一项项提案议案呼应了民众所想所盼。在山东代表团驻地,一位人大代表说,当代表,就是要执着,对没解决的问题要年年追,直到彻底解决。对一名记者来说,这份执着同样适用,看着国内同行摩拳擦掌,不辞辛劳地追访,自己也很难停下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