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云鹤近照
2:大圆满吉祥图
3:松荫问道图
4:家村暮霭
5:树木蓊蔚水湾环
6:昨夜云生天井东
7:似共东风别有因
■本报记者 孙燕明
杨云鹤是当代实力派画家,以擅长山水画享誉画坛,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画院王明明工作室画家、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和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公共关系协会艺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仙桃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同研书社成员。他的山水画具有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显著特征,以富有诗意的意境为第一要义,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书、画、印融为一体,追求艺术性、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的完美统一 ,承载着鲜明的人文修养、精神追求和审美意趣,尽显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艺术风貌。
受家庭熏陶自幼喜爱艺术
1978年,杨云鹤出生于湖北省仙桃市的一个艺术之家。他父亲和姐姐是戏曲演员,两个哥哥也是剧团乐队的乐手,从小伴随着民族戏剧和乐曲长大。在他儿时的记忆中,那种弥漫在剧场中的灯光和音乐很美妙,戏曲人物的身段和服装也非常优美。那时虽然不懂什么是艺术美,但能完全感觉到艺术的那种美好。
在杨云鹤上小学时,开始学习画画。他参加了学校的书画兴趣小组,开始画画后一发不可收拾,就只喜欢画画了。他说:“当时根本不知道画家是什么样子,只认为画家无所不知,是世界上最有学问的人,古代画家更是圣贤之士,就是发自内心的崇拜,就是想成为这样的人。同时还认为,中国人画画首先必须学习中国画。”
杨云鹤初中毕业后,在家病休一年。在父亲的指导下,他一边养病,一边学习花鼓戏,还曾与父亲同台唱戏。1993年,他跟随当地一位擅长临摹古画的画家学习画画,临摹了很多古代绘画名家的经典作品,初步掌握了传统绘画方法。次年,他考入华中师范附中美术专业,受教于张立学、李传真等老师,开始系统学习绘画理论和技法,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绘画天赋,各科成绩名列前茅。
艺术造诣的高低取决于综合素养
杨云鹤的座右铭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是指学习知识要探究本源,不断思考和实践,掌握其原理,自己内心就会豁然开朗,学识才能不断积累;“诚意正心”是指做事情首先要能沉得下心来,真心实意去做,然后在做的过程中才能摆正心态,能够避免各种诱惑与干扰。杨云鹤说:“就艺术造诣而言,我一直将自己比作一只船,要想让船升得高,就必须增加水的容量,即水涨船高,艺术造诣的高低取决于综合素养。”
1998年,杨云鹤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北美术学院,受教于邵声朗、董继宁、陈孟昕等著名教授,对中国美术史和美学有了更深入地认知,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邵声朗教授师承于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李苦禅等书画大家,一生致力于美术教育事业,培养出大量美术人才。他在湖北美术学院任教期间,每到夏秋之际都会带领学生到武当山写生创作,师生们带着被褥打地铺,就睡在紫霄宫中。那时,天气还很炎热,邵声朗教授经常背对烈日支起画架,给学生们一笔一画做示范,一幅画画完已大汗淋漓。
2001年,杨云鹤考入中央美院国画进修班,受教于卢沉、贾又福、陈丹青、崔晓东、姚鸣京、李铁生等名家,接触到当代一流的艺术大家,使自己的绘画视野更加开阔,绘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贾又福长期从事山水画教学实践与研究工作,逐步建立了一套适应时代进步要求的山水画教学体系。这一教学体系不仅是对以李可染为代表的优秀教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更是根植于中国画传统和契合中国画发展规律的再创造。它的基本框架是“加强传统教学,深化写生教学,强调开拓精神的创作教学”的复合化教学模式,体现了中央美院学术体系一贯的严肃性和完整性。姚鸣京认为,写生是一个艺术家最直接获得新艺术生命、新艺术手法、新艺术观念的来源。写生有3个步骤,即对景写生、对景搬移、对景创作。写生注重的是写,不是描摹,不是画,不是将景物照搬到纸上,要按照艺术规律进行取舍和处理,艺术创作就是要无中生有、化腐朽为神奇。所谓道法自然是指画家要通过深切体验大自然,从自然中获得创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创作过程中要无拘无束,打破自然景物重新构成,而不局限于客观景物。
2002年,杨云鹤考入北京画院王文芳工作室,正式成为著名画家王文芳的入室弟子。王文芳师从李可染、叶浅予、蒋兆和、李苦禅、宗其香等艺术大家,是当代中国画坛力主变革的画家之一,也是山水画“西北风”的主要开创性代表人物。他提出山水画的“三美”原则,即笔墨美、构图美、意境美,其中最重要的是意境美。其山水画以大西北的广袤大地和莽莽群山为主题,在扎实的传统笔墨功力基础上,广泛吸收了现代艺术的营养,注重表现山水画构图的动态美感,充分发掘精神内涵,追求意境之美,形成雄浑壮丽、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杨云鹤说:“我在王文芳工作室学习一年,他治学严谨、勤勉敬业的风范深深地影响了每个学生。有一次,我到他家请教画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他在详细解答了我提出的疑难问题之后,还将花了4000元淘来的一块老坑砚台送给我,并嘱咐我最好自己磨墨画画。从此,我画画全部是自己亲自磨墨,不再使用购买的墨汁,对墨法有了全新的感受。”
2003年7月,杨云鹤考入北京画院王明明工作室,学习中国画。王明明认为,在任何时代背景下,中国画的发展必须是在传统脉络之中的延续与传承,传统笔墨精髓是通往中国画成功的必经之路,别无他途。有传统才有根基,在此基础上的传承才有普遍意义,这样的传承才知道应该向哪个方向去突破,才能明辨这种突破是否有意义。当一个画家把握住了中国画的传统精髓,就不会走弯路。他还特别强调,中国画贵在有书卷之气,这是作者天赋、修养、品格、气质的综合反映。在艺术创新中,不少人以急功近利的方法,试图用其他艺术语言取代中国画中的线条,试图用色彩来掩饰用线功力不足的弱点,试图用印章来代替自己根本不写书法的不足与缺失。如果是这样,久而久之中国画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区别便会渐渐消失,这是应该认真反思的大事。历代绘画大家都有“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功夫与境界,新观念代替不了真功夫。在中国画的最高境界中,书法是重要的基础,而不是很多人认为的造型是唯一的基础。书法与中国画中的线条是世界上任何其他艺术都无法比拟与取代的。
2007年,杨云鹤考入北京党校书法专业,受教于卜希旸、张同印等著名教授,系统学习书法理论和技法,获得本科学历。2010年,他受聘于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龙开胜工作室,从事书法创作和研究工作。
尽显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艺术风貌
杨云鹤的山水画创作以南朝谢赫提出的六法论为准则,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笔墨精髓,通过笔墨的表情达意、构图的灵活多变营造富有诗意的意境美,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书、画、印融为一体,追求艺术性、文学性、哲学性、抒情性的完美统一,尽显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艺术风貌。
“文人画是中国画的最高艺术境界。”杨云鹤说,我崇尚文人画,也许还做不到,但见贤思齐、求上得中的道理指引着我向这个方向去追求。我以意境为第一要义创作每幅作品。中国山水画体现的是一种悠游自在、和谐静穆的图景。我努力要求自己的绘画不要拘泥于某一种样式,时刻警醒着自己不能刻意地编造一种模式去代言,“一招鲜”式的表现形式不能真正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如果一幅山水画不是表达思想感情,而仅仅是一个景物的风景画,那么中国画的存在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很多其他画种都可以取代它,并且在写实和抓人眼球上比中国画更有优势。我努力向古人以及前辈绘画大师学习,继承张大千、傅抱石、王明明等画家的文人画正脉,力求使每幅作品都有不同的构图和意境,以独特的审美视角表达个人的所思所想。古人说,山水画必须具备三种气象,一为书卷气,二为山林气,三为庙堂气。中国画家必须具有书卷气,画家不读书、不写书法,就体现不出中国画的独特韵味。山林气并不是山川林木之气,而是文人隐士的放浪超脱之气。庙堂气也不是高端、大气和上档次之意,而是指君子入世的人文情怀,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中国山水画的“三气”,也是我对自己作品的评判标准。
杨云鹤说,中国画无论派系争鸣,还是技法演变,都是在继承传统笔墨精髓的基础上追求变化。历代山水画家的成功之路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循序渐进,广泛学习历代各家各派的绘画技法,在不断借鉴与融合的基础上追求自我升华,诸如李成、黄公望、王蒙、沈周、石涛、王翚、齐白石、张大千、黄宾虹等画家;另一种是追求突破与创新,选择某个未被表现的客观对象或新式技法,由此苦心经营、不断完善,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表现形式,诸如米芾、马远、倪瓒、徐渭、龚贤、扬州八怪、林风眠、傅抱石、李可染等画家。尽管这两种艺术道路有所不同,但最终都是表现画家的文化修养、精神追求和审美意趣。画家只有立足艺术的本真,掌握艺术的发展方向,才能取得出类拔萃的艺术成就。
“对于中国画创作而言,只是人的内心世界通过一种载体的呈现。”杨云鹤强调,中国画不同于西方绘画的最大特点是,更注重画家思想情感的表达。从中国绘画史的发展来看,每个时期的绘画风貌都不同,是受时代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绘画作品的构图、笔墨、表现方式等都反映着当时的审美趋势,但内在的精神追求却是亘古不变的。精神是中国画的源,笔墨是中国画的流。无论流多么宽广,多么丰富多彩,但它始终应该遵循源的方向。无论多么深厚的笔墨功夫,也必须表现人的心性,脱离心性的笔墨毫无意义。艺术没有雅俗之分,只有真假之别。艺术忌讳的是媚俗和媚雅。故意制造出来的作品一定不真诚、不自然,也就算不上好作品。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是艺术家修养的体现。只有具备了在生活中发现美的眼光,并能很好表现出来的画家,才是真正的艺术家。有的画家笔墨相当纯熟,使用各种技法极力追求画面完美,但缺乏思想内涵。画画最怕舍本逐末,盲目追求样式新颖、技法独特,使作品产生矫饰之感。一幅好作品不在乎它是写实或写意,关键在于能否传达出真挚的情感。绘画艺术贵在用极少的笔墨表现出客观对象的精神世界,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恰到好处。对于高度的艺术提炼,没有深厚生活基础和文化修养的人是无法做到的。
中央美术学院王镛教授表示,杨云鹤好学善思,遍访名师,不仅学习山水画技法,而且研究山水画理论。他读过不少书,对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文化精神、历史发展源流和笔墨规范程式,都有深入的了解,这在当代青年画家中实属难能可贵。杨云鹤的山水画博采诸家,不拘一格。正如明末画家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所说:“风神秀逸,韵致清婉,此乃士大夫气味也。”杨云鹤注重人品、气质的涵养和艺术境界的追求,自觉守护“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信念。他学习绘画从临摹入手,通过临摹八大山人等名家的习作仔细体会古人清静孤高的精神气质。他从荆楚文化之乡来到人文荟萃之都北京,为了融汇南北画风,从学黄宾虹上追巨然、高克恭、黄公望、龚贤诸家。如今,笔墨至上的观念流行,许多画家都学黄宾虹,却只学到黄宾虹晚期绘画的黑满密实,没有学到黄宾虹浑厚华滋的笔墨精髓。杨云鹤的山水画笔墨沉稳清逸,浓淡适度,而不是满纸乌云浊雾。清代绘画理论家华琳在《南宗抉秘》中说:“作画固贵古质,尤贵新颖”。杨云鹤既重视笔墨,又重视写生。他的导师王明明把笔墨与写生结合在一起的成功范例,对他启发很大。在他的写生作品中,有时点缀着现代人物,取代了传统文人画中的隐士高人。在20世纪中叶,新山水画经常描绘现代建筑和人物,后来复古之风盛行,在山水画中描绘现代建筑和人物被认为缺乏古意,于是画面中的人物尽是幽灵般的隐士高人,虽然不乏古意,但缺乏新意。杨云鹤还注重笔墨与色彩的有机结合,甚至大胆探索没骨或近似水彩的着色方法,在时下千篇一律的山水画中十分新颖。现在杨云鹤的山水画正处于多方探索的阶段,这正是他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和巨大发展潜力的表现。
美术评论家烈翰庚表示,杨云鹤的山水画具有以书为骨、以诗为魂的显著特征。在中国文人画中,书法用笔对于构建绘画造型的意象之美至为重要。他创作山水画更注重书法用笔的抽象美、构成美、力度美和韵律美。同时,杨云鹤更注重将山水画与抒情诗相融合,即画家创造的艺术形象中饱含着诗的意趣。其画作不刻意追求自然景物的形似,而是借景抒情,表达自己的美学追求。
近年来,杨云鹤的绘画作品入选首届公望富春中国山水画作品展、锦绣中原中国画作品展、第六届西部大地情中国画作品展、北京画院高级研究班毕业作品展、湖北省第11届美术作品展、湖北省纪念建党90周年美术作品展,荣获上海世博会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2010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第一届湖北省艺术节美术作品展楚天群星奖(最高奖)。他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出版《当代青年山水画家精品——杨云鹤》《二十一世纪有影响力画家——杨云鹤》《杨云鹤山水画集》等作品集,绘画作品被多家美术馆和众多收藏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