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任震宇
12月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会议首次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等九个方面,详细剖析、对比了中国经济的趋势性变化。值得注意的是,会议对消费增长的阐述颇有新意,认为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要求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告别模仿型排浪式消费
会议指出:“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何为模仿型排浪式消费?信息分析机构智谷趋势研究中心认为,所谓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就是指在消费产品和内容上,落后地区模仿发达地区并引发集中购买的现象。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相对应的是个性与差异化消费,消费者更加自主,选择更具差异性。如苹果手机,先多是北京上海的人用,稍后推广至二三线城市,进而扩展到边远地区。而目前这类模仿型消费特征越来越不明显,同样的技术同样的产品,在不同地方的推广差异也越来越不明显。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分析认为,以三大件中的电视为例,从改革开放之初开始,经历了黑白到彩色,屏幕从小到大再到液晶,都是跟随着发达国家时兴起来的,发达国家淘汰的商品在我国延续了生命周期,这是典型的模仿型消费。“由于大家生活水平同步提高,出现集中购买,这种几乎一致的步调就产生了排浪式特征”。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认为,目前国人的消费已进入发展新阶段,随着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在消费能力偏低时,人们从众心理强,看到别人买什么,自己就买什么,模仿的人多后,一种商品的消费大幅增长,便形成了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当大家转而消费另一样商品时,前一种商品销量则大跌。模仿型消费的一个弊端就是消费不稳定,持续性差。
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认为,会议对消费的提法非常专业,认识到了当前消费趋势的一些新特点,表明中央对消费问题的认识非常深刻。
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
会议还对如何鼓励消费增长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提到,“要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
赵萍分析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不再盲目从众,不同社会阶层、文化背景、民族的消费者,会根据自己内心的感受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消费,在市场上形成多个消费热点,市场上消费品和商家的服务也因此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有利于经济保持稳定发展。
赵萍进一步分析指出,企业认识到我国消费发展的新常态后,也就不会再盲目跟风生产,而是更关注发掘企业的内生动力,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根据市场上消费者的新需求来确定发展战略,满足消费需求。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则指出,推动消费升级换代、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离不开公共财政政策的支持。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析了当前我国消费市场的上述特点,在刺激消费方面将不会再出台类似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的补贴政策,将更加注重解决好居民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的问题。
连平认为,促进消费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推动收入分配改革,要使收入分配保持合理,通过提高部分领域的税收来扭转当前收入分配不合理的状况。针对当前经济运行的情况,财政政策要一马当先,在引导投资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支持消费的力度。
消费对经济拉动作用凸显
近年来,我国经济“三期叠加”(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下行压力加大。在投资和出口下行或增速回落的情况下,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正在凸显。本次会议就此提出,“要协调拓展内外需”,“切实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华泰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徐彪认为,我国正在告别粗放式高速增长区间,消费粗放式扩张的过程已经结束,精细化消费升级期随之而来。虽然消费最快速增长的阶段已经过去,但是必须继续保持一定的速度,不能失速。
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也认为,消费、投资、出口这“三驾马车”以后会更加均衡,一系列支持消费和出口的政策或将陆续出台。
而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则预测,近年来,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这既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也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主动调结构、促转型的结果。预计未来5年,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还将继续上升,到2020年将达55%左右,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曹远征认为,我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增长动力切换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常态,多种风险、挑战和机遇并存。受产能过剩、高杠杆率和新增长点尚在孕育等因素的影响,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继续小幅放缓。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将达到48%左右,对稳定增长和增加就业的支撑作用将进一步提高;消费对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50%左右,消费热点轮动延续。
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