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本报联合中国消费网、3G门户网、新浪财经调查显示——
近七成消费者遭遇过信息泄露
作者:李燕京


    ■本报记者 李燕京 文/图
  个人信息是个人的隐私,可是不少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填写的个人信息竟然被当成商品进行买卖。因为个人信息遭到泄露,很多消费者的生活被打扰,有的甚至还导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被严重侵害。本报联合中国消费网、3G门户网、新浪财经调查显示,有68%的受访者的个人信息曾被泄露过,只有8%的被调查者表示个人信息没有被泄露过,还有24%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信息是否被泄露过。

个人信息频遭泄露

  从本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个人信息的泄露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调查结果还显示,在受访者中,认为是运营商泄露了个人信息的占39%,认为是网站泄露信息的占16%。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互联网、移动通讯在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我们的个人信息保护带来了严峻挑战。
  近几年,个人信息被泄露的事件频频发生,尤其是随着电商、社交网站的快速发展,网站账户泄露或盗号的事件更是频繁发生,包括京东商城、1号店、苏宁易购等在内的电商平台都发生过类似的事件。
  2013年2月,某保险公司发生个人信息泄露,80万份保单可上网任意查看。
  2013年10月,我国多家连锁酒店的客人入住信息因为系统漏洞而泄露,黑客窃取了2000万条酒店开房信息,并放到互联网上供其他人下载。还有黑客利用这些被泄露的数据建立网站,供人们查询其他人的开房记录,这个事件给相关消费者带来很大的困扰和安全风险。
  本报联合中国消费网、3G门户网、新浪财经调查显示,有58.27%的受访查者表示遇到过QQ密码或游戏密码被盗的情况,这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信息泄露损失巨大

  个人信息变成了不法分子谋利的商品,于是盗取、贩卖的行当也跟着火起来,并迅速形成一条黑色产业链。腾讯公司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黑色产业链有数万名从业者,他们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有的利用PC外挂和木马、手机木马、移动伪基站、各类云端攻击等手段窃取个人信息,然后有人专门通过各种手段销售这些信息。最终得到信息的骗子们,利用这些信息实施诈骗,从而使众多的被倒卖信息的人成为了最终的受害者。
  中国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副处长李佳介绍说,2013年1-11月,该中心抽样监测发现,被暗中植入后门的网站有93917个,较2012年月均增长79%。网站安全尤其是网站中用户个人信息和数据的安全问题,面临严重威胁。该中心共监测发现针对我国境内网站的钓鱼网站27396个,涉及IP地址3745个。钓鱼网站的主要目的是骗取用户的银行帐号、密码等网上交易信息。该中心还监测发现被黑客骗取的用户银行卡信息多达4.7万条,这些信息的失窃很可能会给用户带来巨额财产损失。另外监测发现,2013年约有600余个中国网站用户信息数据库在互联网上公开售卖,其中确定为真实信息的数据近1亿条。
  另据《2013年中国网民信息安全状况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下半年,74.1%的国内网民遇到过信息安全问题,因信息安全事件而造成的个人经济损失达196.3亿元。

随时注意保护信息

  虽然个人信息一再被泄露,个人财产安全受到威胁,但是仍有不少人对于个人信息保护并没有重视起来。殊不知,也许就在不经意间,你的个人信息或许就已经被你自己泄露了。“1226生日求礼物。挂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联芳花园X期X-X-X-X 挂 邮 编 :400039 挂 手 机 :151XXXXXXXX挂收件人:叶若夕。#求生贺##礼物#”。这是网友“@病号决冥_1226求生贺”发的一条微博。他把自己的家庭详细住址、手机号码、姓名全部公布在微博上,使得其个人信息成为了公开的信息,毫无保密可言。
  随着网络应用的日益普遍,通过微博、QQ、微信、论坛等工具在网上晒照片,以记录孩子成长的父母越来越多。殊不知,网上晒照片易暴露家庭住址、孩子就读学校、相貌等个人信息,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网络安全人士提醒说,家长出于分享、记录的心理,将孩子成长的照片上传网络,虽然可以理解,但也应考虑周全,在分享的同时,要把孩子的重要信息屏蔽,保护孩子的隐私和安全。家长上传孩子照片时,可把照片上孩子的生活环境、就读学校、家庭住址等相关区域用马赛克模糊处理,让其他人无法辨别;在备注文字信息时,千万不要提及孩子的性格爱好、就读学校、具体住址、年龄生日等信息。

法律法规日渐完善

  保护个人信息,法律无疑是强有力的武器,令人高兴的是,相关法规正日渐完善。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公开其收集、使用规则,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信息。”同时,新《消法》对于经营者侵权行为也制定了相应的严厉处罚措施,其第五十六条的规定:“侵害消费者人格尊严、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或者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的,经营者除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外,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对处罚机关和处罚方式有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此外,经营者有以上新《消法》规定情形的,除依照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处罚机关将记入信用档案,向社会公布。
  另外,同样将于明天开始施行的《网络交易管理办法》也规定,网络商品经营者、有关服务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对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非法向他人提供;应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丢失;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信息泄露、丢失的情况时,应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个人信息涵盖了消费者很多方面的隐私,一旦泄露,对消费者和家人的生活就会带来巨大的影响。保护个人信息要从自己做起,在信息被泄露时要勇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值得注意的是,仅凭现有的法律规定还很难从根本上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工作,刻不容缓。
●解读
  天津四方君汇律师事务所律师
吴子畏
以往个人信息被泄露的案件多是重大、恶劣的案件。对于个别公民的信息被泄露,但没有造成重大影响的案件极少有人关注,就连信息被泄露的本人甚至都不会在意。即便走法律途径,如果后果不严重,法律也无能为力,不过随着新《消法》的出台这一切将被改变。新《消法》规定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对收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必须严格保密,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经营者要确保信息安全,防止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丢失。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信息泄露、丢失的情况时,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否则就会受到重罚。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D02 版:网络·家电3·15年度报告 】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近七成消费者遭遇过信息泄露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