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佳能 (中国)2014年校园招聘大学生亮出“青春牌”
2:佳能 (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小泽秀树
3:佳能(中国)有限公司校园宣讲会上,席地而坐争取招聘机会的同学
4:佳能(中国)2014校园招聘会上大学生积极举手发言
青春是一场多彩盛宴,毕业将开启另一段未知的精彩。毕业季,是同学们伤感的季节,也是迎接新的人生阶段的开始;而对于企业来说,也是延揽人才的黄金季节。作为世界500强之一的佳能公司也开启了成都、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宣讲会,为生机勃勃的中国市场储备人才。
首站成都展会、揽才双管齐下
2013年11月9日,佳能(中国)2014年校园招聘启动仪式暨首场宣讲会在成都隆重开幕。佳能(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小泽秀树等高级管理者出席了本次宣讲会,与到场的学生们进行了直接的沟通和交流。为了加快完善华西地区的销售服务网络,佳能以不断扩大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招揽本地人才。这一活动以往只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都市举行,此次是佳能(中国)校园招聘活动第一次到达中国西南部地区。
此次校园招聘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与佳能博览会相结合。继2012年在北京举行佳能博览会之后,佳能开办了一场与西南地区消费者近距离接触的大型综合展会。展会上,用户可以全方位体验佳能的产品,了解佳能的历史和企业文化。对于人才来说,这也是一个相互了解的好机会,可以有效避免人才因“水土不服”而出现再就业,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
而作为全球500强企业的佳能,也改变了原有的人才选择策略,为大学生定制了独特的“备选方案”。佳能(中国)自2011年起即在校园招聘中启动了实习生培养项目招募计划。据悉,成功进入该招募计划的大学生将获得四五个月在佳能公司带薪实习的机会,毕业生可以通过体验来为自己选择合适的岗位,在体验的过程中理解并融入佳能的企业文化,提前感受佳能公司的职场氛围。通过这样的方式,能让应届毕业生们更快、更准地了解自身职业需求,也有助于企业与毕业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北上广蓉中心城市揽才
除首站成都外,佳能(中国)分别于2013年11月22日、11月29日、12月5日在北京、广州、上海等三地举办了校园招聘会,共收到超过6000份学生投递的简历。本年度佳能(中国)有限公司的校园招聘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站宣讲是本年度最后一站活动。不过,同学们仍然可以通过此次校园招聘的指定网站进行信息了解和简历投递。
佳能(中国)选择的四站分别是西南、华北、中南和华东的中心城市,也是高校最为集中的区域级中心城市。佳能(中国)选取这四个城市可以说既是出于延揽人才的考量,也是一次很好的宣传佳能品牌、拓展市场的机会。
成都云集了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高校,是西部地区高校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而成都也是西南的中心城市,在整个西部广大的内陆市场是引领时尚消费的前沿阵地。
广州作为中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同时也是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区域内云集了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广州可以辐射广东全省乃至湖南、湖北、福建、广西等广阔市场。
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同时也是华东地区的中心城市。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同济大学等高校,可以为佳能(中国)提供高级的理工类和营销人才,而市场方面可以辐射长三角的巨大消费市场。
北京作为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创新中心,教育资源丰富,北大、清华、中科院、北京理工、北航、人大、北师大等全国顶尖高校和科研院所最为集中;同时中关村作为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与佳能(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定位很契合,当然成为佳能(中国)揽才的中心。
可见,佳能(中国)校园招聘不仅仅是看重人才,同时也是让佳能的品牌、产品深入消费者的一次很好的机会。
人才观注重国际化视野
对于广大应届毕业生来说,拥有国际化的视野非常重要,而佳能正好能够提供相应的平台。佳能公司自1937年创业以来,始终秉承“共生”的企业理念,以创造世界一流产品为奋斗目标,向多元化和全球化发展。目前,佳能的事业以光学技术为核心,涵盖了办公产品、影像系统产品以及产业机械等广泛领域。位于东京的集团总部与美洲、欧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各区域总部紧密联系,构筑了全球化与本土化有机结合的经营体制。1996年,佳能启动了旨在实现以技术服务社会,成为全球范围内被信赖、受尊敬的企业为目标的“全球优良企业集团构想”,积极推行“整体最佳”和“重视利润”的意识改革和经营革新活动,2011年到2015年是这一“构想”的第四阶段。目前,佳能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合并结算子公司已达275家,员工196968人(此数据截至2012年12月31日)。
从2010年开始,佳能(中国)CCGAP佳能(中国)全球任命计划的国际人才交流项目,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员工到日本、新加坡、欧洲以及北美市场工作一年时间。在国内,员工也被鼓励在不同的地区相互流动。受地区公司规模所限,很多人在地方公司的成长空间并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通过这种人才的流动,大家可以得到更多的工作机会,能够接触更多的人,受到不同的影响,接触不同地域的文化,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视野的拓展和能力的增长都非常有利。
(岳纲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