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车载智能系统1.0~3.0的进化史
——《车载智能系统市场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调查报告》之一
作者:朱倩倩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报汽车事业部车评台研究员 朱倩倩 文/图
●调查目的:
  通过真实、及时、准确的反馈消费者的声音,洞察目前车载智能系统的市场情况及判断未来发展趋势,从而推动车载互联领域的发展,指明车联网市场最精准的发展之道。
●目标被访者:
车主、汽车主要使用者
●年龄:
在18-65岁(由于此次数据采集没有25岁以下受访者参加,所以最终受访者年龄为25—65岁)
●男女比例:
不低于2:1
●调研时间:
2013年12月-2014年3月
●调研城市: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成都、杭州、郑州——2013年全国汽车保有量突破200万辆的8个一二线城市    先是苹果公司与12家汽车厂商“联姻”推出iCar,再是谷歌联手奥迪正式进军汽车市场,紧接着华为投资几亿元人民币意图分羹汽车互联这块蛋糕,最后到CES变相成为国际性车展,越来越多的厂商趋之若鹜地加入到车联网的市场当中,他们相信汽车作为一个载体也拥有了手机承载互联网的舞台表现力。
  对比Iphone在手机领域历史变革性的成功,各大汽车厂商似乎也开始梦想让汽车展现出三网融合的融洽愿景。
  车载智能系统像一个魔盒,在持续发展变革的过程中谁也说不清打开盖子看到的到底是可以开启未来行业变革大门的金钥匙,还是徒有光鲜外表只能昙花一现的万花筒。
  从厂商角度考虑,科技的进步总是让人措手不及。似乎谁抢得先机谁就可以夺得市场,但在与时间竞争的同时,是否走在车联网科技发展的大道上,是否真的没有“跑偏”甚至南辕北辙呢?
  而消费者冷眼旁观的态度则与厂商的雀跃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到底是车联网这项创新科技的市场推广力度不够还是它本身并不成熟?
  拥有百年工业历史的汽车行业又能与新兴产业网络智能互联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同品牌可构成局域网尚难建成车联网

  目前车载智能系统产业链的核心——内容服务商基本上是由汽车厂商本身来掌控的。
  虽然促使汽车成为移动互联入口的判断没有错,但是由此产生的弊端尤为凸显。目前无论是合资汽车品牌还是自主车企,车联网服务依然以品牌作为边界,数据完全封闭在自己体系之中。这使得现实中的车联网概念实际上只是在个体车内可实现的车内网,以这样的模式发展下去也只能够达到同品牌之间的局域网,车联网概念名不副实。
  若要实现车联网的宏观愿景,必须打破车企传统利益格局,解决统一标准缺乏的难题。

不同年龄人群眼中的2.0车载智能系统

  迅速崛起的80后,逐渐成为目前社会的栋梁,原本给大众留下“注重时尚新技术”“离不开网络的低头族”印象的他们对于车载智能系统其实更看重的是一些具有实用性、便捷的功能,他们对于汽车的一些先进功能的需求度甚至还没有其他年龄段的人高。
  务实的70后人群更加青睐“远程车况检测报告”(19.96%)功能,同时,对于新兴功能“互联网连接及下载”(19.75%)具有较强的兴趣。“语音控制”功能(14.83%)对于60后来说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当然,这与这项原本希望带来便捷性及安全性的功能并不成熟有着一定的关系。“远程控制”对于50后不只可以带来便捷性,同时,远程定位、远程开锁等附加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保守、习惯未雨绸缪的50后安全感。

车载智能系统已正式进入1.0时代

  消费者对于车载智能系统的认知已经不再单一地停留在娱乐系统、交通信息与导航服务系统、通信系统或者车辆维护服务系统的层面上,而是可以准确地认识到车载智能系统近乎车载电脑,可以在以汽车为单位的基础上,整合以上提及的所有功能的综合智能系统。
  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受访者中,车载智能系统的普及率达到了48.6%。目前欧洲汽车市场中25%的汽车都配置了车载智能系统,而车载智能系统在中国只是刚刚步入初级阶段。被访者中车载智能系统的安装率较高,一方面可以说明它在中国市场中有一定的普及率,同时这与本次调查吸引的大多数为目前车载智能系统的消费者有很大关系。在如此高的普及率下如何增加使用频率,以及吸引更深层的消费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车载智能系统3.0时代期待大数据交互
便捷性、实用性、预防性功能成为关注点


  车载智能系统的3.0时代在不久的将来即将随着几大科技巨头抢占汽车终端的步伐逐渐进入现实层面。
  在这些前瞻性科技功能面前,消费者最希望拥有的依旧是具有便捷性、实用性和预防性的功能。
  由此可见,消费者对于未来车载智能系统在3.0时代能够提供的便利,更加期许的是大数据层面的交互所能产生的功能。每辆汽车所产生的数据不只可以经由单一处理得到个性化的定制结果;同时在街道、城市、国家,甚至世界范围内不仅可以对单一的汽车产品、汽车品牌,甚至交通管制、城市管理方面上带来巨大的指导性的意义和收益。
  为了实现这一宏大的目标,具体到单一车载智能系统产品本身时,数据的收集、分析等具体问题如何得以实现是目前车载智能系统最需要突破的,同时它也是最能产生具体可见经济利益的一环。

车载智能系统向2.0时代渐进
实用性功能得到重视


  “远程车况检测报告”功能,利用数据的传输对汽车进行远程的监控,并且逐月向使用者定向发放数据资料及基本结论,这使得更多的消费者通过理性的数据了解到自己爱车的情况。而远程控制功能,通过远程控制空调真正使得汽车可以“冬暖夏凉”。目前占有车载智能系统龙头地位的通用On-Star和丰田G-BOOK早已普及了这两项功能。
  而“互联网连接及下载”则是智能汽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汽车业界以及在消费者之间已达成了共识。

安全性为首要考虑因素

  消费者虽然希望车载智能系统能够提供高科技功能,但其核心竞争力依旧是安全、实用及便捷的功能。

功能丰富不能代替单一功能的专精

  消费者对于车载智能系统的需求,其实并不注重于应用功能上的丰富,而是希望将安防、控制等功能做得更加深入、透彻、细致,超出用户的想象。
  消费者目前注重的依然是安全性前提下的便利应用,在导航、影音、娱乐等功能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今天,如何从驾驶安全及实用的角度更多地创造出可以引导更佳使用体验感受的功能,才是当务之急。

年龄细分市场下的车载智能系统3.0

  如同80后对于车载智能系统2.0时代的需求相类似,如今的80后消费者更加注重的是一些具有便捷性和实用性的安全类功能。
  70后、60后和50后人群的选择比较类似,“人机语音交互”系统可带来的便捷性是他们共同期盼的。“地理围栏(限定驶入区域提示)”也得到了较高的支持率。值得注意的是,60后与50后人群对于“车载Wi-Fi”这项功能的需求是相对较高的。
  同时,对于少数人适用的“按里程付费汽车保险(PAYD)”功能,50后人群对其的需求相比较而言是最大的。

车载智能系统1.0—3.0的进化总结

  随着智能化的浪潮逐步推进,车载智能系统终将进入4.0、5.0时代,甚至替代人脑,无人驾驶成为可能,毕竟汽车智能化浪潮顶点的风景到底如何尚存巨大想象空间。
  但在可预知的未来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汽车的定义必将被颠覆。
  从1.0时代的简单帮助服务,到2.0时代的交互控制,3.0时代的外部环境数据连接。在未来,地球上的所有汽车都将可以通过车载智能系统实现车车相联,甚至交通通信,以此达到从驾驶者手中接管汽车。
  在如此大规模的物联网的前提下,汽车网络将成为未来最值得关注和投资的财富点,大规模的普及也将是汽车市场的必然趋势。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4 版:汽车·风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车载智能系统1.0~3.0的进化史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