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轩 本报记者 吴采平
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尤为重要,但现实生活中,“泄密”事件却时有发生。湖北省潜江市公安局从一条网民留言入手,成功侦破该省最大的一起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案,一举抓获熊某等5名犯罪嫌疑人。近日,湖北省公安厅通报了该省2014年最大的一起信息倒卖案件。
一条留言牵出省厅督办案
2014年5月7日,一网民在潜江市公安局官方网站“平安潜江网”的“局长信箱”中留言:“本地有人利用QQ、微信非法买卖公民个人信息,请公安机关查处……”根据线索,网警迅速在虚拟网络和现实社会展开同步侦查。
5月11日,经过近12小时的蹲守,办案民警在潜江市将犯罪嫌疑人熊某、张某抓获,并在其电脑中提取、固定了大量电子证据。经查,熊某,男,1989年出生,中专文化,2010年就曾因涉嫌非法生产、销售间谍器材被深圳市公安局刑拘。
经讯问得知,2012年6月以来,熊某雇用张某,利用QQ、电话、微信、YY语音等渠道,以“低买高卖”的方式,倒卖公民个人身份信息及手机实时基站查询、航班、婚姻登记、车辆、银行账号及流水等近10类信息共一万多条,交易额逾百万元。
熊某并非信息源头,只能算信息贩子,那么大量的公民私密信息由谁提供?又是谁在花钱购买这些信息?买了之后干什么?案件牵涉全国多地,潜江市公安局上报至湖北省公安厅,该案被列为省厅挂牌督办案件。
商家和调查公司大肆购买个人信息
谁是这些个人信息的购买者?湖北省公安厅网络安全保卫总队副总队长邹德文分析,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是出于商业目的,用于定向广告推销的商家。比如各类教育培训公司最希望学校提供学生及家长信息,医疗器械商或药品商最希望医院提供病患信息等。有了这些信息,商家就可以对特定人群施以更加精准的广告,以求高额回报。
第二类是搜罗各类信息的调查公司。目前,社会上存在大量的调查公司,俗称“私家侦探”,他们对外承接婚姻调查、商业调查、债务调查、人员行踪调查等各类业务,有的业务游走于法律的“灰色地带”。作为“大户”,他们对公民各类个人信息的需求量巨大。如果自己没有渠道,则需要从网上求购。
第三类是实施敲诈勒索、诈骗等刑事犯罪的不法分子。不少专业电话诈骗团伙盯上了公民个人信息,“量身定做”更加专业、更令人信服的骗人剧本,以求快速取得对方信任。
办案人员指出,个人信息泄露的源头,往往涉及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甚至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正是一些人违反规定,将履职或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才导致公民权益受到侵害。
一条信息最高卖500元
本案中,熊、张二人的几乎所有交易都在网上完成。网警调取熊某支付宝交易明细,综合分析,将重点上线逐一锁定。2014年5月27日,上线田某在河南商丘落网。2014年5月31日,另一个上线冯某在浙江温州落网。
经查,冯某所贩卖的信息来自上海某信息科技公司员工吕某,该公司专门承接手机定位业务,以协助客户对外勤人员进行监管。
调查得知,熊某的多级上线如冯某、田某等人,都有各自相对固定的客户群和信息圈子,且呈放射状发散,业务涉及全国多地。这些信息贩子通过网络联系,低买高卖,各取所需,最终使得大量公民个人信息落入买家之手。
据警方介绍,熊某的上线买进信息的成本不高,但一条手机定位信息到了熊某手中,转手即可卖出200元至500元不等的高价。目前,熊某等5人因涉嫌非法获取公民信息罪被捕。该案所涉的大量线索已上报公安部,警方对案件仍在进一步深挖中。
湖北省公安厅提醒广大消费者,电商时代来临,新的平台不断诞生,在选择平台时最好能先了解一番,哪怕只是在网上检索一下该平台的资质;其次,必须定期修改密码。通过及时修改自己的密码,可有效防止个人信息的进一步泄露。手机收到信息或网络聊天工具发来的一些地址或者链接的时候,如果不确定来源或者怀疑其安全性,请不要打开。同时,公民个人也需提高防范意识。在向陌生人、私人机构提供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码等私人信息时,要提高警惕性,在提供的有关证件复印件上明确标示专门用途;在作为消费者享受公共服务时,需向提供者表明需要保密的态度,要求加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