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海鸥
2014年10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 《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4)》。其中显示,旅游业和广告业在此次调查的商业行业中最不受信任。同时,旅游业在各行业社会信任度普遍提升的大趋势下,还在继续减分,成为了商业机构中社会信任水平唯一不增反降的行业。
同在10月8日,国家旅游局发布了《2014年国庆节假日旅游统计报告》。其中显示,今年国庆节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4.75亿人次,实现收入2453亿元,分别较2013年增长10.9%和15.7%。将这两份报告进行对照可以直观地看到,我国旅游业在数量上不断扩容、在质量上鲜有改观的状况。
事实上,旅游市场各式各样的乱象早已不是新闻,基本上每个人在旅游时都有过这样那样的不愉快经历。比如导游会“不经意”地“带领游客到特色市场采购特产”,说白了就是强制购物。这不仅缩减了游客的游览时间、打击了游览热情,千篇一律的特产、单一尴尬的旅游行程更破坏了景区的整体形象。
在市场经济下,经济主体双方的地位应是对等的。然而,“被旅行社宰”“被景区宰”“被酒店宰”的现象已经成为国内旅游市场上的常态,游客俨然成了商家案板上的鱼肉。商家之所以敢如此肆无忌惮地痛宰游客,很大程度上因为他们根本不在乎声誉——反正是一锤子买卖,狠赚一笔就行,不必考虑回头客;中国人多,在每个人身上宰一笔,累积起来就不可小视。
放在以前,在遭遇被“宰”后,多数游客虽然感到无奈、失望和愤慨,但也大多会安慰自己:“小事不要紧”“忍忍就过了”“过了就算了”“下次不来了”。庆幸的是,如今随着网络、自媒体的发展,许多旅游商家“宰一次算一次”的小算盘不再好使。当遭遇欺诈时,游客们不仅可以随时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上吐槽,还能做到“现场直播”“有图有真相”。游客给予的“差评”,累积起来必然会大大降低旅游机构和相关商家的口碑。试想,当网络上频频出现网友们对某个地方给予的“一个你来了就再也不想来的景区”的评价时,你还会心甘情愿地去走这段囧途吗?
当然,仅仅依靠网络、自媒体来遏制旅游乱象是不够的,更需要政府的支持。比如,最近上海市修正了旅游条例,规定旅行社安排购物时应与游客签合同;国家旅游局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将进一步完善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诚信记录,建立企业黑名单制度,加大曝光力度。只有给强势的旅游企业戴上“紧箍”、把不规矩的企业拉进“黑名单”,才能真正为弱势的游客“扳回一局”,才能让平等有照进现实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