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在的同仁堂大栅栏药店夜景
2:同仁堂安牛
3:同仁堂安宫牛黄丸
4:孙岳颁题写的同仁堂老匾
5:修葺一新的同仁堂集团公司大门
新闻背景
2014年12月3日,国家正式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目录,作为中医药制作技艺,北京同仁堂、天津达仁堂和山西广誉远的安宫牛黄丸的制作技艺列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目录扩展项目名录的传统医药项下,将受到国家的保护和利用。
早在2006年,北京“同仁堂中医药文化”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文化部再次单独把“安宫牛黄丸”列入传统医药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药同仁堂,国内可谓家喻户晓。
可知晓同仁堂的镇店之宝安宫牛黄丸并能说出个所以然者也许不多。
安宫牛黄丸日前获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这一带有神秘色彩的中药再次涂抹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众所周知,2006年北京“同仁堂”已列入国家 “非遗”名录,为何这次“安宫牛黄丸”又单独列入?
让我为您探秘 “非遗”背后的故事。
缘起 降服瘟疫的奇药
中医四大经典医学名著是哪四部?目前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版本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翼方》、《温病条辨》。
“安宫牛黄丸”发明人吴瑭(字鞠通)就是这《温病条辨》的作者。
吴鞠通,清乾隆年间生人,出生于江苏淮安一个书香之家。19岁时,父亲因病早逝,吴鞠通深愧“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于是他开始遍览方书,刻苦研读,“弃举子之业,而专事方术”。26岁时,吴鞠通被选贡入京,参与《四库全书》子集医学部分的抄写检校工作。期间,他进一步研读晋、唐以降各家名医学说,受益匪浅。
他读前朝吴又可的《温疫论》时注意到,在吴又可生活的晚明时期,战乱频仍,瘟疫流行,而大多医家还囿于伤寒之论,不能变通,吴又可独树一帜地提出了流行性瘟疫“是无形之戾气口鼻侵入人体而致”,为中医传染病学奠基。去年我国发行的电影《大明劫》,就是再现了明末战乱时期,一代大医家吴又可的医学实践故事。这个早于西方200年的传染病学的发现,无疑刺激着吴鞠通,他更加“嗜学不厌,研理务精,抗志以希古人,虚心而师百氏”。因此吴鞠通的医学知识大长。
虽然他学业日精,但他处事却慎之又慎,一直未敢坐堂行医,出手治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京城瘟疫流行,一时死亡无数,人心惶惶。“十七年磨一剑”的吴鞠通“怀救世之心,秉超悟之哲”,在亲朋的鼓励下,施以名家叶天士奋力抢救之法,“六经辩证,三焦论治,卫气营血”,在改良牛黄清心丸基础上,制成安宫牛黄丸等名药,一下子从危重病人中救活了几十人,自此吴鞠通声名大振。
“温疫门”的首药便是安宫牛黄丸。安宫牛黄丸的“宫”,本指宫殿,君王居住在其中,如果用它来比喻人的脏器,那么心的作用即可被喻为“君”,而心包则可被喻为“宫”——“安宫”一词就由此而来。而牛黄则是这味药的君药(主药),它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嘉庆十八年(1813年),在他终生的朋友汪廷珍(时任礼部尚书)的鼓励下,吴鞠通撰写的《温病条辨》得以刊刻问世,“是书一出,大道不孤”,安宫牛黄丸也从此更为世人所熟知。
传承 216年的坚持
根据《同仁堂药目》叙,同仁堂的创建人乐显扬曾说:“古方无不效之理,因修合未工,品味不正,故不能应症耳。”他的话翻译成现在的意思就是说,古代的药方是可以信赖和遵循的,但如若制药工艺不过关(“修合未工”),药品原料不合格(“品味不正”),就不能充分地显示相应的疗效了。这个教导和告诫一直被乐氏后人和同仁堂的制药人所铭记。
安宫牛黄丸共由11味中药材构成,组方严谨,200年的临床疗效也验证了它的科学性。现在安宫牛黄丸作为名药已进入寻常百姓家,这不能不提到制药名家同仁堂,这也是有据可查的。
同仁堂的创建人乐显扬出身医药世家,曾入清宫太医院,成为一名掌管医药档案的吏目。任职期间,乐显扬利用职务之便,阅读了大量医学典籍和珍贵的医案,对大量古方、验方、宫廷秘方和乐家的祖传配方进行了收集和整理,留下了大量的心得体会。康熙八年(1669年)乐显扬创立同仁堂药室。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乐显扬之子乐凤鸣(字梧冈),继承父业,将同仁堂移出家门,在商贾云集的北京前门大栅栏路南开设了同仁堂老药铺,同时,在他居住的打磨厂继续行医问药,前店后厂,形成了同仁堂药铺自制各种丸散膏丹,医药合一的同仁堂老药铺的格局。
在同仁堂乐家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三次系统地整理编辑配方的详细记录。第三次系统的修订整理是在同治八年(1870年),由乐氏第十世乐平泉整理校勘,这一次他更把传统配本扩展到16个门类,增收至495种配方。其中所增加的第16个门类正是“温疫门”,而温疫门中的首药就是安宫牛黄丸。
安宫牛黄丸和其他同仁堂的药品标准就是六个字:“上等、纯洁、地道”。这六个字是有来头的——既是宫廷用药的标准,也是同仁堂制药标准。
“上等”就安宫牛黄丸的配方来说,写明使用京牛黄、广郁金、当门子(麝香中最好的部分)、雄精(雄黄中的上品)、梅片(天然冰片),这些都是上好的药材。
“地道”安宫牛黄丸中所采用的犀角,一定要用亚洲犀角,因为非洲犀角(广角)热性,不符合要求。黄芩则要使用承德产的条黄芩,黄连要用产于四川的鸡爪黄连,还有栀子一定要用红色的,因为红色的栀子是成熟度最好的。
“纯洁”关于药材的纯洁,主要是去掉杂质和非药用部分。就说鸡爪黄连吧,它虽是药效最好的黄连,可是根都簇在一块儿,里面混杂泥土和须根,所以就得把它扒开。去掉杂物的同时,还得把上面的毛给刮掉才行。纯洁的目的是为了“净料投料”,使所有的药材都达到洁净,杂质一点都不能有,这才能彻底保证制成药品的质量和疗效。
其他药材里的异物也是手工挑拣,比如朱砂里若有铁屑要用吸铁石吸走,麝香带着的毛皮要细心筛除。还有看上去干净的珍珠为了彻底洁净,也必须经过“豆腐制”,即用豆腐进行蒸煮,以便利用蛋白质的化学反应对污垢进行清理。这些都要在药材前处理工序完成。
工艺 独具匠心的杰作
安宫牛黄丸是传统丸剂,丸剂为原粉制剂,从表面看并不复杂。但是不同质地的药材要经过粉碎、混合、制丸、包装等工序,这就包含了许多传统的手工技艺和诀窍在里面了。
手工制作的安宫牛黄丸,基本标准是一料药必须出160丸,正负只许差一丸。这一料药的分量大约是480克,大约相当于240克药粉加上240克蜜,折算出来大约是3克一丸,可见误差得控制在这么小的范围才行。同仁堂的药工们,据说在同仁堂生产144年安宫牛黄丸的历史上,从来都未出现过任何偏差,不仅是因为药料的贵重,而且还有那份制药人的诚信和诚意。
张冬梅是同仁堂安宫牛黄丸生产班组负责人、首席技师。只见她将一坨药放在两块木板中间,推捻间,一丸丸药就滚了下来。然后,药丸被放到电子秤上称重:每粒必须3克。
符合标准的小药丸,顺着流水线进入到“穿金衣”的台子上。同仁堂至今保留着给安宫牛黄丸包金箔的传统,这也是同仁堂的独门秘笈。只见工人师傅拿过一张不及邮票大的金箔,将药丸放在上面轻轻一转,就均匀地包好金箔。“这可需要技巧。”张冬梅说,“手爱出汗的人就干不了。”推药丸时,劲儿大了,金箔就会被药丸吃进去;劲儿小了则包得不瓷实。一个工人想要把这道工序干好,至少要练半年。
说起安宫牛黄丸外面裹着的这层金箔,因其具有坠痰镇固的作用,也有很多故事。以前在大规模制药时,使用金箔入药是需要有关部门特批才行的,但即便是在世事混乱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为同仁堂制作金箔的黄金一直也没有断档,也一直是按同仁堂的要求制作。
要把黄金制成金箔,不仅需要极高纯度黄金,还需要千万次的锤制。听老药工们说,一两黄金能锤制延展至将近一亩地的面积,可以想见裹在安宫牛黄丸上的金箔之薄。
制作安宫牛黄丸,不论是下料、研配、搓制、封腊到包装,全部是手工完成。别看蜡皮包装那么简单,它可以保证药丸放置很久,保持药效。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故宫博物院方面曾派人去检查故宫里存放的同仁堂老药,据老药工说,故宫里存放的一些药少说也得有上百年的历史,可是打开蜡皮以后,里面的药丸柔软,香气俱存。
同仁堂集团文化传承中心主任张志红说,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中药企业之一,同仁堂一直在传承着安宫牛黄丸的传统制作技艺,它是同仁堂制药历史的见证,诠释了“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具有独特的文化、医学、工艺、社会及经济价值。
传奇 口碑相传的见证
同仁堂的用料必须上乘,以及严苛的制作工艺,保证了药品的疗效。和同仁堂打了60多年交道的著名中药学家金世元先生就说过,安宫牛黄丸全国都得上同仁堂这儿买,别的他不信任。
关于同仁堂安宫牛黄丸,有着许多口碑相传的故事。
故事之一
1973年,海南岛某地发生了森林火灾,一位救火的解放军战士被严重烧伤,高烧不退,神昏谵语,病况危急。用遍了手中的好药都不见效。正在焦急万分之时,有人建议用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医生开始还有些顾虑:一来,这么严重的病情,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能有效吗?他们心中没底;二来,那时候还在动乱中,许多药厂的产品质量下降,有的干脆就停产了,同仁堂这时候怎么样了呢?停产了吗?质量有保证吗?医生们心中也没底。可那个时候又不容他们犹豫,在部队首长的关心下,医生很快找到了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事实证明,同仁堂没有辜负医生的期望,用过安宫牛黄丸后,灭火英雄的神智清醒了,高烧退去了,又经过一段精心治疗,终于痊愈了。人们都夸赞,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就是好,也佩服同仁堂的职工,在那么混乱的时候,产品质量也没有下降。
故事之二
1976年唐山大地震,一位叫卢桂兰的妇女被压在废墟下好长时间,得救后,由于受伤感染,高烧昏迷几天不退。北京医疗队一位医生把安宫牛黄丸调成糊状,从卢桂兰的口中灌进去,两丸吃下后烧退了。这在当时被称为奇迹。
故事之三
2004年冬,香港著名主持人刘海若在英国不幸遭遇车祸,一直处于深度昏迷中,当地医院治疗无效后回国,住进北京宣武医院。海若奇迹般地苏醒了,从国外医院诊断为终生植物人到逐步走向康复,这例严重脑外伤的治疗成功,也有安宫牛黄丸的功劳。
每一丸安宫牛黄丸中含有167毫克牛黄,而牛黄豁痰、开窍、凉肝、熄风,牛黄是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正是由于牛黄的神奇作用,海若女士所患虽非温病,但是由于严重的绿脓杆菌感染而出现的高热昏迷,正与温病邪陷心包相吻合,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选用安宫牛黄丸治疗,如矢中的,所以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故事之四
2005年4月30日深夜,一歹徒劫持一对杭州母子,从沪杭高速公路进入上海。当天凌晨5时许,上海特警通过强攻果断击毙了歹徒。但不幸的是,被劫持的3岁男孩彭彭在解救过程中脑部意外受伤,急需10年前的安宫牛黄丸,以进行促醒治疗。消息一经报道,家里收藏有10年前甚至更久时间安宫牛黄丸的人纷纷捐药,拯救了孩子垂危的生命。
(蒋和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