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上海讯(记者刘浩)移动电源成为手机一族不可缺少的配件,消费者对部分移动电源宣传和质量质疑不少。近日,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公布移动电源比较试验结果,检测显示,受检的40件样品中均存在较大容量偏差,其中4件样品实测容量与标称容量偏差超过50%。
据介绍,本次试验模拟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在易迅、1号店、新蛋、国美在线、京东、苏宁易购等7家网络电商购买了40件移动电源样品,均为电商自营,涉及39家企业的40个品牌,样品价格在 59元到 359元之间,标称容量从10000mAh到14000mAh不等。
检测显示,40件样品的实测容量与厂商在机身或外包装上标称容量均存在较大的偏差,偏差最大的一件由深圳市英信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标称品牌优派,型号T19-138)的移动电源达到-57.9%,偏差最小的也达到-28.4%。而相同容量不同品牌产品之间差异也很大,如同样标称为13000mAh,一件由腾讯公司监制上海易迅电子商务发展有限公司总代理(标称品牌无,型号CPI-13000)的CF移动电源偏差为-28.5%,另一件由深圳商斯迈科技有限公司(标称品牌尚淼,型号SM-PB08)移动电源偏差却达到了-55.2%。对此,专家表示,一些厂家为追求利润,降低生产成本,使用一些性能较差的关键零配件。同时,为抢占市场份额,故意夸大电芯容量。
移动电源的抗跌性也成为消费者关注的问题。本次比较试验通过模拟产品跌落,测试产品的安全和性能可能会受到的损害程度。经检测,虽然40件样品均未发生泄漏、起火、爆炸等现象,但有4件样品出现跌落后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
上海市消保委对移动电源市场进行调查发现,目前小品牌众多,整体销量大。由于移动电源技术门槛低,造成市场品牌集中度不高,电商是其主要销售渠道。同时,目前国内移动电源相关性能与安全标准缺失严重,企业标示的多为电芯容量,但从内部电芯输出端至移动电源产品输出端之间存在诸多能量损耗,与实际输出容量差异很大,使得消费者在购买移动电源时无法选择,导致市场竞争无序。此外,一些企业为追求轻薄、时尚,不考虑产品的抗跌性。
上海市消保委建议出台包含移动电源产品容量测试的国家标准,规范移动电源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厂商标注产品容量时,应综合考虑各种能量损耗因素,按照产品实际可提供的容量标注,而不只是简单地使用内部电芯容量进行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