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七成受访者关注人身伤害赔偿
作者:王硕


    新《消法》第四十九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人身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本报记者 王硕 文/图
  人身安全权是消费者最为重要的权利之一,新《消法》对消费者人身安全权给予了充分的保障,并首次将人身伤害惩罚性赔偿写入法条,规定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本次调查发现,消费者人身安全保障意识普遍较高,对新《消法》相关条款也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人身安全关注度高

  新《消法》规定的人身伤害赔偿包括多项赔偿项目,在本次调查中,参与调查者对于人身伤害赔偿整体认知度较高,超过了70%的参与调查者知道人身伤害赔偿包括交通费及误工费等项目。
  从调查数据推测,绝大多数消费者对人身伤害赔偿所包括的具体赔偿项目比较清楚,这对于消费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非常有利。由于人身安全权的至关重要性,加之近年来媒体对人身伤害案例关注和报道程度均颇高,消费者对新《消法》中此项权利较为熟悉,这也可谓是法律知识普及的重要成果。
  调查也发现,消费领域中人身伤害侵权行为依然严重。有65%的参与调查者认为当前消费领域侵害消费者人身安全问题“严重”和“非常严重”,仅有28%的参与调查者明确认为此种现象不严重。这说明当前的消费环境中,消费者维护人身安全权的形势依旧不容乐观。

食品安全最受关注

  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在“哪些行业侵害人身安全现象多发”的多选题中,参与调查的消费者选择“食品及餐饮业”的最多,除此之外,选择相对分散,没有形成清晰意见。
  参与调查者的选择应该代表了多数消费者的普遍看法,这对于食品及餐饮行业从业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坏消息。调查数据表明,消费者对该行业的安全状况信心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新《消法》第五十五条第二款针对“经营者明知商品或者服务存在缺陷,仍然向消费者提供,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受损害的”情况,明确规定“受害人有权要求经营者依照本法第四十九条、第五十一条等法律规定赔偿损失,并有权要求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
  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杨立新指出,“惩罚性赔偿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弥补受害人的损失,而在于惩罚有严重恶意的行为,并吓阻这种违法行为的发生。从赔偿的功能上来讲,其威慑或者阻遏作用不容忽视”。因此,从这一角度也应该积极地看到,新《消法》对造成消费者严重人身伤害的违法经营者制定出了较为严厉的惩罚性赔偿制度,这或将给各行业的经营者敲响警钟,消费者们的人身安全有望得到更好的保障。

残疾赔偿了解不多

  针对人身伤害索赔项目的调查中,57%的参与调查者选择了“如果死亡可索赔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选择“如残疾,可索赔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和残疾赔偿金”的仅占28%。
  根据新《消法》第四十九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人身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分析调查结果数据可以看出,参与调查者对于致残情况下的赔偿知识了解程度不够,相关法律条款的内涵与外延知识需要进一步普及。
  针对新《消法》第五十五条第二款规定,杨立新解释说,根据上述条款,受到伤害的消费者在具备以下4个要件时,便可除获得人身损害赔偿外获得人身损害惩罚性赔偿:一是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有缺陷。这里的缺陷是指商品或者服务中“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二是损害的事实是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的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三是该缺陷与上述损害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四是与一般的产品责任不同,这里要求须具有故意的要件,即经营者明知有缺陷而希望或者放任损害后果的发生。

向谁索赔犯糊涂

  新《消法》保障消费者的人身安全,鼓励人身受到损害的消费者依法向生产者和经营者索要赔偿。其中,新《消法》第四十条明确规定,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也可以向生产者要求赔偿。属于生产者责任的,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属于销售者责任的,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追偿。
  而在调查中,参与调查者对消费者因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而受到人身损害后,应向哪一方索要赔偿的问题分歧较大。42%的参与调查者认为应直接向生产者索赔,38%的参与调查者认为应向经营者索赔,仅有21%的参与调查者认为向生产者或经营者均可。调查数据说明,在绝大多数消费者眼中,索要人身伤害赔偿仅有一种途经,或者向生产者索要,或向经营者索要,广大消费者并不清楚可同时向生产经营者索要人身损害赔偿。此外,甚至还有24%的参与调查者“说不清”应向哪一方索要人身伤害赔偿,表明有多数消费者对这一问题的正确答案知之甚少。(调查数据来源:3G门户网 中国消费网)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6 版:3·15年度报告调查篇】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七成受访者关注人身伤害赔偿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