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台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各职能部门的法律责任,抬高违法者成本,社会各界对此呼唤已有多年,到了该有实质性动作的时候了。
■王玉宝
130万研究生报考者信息泄露,引发舆论关注。须知,130万,这个数字,距离2015年考研报考者的“全军覆没”已经不远。临近考试还有几天,考生仍持续遭受推销、骚扰、诈骗电话和短信的轰炸(据12月18日新华网报道)。
这究竟是相关网站的技术漏洞使然,还是有机构和个人从中“里应外合”,相关部门理应启动调查,给公众一个交代,不能对这样的恶性泄露置若罔闻。
个人信息泄露,已经成为一个层出不穷、见怪不怪的老大难。从法理上讲,这事儿显然违法。一个人生病住院的信息,生孩子的信息,买房、买车的信息,甚至亲人过世的信息,怎么就瞬间到了商贩手里?这可是关乎个人财产乃至人身安全。
从社会反响看,一次又一次泄露,已让人不胜其烦。有人可能觉得,基于信息泄露基础上的那些诈骗,骗术荒诞可笑。可事实是,中招的人不在少数。
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状态的恶化,有大的时代背景。互联网时代,一是使得个人信息泄露从概率到规模都无数倍放大,因为很多数据以电子形式集中存放,“照顾不周”就很可能全军覆没;二是在于非法的个人信息交易更加“便捷”;三是在于查处更加难,从哪里泄露、谁泄露、流通的路径,都有多重可能性。
如果说,印刷时代的个人信息泄露规模基数相对较小,泄露之后导致的诈骗成功案例也相对较少,那么,在互联网时代,如此庞大的泄露基数上,可能导致的经济损失乃至人身安全威胁,就十分惊人了。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 《2013年中国网民信息安全状况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下半年,74.1%的中国网民遇到过信息安全问题,全国因此造成个人经济损失近200亿元。
归根结底,目前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较为零散,明显滞后于互联网大规模普及后的个人信息安全亟待加强的形势,不足以应对个人信息保护漏洞丛生的现状。出台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明确各职能部门的法律责任,抬高违法者成本,社会各界对此呼唤已有多年,到了该有实质性动作的时候了。毕竟,只有真正扎紧法律藩篱,真正让倒卖个人信息的人付出沉重的代价,而不是让受害者受伤之后一声叹息,个人信息安全恶化的态势才能得到根本性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