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冯少鹏近照
2:隶书两条屏 刘熙载《艺概·书概》
3:隶书斗方 道法自然
4:篆书斗方 《大学》节录
5:魏碑两条屏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6:隶书横幅 《心经》
■本报记者 孙燕明
冯少鹏是当代实力派书法家,以擅长隶书闻名遐迩,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一刀印会成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丁子同工作室助教、山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大同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大同大学书法专业兼职教授。他的书法创作在继承传统笔墨精髓的基础上力求变化,在纷繁复杂的各种书法流派中力求融合,于有法与无法之间表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追求书法作品形态、神韵、意趣、哲理的有机统一,在整体统一的原则下强化字的动感与节奏,形成古拙之中透出灵动、雍容之中尽显意趣的艺术风貌。
从18岁开始学习书法艺术
1968年,冯少鹏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地质工程师,母亲是医生。在他5岁时,随父母来到山西省大同矿务局。在父母的引导下,他从8岁开始画画,用铅笔和蜡笔画一些简单的人物和动物图形,看见顺眼的画就照葫芦画瓢,身边也无行家指点,但总能画什么像什么。当时,他伯父在辽宁美术出版社担任总编审,经常送给他一些连环画,他就参照《三国演义》《水浒传》《岳飞传》等连环画进行临摹。他10岁时,父亲给他买来一张印有徐悲鸿所画《奔马图》的年历,他便临摹了这幅作品,这是他第一次用毛笔临摹中国画,至今记忆犹新。此后,他对画画的兴趣与日俱增,经常一画就是两三个小时,有时甚至废寝忘食。父母也经常带他参观美术展览,给他买来大量美术书籍,鼓励他将来在绘画上能有作为。从12岁开始,他将绘画题材从人物和动物转向山水,临摹大量历代名家的山水作品。
冯少鹏从18岁开始,学习书法艺术。他初得《张迁碑》,就被汉隶古朴浑厚、雍容大度的艺术魅力所震撼,对这本碑帖心追手摹、爱不释手。此后,他潜心研习《乙瑛碑》《史晨碑》《礼器碑》《孔宙碑》《石门颂》《华山碑》《曹全碑》《西狭颂》《张猛龙碑》《始平公造像》等汉魏诸碑,眼界和心性大开,奠定了扎实的汉隶、魏碑基础。1992年,在山西省第二届晋阳杯书法大赛上,冯少鹏创作的一幅魏碑《长恨歌》十条屏荣获一等奖。这是他第一次在大型书法展上获奖,更加激发了学习书法的积极性。
受教于中央美院王镛工作室
2006年,冯少鹏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受教于王镛工作室,师承王镛、徐海、蔡梦霞、尹海龙、曾翔等书法名家。王镛认为:“书画印三者之间是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关系。书画印兼修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被历史证明很有意义的一种传统,不像西方学科的划分方法,分得很细,我们向来是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学书法的人也应该学习绘画和治印,不能简单地认为多学一样就耽误时间,这个账不能这么算,不要盲目地认为学了一样就能专心致志,就能不断进步,恰恰相反,单学一科的人,最终肯定没有兼修的人步子迈得大,没人家水平高,这是被很多人的艺术实践证明了的。学书法一般要从局部入手,字不能写错,从一笔一画开始,往往容易对整体关注不够,而从事绘画的人对形式、造型、整体很敏感,从事篆刻的人对线条的位置、角度、长度的处理精致入微,这些都值得从事书法艺术的人学习。”徐海告诫他:“学习历代书法经典不是为了像才学,像固然很重要,但学以致用才是学习书法的根本目的。”蔡梦霞表示:“从事书法创作要擅于从平常对历代书法经典的临摹中,提取相应的线条和章法重新进行组合,这样的重复训练有利于全面提高书法创作能力。”曾翔也强调:“书法线条、结构、章法的变化是多元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从历代经典作品中汲取营养,再经过合理的吸收和融合,才符合当代审美特征。”
在中央美院学习期间,冯少鹏在学习书法的同时,还坚持学习山水画、花鸟画、汉印、古玺印,使这三种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和促进。经过不懈努力,他的绘画水平快速提升,相继在省级报刊上发表了《煤乡欲染》《塞上高秋》《漩涡里的歌》等绘画作品。在即将毕业之际,他创作的一幅隶书作品入选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这也是全年级唯一一幅入选全国书法篆刻展的作品。在中央美院举办的毕业生作品展览中,他创作的一幅草书作品被评选为优秀作品。
形成古拙雄健、灵动活泼的艺术风格
冯少鹏的书法创作广泛涉猎篆、隶、楷、行、草诸体,尤为擅长隶书和篆刻。他的隶书创作将碑刻隶书与简牍隶书有机结合起来,既彰显碑刻隶书古拙雄健、雍容大度的艺术特色,又富有简牍隶书灵动活泼、意趣盎然的艺术特色,使这两种艺术特色完美融为一体。冯少鹏说:“汉代隶书气韵高古,内蕴丰厚,风格各异,最能体现隶书的博大气象。我崇尚摩崖、碑版、简牍、帛书之类具有原生态意韵的书刻文字,那是古代先贤留下的不朽经典。我在观赏追摹之余,不禁肃然起敬,常常在内心充满感动与激情。碑刻所透出的古朴、醇厚、野逸等审美特质,成为我日后隶书创作的自觉追求。”
汉代书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碑刻文字,一类是简牍墨迹。它们都是在纸未发明以前或未大量使用以前的书籍文献,由于书写材料、工具、内容、形制及书写者的身份不同,因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汉碑隶书是汉代镌刻在石碑上的书体,书写风格多样。汉代发展了秦代刻石记功的风气,立碑之风大兴,或用以表彰功德,或替当时的统治者做儒家思想上的倡导,产生了众多被视为隶书典范的著名碑刻。现在留存下来的100多种汉碑隶书中,大多没有书写者的姓名,普遍具有雄强朴茂、气象静穆的艺术特色。汉简书写的文字内容或是书信记事,或是公文报告,因而不拘形迹,草率急就者居多。汉简受简面狭长、字迹小的限制,但章法布局仍能匠心独运、错落有致,字体挥洒自如、率真活泼。汉简的文字囊括篆、隶、真、行、草各体,在书写时思想上没有受到那么多的束缚,表现出丰富的创造力,最终成为由篆隶向行揩转化的过渡性书体。
冯少鹏表示:“我所追求的隶书风格,以《好大王碑》《张迁碑》为基调,借鉴汉简、帛书之率意;渗入北碑雄健、浑穆之笔法,强其骨;兼容大篆苍茫、厚重之结体,得其势。力求丰富点画的形质和单字的构成,使线条、节奏、疏密等关系在空间上有更大地拓展,无形中削弱了隶书一贯程式化的用笔和结字,乃至启止的微妙变化,或夸张或取舍,这样的创作过程使我的隶书没有标准的定式,也较符合自己的心性。我创作隶书尽量做到细节变化服从整体格局,以求通篇的纵势,使平静、呆板的章法多了一些变化,同时感觉理性有余,今后要在形式构成、笔墨应用、整体风格的协调上尽量贴近隶书的本质,才是创作的不二法门。”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副主任张旭光表示,书法界分为帖学和碑学,南方以帖学为主,北方以碑学为主。大同是当年北魏的国都,留存很多北魏文化和汉文化相融合的碑刻文字,这里有厚重的黄土地,还有淳朴的民风,厚重的历史文化滋养了冯少鹏的艺术生命,并决定了他书法创作的艺术方向。他创作的隶书在汉碑的基础上,融合了汉简的艺术元素,给人以鲜活灵动之感。他对书坛最具启发意义的是,如何把隶书写活,写得灵动,写出时代精神。为什么很多人的隶书总是写不活?其实,要写活还是有很大的难度,必须选择一些艺术元素融入进来,然后再把原来汉隶的某些成分减弱或剔除,实现一种新的平衡,呈现一种新的状态,这需要很大的才气,还需要很长时间的磨合。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隶书委员会副主任张继表示,冯少鹏是一位很有才气的书法家。他多年来学习书法的经历,对书法艺术的研究与追求,都通过其书法作品鲜明地流露出来。他创作的隶书时代感很强,对当代审美特征把握的非常准确,一看就知道是当代书法大环境下的产物。他将传统书法精髓与时代审美特征、个人审美情趣融为一体,呈现出气韵高雅、意趣盎然的艺术境界。作为一个艺术家,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冯少鹏还很年轻,艺术道路还很长,今后还要继续深入挖掘传统书法经典,要将继承传统书法经典作为终生的一个课题去完成。
著名书法篆刻家、启功先生入室弟子、博士生导师赵华丰表示,冯少鹏是一位善于思考的书法家。在临帖上,他反对不假思索地积量之临,墨费千缸、纸积如山,未必能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艺术效果。他学习先人经典,将形质放在首要位置,而在书法创作中,又有意识地将性情放在第一位,这种性情就是“书写性”,是经过千锤百炼之后的自然书写。“书写性”是书法艺术的灵魂,也是书法的艺术语言,而“书写性”的表现形式是点线,点线丰富又来源于形质。因此,他纵向取古而不囿古,横向追今而不追左右,既不乖古,又不弊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作之路。冯少鹏所主张的书法精神是,书法作品要彰显文化品格、创作品格、自然品格。他认为,优秀的书法作品除了要有良好的传统书法做基础,还必须融入作者个人的审美追求,流露作者的真性情,也要求书法家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彰显文人风骨,这样才不至于空洞、乏味,缺少内涵和底蕴。冯少鹏以高尚的人格修养和卓有成就的艺术实践,向世人展示了作为艺术家的新文人素养和书法艺术的高度。
近20年,冯少鹏的书法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书法展览,多次荣膺全国书法大奖。他的书法作品曾入选全国第三届正书大展、全国第三届至第五届书法百家精品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四届正书大展、中国书坛第六届新人新作展、全国第二届隶书艺术展、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艺术展,曾荣获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全国书画大展一等奖、北京迎奥运电视书法大赛一等奖、全国第三届“颜真卿奖”书法大赛一等奖、全国第三届书法艺术兰亭奖、全国第三届“康有为奖”书法大赛创作奖、全国文房书画艺术大赛一等奖、全国“沈尹默杯”青少年书法大赛一等奖、兰亭雅韵·第二届北兰亭电视书法大赛二等奖,2012年被评选为首届全国煤炭行业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2008年,冯少鹏应文化部、中国乡土协会的邀请,参加中国与马来西亚的文化交流活动,向马来西亚奥运代表团赠送书法作品“道法自然”。2011年,冯少鹏随同山西省大同市书法家代表团赴宝岛台湾参加海峡两岸书法交流展。2013年,冯少鹏为山西五台山五爷庙万佛阁题写隶书对联:“万佛慈悲,恩泽寰宇;千方应化,普度众生。”今年10月6日,他再次为五台山菩萨顶御碑院题写隶书对联:“峰耸慈地,祥开佛日;碑藏圣书,妙观心灯。”
(本版图片由冯少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