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鹏
8月15日,凯迪拉克ATS-L长轴版正式上市,轴距加长85mm。短短10天后,全新奔驰C级长轴距版也于北京正式宣告上市。再加上此前上市的沃尔沃S60L、华晨宝马全新3系Li,以及即将于年底下线的国产英菲尼迪Q50L,“加长”之战,似乎又迎来了新一轮高潮。
怪圈:逢车必加长
说来也奇怪,不少品牌的车型在进驻国内市场后都会加长。无论是10年前的老款爱丽舍和基于奥迪100改造的红旗“明仕”,还是曾经叱咤风云、开创豪华车加长先河的奥迪A6L,似乎都进入了一个“逢车必加长”的怪圈。而像国产凯迪拉克ATS、宝马新3系等车型,干脆在首次亮相就直接示人以加长版形象。就连新能源市场的新宠特斯拉也不甘落后,定于年底国产的首款车型ModelS就是加长版。
不过,这样的“加长”之举,似乎又颇有奇效。想当年初出茅庐、销量仅有区区四五千辆的老迈腾,在加长过后不仅销量翻番,还一跃成为国内最畅销的B级车。而最初表现不温不火的奥迪A4,在推出长轴距版后,也转瞬实现了销量爆棚。车身上简简单单增加的一个“L”,似乎就具备了“起死回生”的魔力。
因而车市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像大众全新途观、全新一代大众Passat、揽胜极光 XL、奇瑞捷豹XE等车型,伴随新车宣传的除了外观、内饰上的改进升级,“轴距加长”也往往成为商家营销的一大手段。
误区:“一寸长”未必“一寸强”
实际上,“逢车必加长”在中国市场早已被证明为获得成功的不二秘诀,而“一寸长一寸强”的道理也相继让桑塔纳2000、帕萨特领驭、雅阁和凯美瑞等合资“长青树”尝到了“长”的甜头。在自主品牌方面,荣威750甚至将全部希望都赌在其加长的10厘米上,以此来弥补品牌劣势。“目前国内的加长版车型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轴距加长,另一种是车身加长。”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模拟碰撞实验室主任张晓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据他介绍,对于后一种加长,实则没有太大的技术含量,最多也只是车身变长带来的空间变大。从设计角度来说,是以牺牲整车的操控稳定性与灵活性为代价的,很有可能会影响到整车的比例与协调。
而对于“轴距加长”,随着轴距的改变,车辆相应的动力参数、车身外形也会随之做出调整,以符合汽车安全性、操控性的要求。从理论上讲,轴距越大,车厢的长度就越大,乘员在获得更宽敞座位空间的同时,车辆在行驶中的抗俯仰和抗横摆性能就越好。这就像船越大越稳一样,车辆的轴距越长,直路巡航的稳定性就越好。
然而张晓龙认为,加长轴距带来的却未必全是好处。“就像船大了不好调头一样,轴距的加长必然带来转弯半径的增大,这将造成转向灵活度的下降。而在一些极端路况下,比如弯道或湿滑路面,车辆的安全性会有所降低。”张晓龙认为,加长轴距相当于在舒适性、直路巡航稳定性、操控灵活性之间做出一个取舍和平衡。
除此之外,车型加长带来的高油耗也是不争的事实。
而时下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占据更多道路资源、排放更多尾气的加长版显得多少有些不合时宜。倘若像特斯拉这种本就以长续航引以为豪的电动跑车,也“顺应”风潮加长车身的话,动力电池的增多、底盘重量分配的再平衡等问题,势必会让其在性能上大打折扣。
背后:投其所好 暗藏玄机
不过,目前车市的“加长风”依然迅猛,足以证明加长车仍旧有其存在的土壤。其背后所迎合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也是由来已久。
作为最早在国内加长的一批车型,奥迪在公务用车领域的兴起似乎最具说服力。对于曾经的公务用车来说,后排空间的大小和舒适程度,以及车辆外观的沉稳和气派,往往是选择的关键。而汽车配置理应与地位、身份、实力相符,就在无形中为加长车的出现提供了土壤。“久而久之,公务车辆的‘审美体验’开始逐步渗入到普通大众的消费习惯中。”汽车行业资深分析人士张志勇认为,正是在国人固有的‘面子观’催化下,买车已经不再是单纯为自己代步,而是越来越顾及他人的眼光,让“自己开车”逐渐变成“开给别人看”。
也正是在这样略显畸形的攀比消费心理影响下,奥迪A6L、宝马5系加长版等国产中高端豪华品牌赚了个盆满钵满。张志勇认为,各大主流品牌之所以在中国市场不断推出加长版,就是为了顺应市场需求。
如果是国人固有的面子观让加长版的盛行有了土壤,那么各大汽车企业闻风而来、扎堆加长,无疑是在助长消费者的这种消费习惯。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明知加长后可能会给车型带来安全性和操控性方面的问题,很多品牌还是一味迎合消费者口味,虽然能取得业绩上的突破,但对车市长久的良性运转并没有什么好处。
“加长风”究竟还能刮多久?已有转变的消费习惯能否扭转众车企十几年来的市场思维定式?相信时间会是最好的答案。在张志勇看来,若干年后,中国汽车的车身比例或许还会回到与欧洲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