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南宁讯(熊至娟 记者顾艳伟)暑期又至,各类培训班开始火热起来,由于目前培训市场鱼龙混杂,教学水平、办学规模参差不齐,由此导致的消费纠纷也时有发生,令家长烦恼不已。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工商局12315中心为此提示学生家长在为孩子报培训班前,一定要认真核查培训机构的资质,通过协议约定相关培训事项,防止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日前,南宁市民罗女士为小孩报了一个培训班,学费为7800元/年。上了一堂课后,孩子反映无法适应培训班的教学方式,罗女士便向商家提出退还剩余的学费,商家以双方在合同书上约定费用不退不还为由拒绝退款。南宁市工商部门接到投诉后,组织双方进行调解,最终达成协议,罗女士所报培训课程可延期两年。
南宁市工商局12315中心有关人士表示,一些暑期培训班在经营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这些问题:拖延开课时间、变更上课地点、减少课时或缩短上课时间等;开班后巧立名目收取教材、文具等费用;交费前承诺学生中途退学全额退费,但实际只退部分费用或拒绝退费;打着连锁办学、名校分校、名师执教的旗号,其实是子虚乌有;以“外教”吸引生源,可一些外教缺乏教学经验,上课成了聊家常,课程结束后学生几无所获;称“学会为止,不限课时”,实际只允许补上几个课时;不提供正规发票,只开具收款收据。
为此,南宁市工商局12315中心发布2014年第6号消费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要与培训机构签定书面培训合同,尽量在培训合同里详细注明培训时间、地点、收费标准、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以及相关退费事宜等,避免事后因“口说无凭”而难以维权。对培训机构发放的招生简章、广告宣传单等有关资料,要注意收集和保存,一旦发生纠纷,可作为维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