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别让公立医院医生开诊所
成纸上谈兵
作者:惠铭生


    ■惠铭生
  1月27日下午,北京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召开第二场新闻发布会,市教委、市医改办负责人就深入推进教育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问题与媒体进行了交流。该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表示,将通过人事制度改革,使大医院的医生从单位人变成职业人,使医疗人才流动起来,大医院的医生甚至可以在社区开办私人诊所,满足社区居民的就医需求(据1月28日《北京日报》报道)。
  以往,作为职业人,医生的人身与医院是捆绑在一起的,利用业余时间到其他医疗结构兼职,或是开私人诊所,被指“走穴”,涉嫌非法,不仅医院难以容忍,舆论也会对其口诛笔伐,称这种行为是不务正业,甚至是在挖医院的“墙根”。
  此一时、彼一时。如今,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对于医生“走穴”已重新认知,不再视其为洪水猛兽,甚至充满期待。因为,允许大医院医生开私人诊所有几大利好。
  首先,有利于缓解“看病难”难题。患者为何习惯 “有病去大医院”?实质冲的不是医院的“大”字招牌,而是名医,尤其是专家型名医。所以,让大医院的医生从单位人变成职业人,允许在社区开办私人诊所,一些患者就能就近看病,而无需“扎堆儿”到大医院就诊,这吻合政策要求和公众诉求。
  其次,有助于打破公立医院对优质医疗资源的垄断。当今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过度集中在大医院,屡遭社会诟病,其中就包括好医生。允许名医在社区开诊所,这种名医的“外流”,无疑弥补了基层、社区医院好医生不足的现状,直接促进了医疗服务格局、体系的调整。
  其三,为深化医疗改革思路提供有益的探索路径。在西方国家,甚至包括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高收入者往往到私人诊所看病,虽然价贵,但能享受私人定制式的医疗服务。中低收入者到公立医院看病,虽然可能要遭排队等拥挤之苦,但能享受基本的医疗服务,价格相对低廉。不同收入人群各取所需,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值得一试。
  不否认,北京市拟允许大医院医生到社区开办私人诊所,具有破冰意义。不过,在推行这项医改新政的同时,也要充分预估其道路上的障阻。一是,源于医生两头忙乎、有可能肥私损公这一事实,医院未必情愿,这是一道门槛。二是,公立医院的医生属于公职人员,允许在职医生开诊所,其实质和允许在职教师开补习班、搞有偿家教是一样的。允许医生开办私人诊所,必须有刚性的法理支持。第三,开办私人诊所,不是穿身白大褂、摆张桌子就能开业的,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谁来投资也是个问题。尤其是,一旦哪个医生出现医疗纠纷或事故,责任是独揽,还是连带医生供职的医院?这更需要有明确的政策法规予以厘清。
  可见,政策允许大医院的医生到社区开办私人诊所,是未来医疗改革的必由之路,这是好事!但好事办好,还需要很多更具体的制度和措施来为之服务,如果不能从基本的制度上予以完善,大医院医生开办私人诊所的理想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要闻·话题】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成纸上谈兵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