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难以叫醒,也必须叫醒。如果有关责任部门继续装睡,则需要有人站出来,敲敲木鱼,动动凳子,推着他们出来“接腔”。装聋作哑不是好作风,拒不回应不是讲法治。民生资金不能成为“糊涂账”,“钱去哪儿了”应该有下文。
■毛建国
土地出让金、彩票钱、路边停车费、水电“附加费”……今年以来,新华社新华视点栏目接连发出十篇“钱去哪儿了”的稿件,追问那些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巨量民生资金的去向和用途,引发社会强烈反响(据12月15日《海南日报》报道)。
社会在螺旋式行进,舆论监督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力。如果没有这一系列报道,很多人还真不知道海量的民生资金就这么悄无声息地被收走,而且稀里糊涂不知用到哪里去了。常识告诉我们,只要涉及资金,任何一点不透明都可能产生大问题。人们很难不去怀疑,“十问”涉及的海量民生资金,可能存在“黑洞”,甚至存在挪用占用。
于无疑处生疑,在有疑处追疑,这是媒体的角色使命,也是社会美好的保证。新华社对 “钱去哪儿了”的“十问”,问得十分痛快。从报道涉及的情况来看,有些问题十分惊人,而且背后的水很深,涉及一些深层次原因。比如,水电“附加费”,长期收费数量巨大,竟没有法律支撑;上万亿元的彩票收入,隐藏很深公开很少,竟不见有效监管……在法治社会的视窗里,审视这些问题,有着更深刻的触痛。
问得痛快,更要回得精彩。可就目前情况来看,问是痛快了,但回得精彩却不尽然,甚至遥遥无期。有些问题已经有了答案,看到了解决希望。但还有不少问题,至今未见释疑解惑,遑论纠偏解决。甚至有些问题,还换了花样出现。
如果对方重视了,那么一切好办。如果对方不重视,舆论就只能“坐在一旁生闷气”。这不禁让人感慨,舆论监督的力量其实有限,特别是在涉及利益问题上,再大的声音可能都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再难以叫醒,也必须叫醒。如果有关责任部门继续装睡,则需要有人站出来,敲敲木鱼,动动凳子,推着他们出来“接腔”。装聋作哑不是好作风,拒不回应不是讲法治。民生资金不能成为“糊涂账”,“钱去哪儿了”应该有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