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20日,我国正式成为了全球互联网家族中的一员。从那一天起,互联网就开始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世界。20年,弹指间,如今互联网不仅是我们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更在这短短的20年中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草率”决定成就职业生涯
●被采访人:李陶(公务员)
现年40岁的李陶怎么也没想到,当年一个看似草率的决定竟然改变了他人生的轨迹,将他的一生都与互联网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1994年,互联网正式进入中国。互联网的独特魅力对当时在大学读文科的李陶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他清楚地预见到互联网将会成为未来中国的重要产业。随后在1996年,中国的第一家网吧在北京诞生,李陶从中看到了商机。当时,刚刚大学毕业的他放弃了众多对口单位的就业机会,决定回到自己的东北老家,抢在其他人之前在家乡的小城市里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网吧。“虽然我不是学互联网相关专业的,但是我觉得这里面有商机,而且是大商机”。回想当年的抉择,李陶仍然坚信自己是正确的。然而,李陶的“草率”决定遭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对,就连李陶的父母也不理解,甚至还以断绝关系逼迫他放弃这个“疯狂”的想法。
倔强的李陶坚信自己对于互联网的判断,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最终在1999年澳门回归前把网吧开了起来。最开始,李陶的网吧仅有10台大头显示器的电脑,不过这在当时,对于一个小城市来说却已经足够轰动。刚开始营业之时,李陶的网吧每天爆满,每一台电脑都有好几个人排队,周围还挤满了围观的人不停地“指手画脚”。李陶很快就收回了成本,然后迅速扩大了网吧的规模,获得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当时最火的就是QQ,大家都在用,都在聊天。还有一款游戏叫‘红色警戒’,特别火。”李陶回忆起当年网吧里的场景仍记忆犹新。在此期间,曾经一度站在自己对立面的父母也开始支持李陶对互联网的看法,甚至他的母亲也被互联网的魅力所感染。当时50岁的母亲还注册了QQ号,和远小于自己的朋友们进行网络聊天,不亦乐乎。李陶认为自己的收获与改变都源自于互联网,这更坚定了他对互联网的信心。
此后,李陶的工作一直在变,不变的是他与互联网之间的联系——无论在哪个单位工作,他所从事的岗位都与互联网相关。目前已经40岁的李陶在公务员系统工作,专门从事互联网办公事务的研发,很受领导的赏识。
网络上打造出“文艺范儿”
●被采访人:韩美娣(公司白领)
今年4月,韩美娣决定实行自己心仪已久的计划,展开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目标拉萨。噼里啪啦敲击着键盘,韩美娣在自己的微博上打上了自己的想法“出发,去拉萨”,随后就开始正式实施起她的大计划来。
韩美娣从来没有去过拉萨,这次去对她来说有些冒险,所以她在网络上寻找着可能搭伴的驴友。最后她在网络上顺利地找到了一伙同样也从北京出发的驴友们,彼此约好结伴而行。此外,预订火车票和沿途的旅店也是一帆风顺,她打开12306网站果断抢下了一张一周以后出发的火车票,然后又通过网络预订好了期间的旅店房间。随后她又开始在马蜂窝网站上搜索着相关的旅游攻略,安排着自己每一天的行程。经过了几天足不出户的准备,韩美娣觉得已经万事俱备,她幻想着这次也能是一次完美的旅行。
这已经不是韩美娣第一次通过互联网策划她的旅行了,此前她已经这样旅游了十几次。她觉得有了互联网一切都变得非常方便,所有的计划都可以在家里完成,这在以前是绝对不能想象的。十多年前,韩美娣回想起第一次和爸爸出游的情形,她觉得完全是一场噩梦。当时,韩美娣的爸爸决定在暑假期间带她到海南自由行,可是准备工作却让爷俩累坏了。在那时,预订飞机票还要前往机场,预订酒店房间也只能一家一家地去打电话,而且事实证明,最终订下的房间只不过是一间“茅草屋”,父女俩一周都没睡过一个好觉。此外,没有自由行经验的爷俩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算一步。最终一个多礼拜的失败旅行成为了爷俩最后一次自由行。那次的教训在韩美娣心底留下了阴影,一直到大学,她和同学们才通过互联网策划了一次完美的旅行,她内心的文艺范儿又复苏起来。从此,她才真正地爱上旅游,依赖上了互联网。
除了旅游之外,韩美娣最依赖互联网的就是买书和读书了。以前韩美娣去实体书店买书,一买就是一大包,这对瘦弱的她来说绝对是一个体力上的挑战。现在,韩美娣通常都是坐在家中,动动鼠标,打开自己常逛的网络书店,动动手指就能淘到自己喜欢的书,而且还是送货上门呢。另外,很多书还可以通过互联网阅读,既省钱又省时。韩美娣还加入了豆瓣网的好几个阅读小组,跟同样是小清新的伙伴们互相聊书、荐书、评书,她觉得颇有一种找到“组织”的感觉。
在朋友的眼中,80后韩美娣是个不折不扣的“文艺小清新”,而她自己认为,正是互联网造就了她这样的文艺范儿。现在,她几乎整天泡在豆瓣网上,寻找着清新的文艺氛围、淘自己喜欢的电影和音乐,偶尔还通过QQ群的联络参加小剧场的话剧表演,用她的话说,她的小清新完全是“网络范儿”。
触网让我的生活如此精彩
●被采访人:高英(网络运营主管)
“没有互联网,我的生活不会如此精彩”。谈起互联网对自己的影响,高英先用这样一句话开了头。目前,高英在一家知名网络公司任职网络运营,主要的工作就是通过微博、微信等公共平台推广自己公司的网络产品。虽然高英今年才27岁,但她与互联网握手却已经超过了15年,至今她仍然记得用家里的电脑第一次联网时的那种新鲜感。从那时起,她就彻底地爱上了互联网。经过这十余年的接触,互联网早已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朋友,每天的工作和生活,她都离不开这位老朋友的协助。
作为资深“宅女”,互联网给高英的生活带来最大改变的无疑就是网购了。在周末或者是节假日,高英通常都会选择宅在家里。高英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查看当天的新鲜事,随后就开始了一天的宅女生活。如果没有特别的安排,高英一天的饮食都会通过互联网下单来解决,她会认真地在网上选择自己喜欢的美食,然后迅速下单购买,轻车熟路。“要是没有了互联网,我估计我就饿死了”,高英这样调侃着自己的“堕落”生活。
此外,每天高英最高兴的就是打开各个类型的购物网站,坐在家里逛商场。按照高英所说,现在她已经在网购上“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了网购的专家。现在高英绝大多数的衣服、书籍、日用品等物品都通过不同类型的购物网站来获得,这与她小时候跟妈妈逛街的感受完全不同。小时候,为了买一件心仪的衣服,高英的妈妈经常要带着小高英逛遍满城的商场,有时,“腿都溜细了”也无法买到让人满意的衣服。现在的生活则完全不同了,高英已经很少去逛商场,她觉得商场太分散,逛街太累,价格还高,而网购则让这些彻底得到了改善。
“互联网帮助我太多了,我感觉就像一个管家一样,所有事都没它不行。”正如高英所形容的那样,互联网就像“管家”一样管理着她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高英生活当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与互联网息息相关:浏览新闻看“新华”,出门吃饭要“大众点评”,租房买房要“赶集”,火车购票要“12306”……衣食住行无所不包,所有这些互联网站点构成了高英丰富多彩的生活。“我不能想象我的生活没有了互联网会怎样,可能会崩溃吧”!高英觉得互联网已经彻底融入了她的血液,永远也不能分割开来。
其实,除了生活上的便利,高英觉得互联网最大的好处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真正地让地球变成了“村”。现在,高英坐在家里的沙发上就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异乡的家人朋友“面对面”地聊天。通过微信、微博等互联网方式,高英随时都在跟朋友分享自己的生活,也获取着朋友们的信息,她感觉好像所有的朋友都围绕在自己的身边,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眼前。
高英有几个要好的同学分布在全国各地,有一个还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不过她们几个现在几乎天天都在网上聊天,互相倾吐心事,虽然已经毕业几年了,但感情始终和原来一样。而回想在上大学以前,由于时间和科技的限制,高英大都只能与朋友通过电话或信件偶尔联系,久而久之,很多朋友之间的关系都变淡了,这让高英非常遗憾。尤其是现在,高英一个人在北京打拼,家人与朋友都不在身边,是互联网减轻了她的孤独感。“虽然现在我一个人住在北京,但是我天天都和妈妈视频,我一点都不觉得孤单了,要是没有互联网,我绝对不敢一个人在北京的。”
我踏网而来 奔向云端
●自述人:夏冰(记者)
1995年春夏之交的一天,同事常远叫我去他的办公室。进去之前很神秘地要换鞋、穿上白大褂,好像是要去一个无菌空间似的。
进门一看,屋里有两台电脑(我都不确定那时候知不知道这个叫电脑),做了些什么现在已经忘记了,就记得后来他给了我一个5英寸盘,把几个不知道是什么的文件存进去了。那盘现在还在我书架的深处,已经没有机器可以读了。
到了1997年春夏之际,我到了现在这家媒体。十几个人的办公室有一台电脑,是联网的,每天下班后大家都不用了的时候,我会上一下网。具体看什么也是不记得了,只是记得很慢很慢,拨号声会叽叽咕咕一直响着。那时候赶稿子,还是半夜披着衣服坐在被窝里,奋笔疾书,照排有电脑,我们的稿子有专门的人负责录入。
还记得去北京北太平庄的瀛海威大厦采访过他们,那时候对互联网懵懵懂懂,也不知道他们是第一个互联网接入商。最好笑的是去中关村采访,有一个什么公司要大家留邮箱,我竟然不知道邮箱是什么,就照葫芦画瓢胡乱写了一个,不晓得最后有人能收到了邮件没?
临近2000年的时候,经常在采访时会看到张朝阳、丁磊、王志东这些互联网大佬,那时候他们还是一家家小公司的老板。张朝阳也常常郁闷地坐在发布会的现场,被记者们“www是不是就是waitwaitwait”的诘问弄得很尴尬。其实,那时候的网速很慢,的确怪不着他们,他们只是提供内容的,不是提供接入的。不过,因为那时候人们对互联网的需求已经逐渐显现,我也很不满在“聊天室”跟陌生人聊得正欢的时候,突然叽叽咕咕的拨号声变成了断线的长嘀声,再不就是打开一个带图片的网页,基本上你去上个厕所回来也赶趟儿。
到2000年以后,这些公司在纳斯达克上了市,纳斯达克这个名字也逐渐被国人所熟悉。2000年到2005年这期间,我的生活渐渐开始依赖互联网了。报社辞退了“录入员”,这意味着我必须用电脑写稿子了。存储器也从5英寸盘到3英寸盘到u盘,我也不去聊天室了,而是慢慢改成了MSN、OICQ、QQ等聊天软件。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与别人的交流已经离不开聊天软件,工作、生活都慢慢开始依赖门户网站,也注册了自己的邮箱。尤其是写稿子,早已不再用笔了。之前曾听人说,《纽约时报》的记者每天上午先打开电脑找新闻线索,然后约采访、去采访、写稿。觉得这和我们很不一样,很新鲜,后来慢慢地,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也是这样的工作方式了。
2005年,博客开始兴起,我也一下子注册了好几个博客,每天不知疲倦地辛勤耕耘。再后来,微博出现,博客就渐渐被我荒废了。
好吧,直到此时还是互联网,然后就是移动互联网了。智能手机的出现,尤其是2007年苹果手机进入中国,不仅彻底改变了通信行业的盈利模式,也彻底改变了我们的上网模式。很快地,移动上网成了生活的常态,过去的所谓网瘾已经是正常的生活状态了,网瘾少年变成了低头一族,人们不再谈论戒除网瘾了,因为网络已经随时随地无处不在了。
云的概念,更让物理存储逐渐退出了我的生活。现在,我有自己的云空间,我拍的照片、写了一半的稿子、回了一半的邮件、想随手记下来的东西、采访的笔记等等,不仅可以随时放在云存储空间里,随时取用,还可以随时与人共享。因此,除了保存之前的照片要用到移动硬盘以外,现在已经很少用到u盘了。
临睡前,与各方朋友道晚安;早晨睁眼第一件事,就是刷新微博或微信。如今,衣食住行游购娱,你能想到的内容,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实现。
●新闻背景
中国网事20年
◆1994年4月20日 中国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从此开启互联网时代。
◆1994年4月 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中的第77个成员。
◆1995年1月 邮电部开始向社会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5月,中国第一个互联网接入服务商--瀛海威信息通信公司创立。
◆1996年11月 中国首个网吧“实华开网络咖啡屋”在北京开设。
◆1997年4月 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通过 “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00年远景目标”,将中国互联网列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10月,四大骨干互联网--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中国科技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和中国金桥信息网实现互联互通。
◆1998年3月 邮电部和电子工业部合并组建信息产业部。8月,公安部成立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负责组织实施维护计算机网络安全,打击网上犯罪。
◆1999年1月 “政府上网工程”启动,掀起政府网站建设热潮。7月,中华网成为首个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概念网络公司股。
◆2000年4月至7月 中国三大门户网站——新浪、网易和搜狐在纳斯达克上市。
◆2001年5月 中国互联网协会成立。12月,中国十大骨干互联网签署互联互通协议,使网民可以更便捷地进行跨地区访问。
◆2002年11月 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 “第一届中国互联网大会暨展示会”在上海召开。
◆2003年11月 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电子竞技为第99个体育项目。
◆2004年3月 中国互联网公司开始自2000年以来的第二轮境外上市热潮。7月,全国开展打击淫秽色情网站专项行动。
◆2005年8月 百度在纳斯达克上市,创下2000年互联网泡沫以来5年间纳斯达克IPO首发上市日涨幅最高的纪录。11月,《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审议通过。当年,博客开始兴起。
◆2006年1月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7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开始实施。
◆2007年6月 《电子商务发展“十一五”规划》发布,首次在国家政策层面确立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和任务。
◆2008年3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设立,成为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5月起,社交网站迅速发展。截至6月,中国网民人数达2.53亿,首次跃居世界第一。
◆2009年1月 工信部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发放3G牌照。下半年起,各大门户网站开通或测试微博功能。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通过,首次规定网络侵权问题及其处理原则。
◆2010年1月 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6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将网络支付纳入监管。
◆2011年5月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设立。同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
◆2012年2月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布。12月,《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通过,决定要求保护个人电子信息、防范垃圾电子信息、确立网络身份管理制度。
◆2013年6月 阿里巴巴集团推出余额宝业务,此后中国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12月,工信部向三大运营商发放4G牌照。截至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
◆2014年2月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任组长。
(本版文章均由本报记者王硕、武晓莉采写,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