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羊年春节过得有味吗
作者:魏城 王彦 邢小燕 仲松 高国春 向定杰 乾羽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羊年春节已过,年味浓不浓成了许多人热议的话题。年过得有“味”吗?本期,几位消费者讲述了自己的过年故事,表达了他们对年味的理解和对亲情的感悟。

陪伴,就是暖暖的幸福
陕西西安 魏城

  与往年不同,羊年春节,我们全家去了向往以久的成都过年。大年初一上午,吃过羊年的第一顿饺子,我们就搭上了飞往成都的飞机。
  过年,除了团圆就是疲惫。这是往年春节给我的最深体会。今年,全家都在外地过年,少了走亲戚的忙碌,没了每日锅碗洗刷的纠结,多了和家人在一起的团聚,才切身体会到了家人的陪伴带给自己的那份温暖。
  从去年上高中以来,女儿平时在学校住宿,周末才回家。看到女儿的成长,作为父亲的我倍感欣慰。她不在身边的日子里,我时常因为没有女儿的陪伴而感到些许的孤寂。记得去年暑假,中考结束后,女儿的第一句话就是,爸爸,我想去成都吃火锅。这个当初没有实现的旅行愿望,在羊年的春节,实现了。
  锦里的庙会,是春节期间成都最热闹的地方。而那里的各色小吃,更让对美食没有抵抗力的女儿兴奋不已。在人流涌
  动站立不稳的小吃街,我们艰难
  地从街道的一头“吃”到另一头。当我和妻子心中刚刚萌生终于走完了的念头时,吃意未尽的女儿,兴奋地挥着手说,咱们返回去再吃一遍吧!
  走回酒店的路上,我们全家挽着手,细说着食物的酸辣咸甜,脸上洋溢着快乐,心中品味的是在一起团圆的幸福。看着女儿的满足,作为父母的我们,心中无比满足,回去的脚步,我感觉到少有的轻快,因为心中充满了幸福。
  成都火锅、龙抄手、钟水饺、担担面、麻辣粉丝等等美食,充斥着我们4天的成都之行。景点门前的合影,我不再感到无聊;人群稀少的大街,我不再感到清冷;游客拥挤的食肆,我充满了享受的快乐;就连平日里最为恐惧的节日景区的人流,也仿佛变得不那么令人生厌。这一切都是因为有着家人的团聚,有着女儿的陪伴,有着心中充盈的暖暖的幸福。
  以往,走街串户,吃饭打牌看电视,更多的是劳累,缺的是家人的陪伴。其实,过年的最大意义就是团聚,最温暖的情感表达就是亲人的陪伴。感谢家人,感谢女儿,让我在羊年的春节,收获了团圆与幸福。

一家人去看海,不亦乐乎
山东济南 王彦

  记得双胞胎闺女和儿子两岁那年,带他们外出旅游,他们平生第一次看到碧蓝壮阔的大海,兴奋不已,在海边玩了半天,临走时还大声嚷着:“爸爸,我们要把大海带回家。”为了满足孩子们这个天真的小心愿,今年春节,我们全家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去海边旅游过年。
  腊月三十下午,当我们走出青岛火车站时,一股海风扑面而来,孩子们高兴地拍着小手,“我们又要看到大海了,又要看到大海了”。这时已到了傍晚,海边刮起了大风,怕孩子们着凉,我先开车带孩子们沿海边兜了一圈。兴奋的孩子们隔着车窗看着海水拍打着海岸,和飞到海岸边觅食的海鸥,不时送出一串飞吻。
  到了晚饭时间,我们回到了住处。我和爱人忙着准备过年吃的饭菜,两个孩子开始拿起笔画起来了。记得在家时,两个孩子所作的画中,多是狗狗猫猫、花花草草,这次孩子们的画中多了些海洋元素,画上了海中的大船,汹涌的波涛。
  细心的闺女还在海滩中画上了一个贝壳、两只蜗牛,调皮的儿子则在海浪里画了一只乌龟,正伴随着波浪跳舞。当孩子们拿着画好的“大作”给我和爱人欣赏时,为人父母的甜蜜和幸福从心底油然而生。俗话说,“画由心生”,画中的这些可爱的小蜗牛、小乌龟,都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善良、最亲密的好朋友,也是他们最纯真的情感表达。
  晚饭后,我们全家总动员下手包水饺,切馅、和面、擀饼,人人忙得不亦乐乎。闺女儿子一人一块面,和、揉、揣,几道工序下来,弄得满身是面粉,就是没擀出饼来。能看出来,两个小家伙“干活”还是很认真的。可到后来,就开始“散漫”了。在欢笑中,我们包完了第二天一早要吃的水饺。
  正月初一上午,本想懒懒地睡到自然醒,可是兴奋的孩子们早早地就醒了。孩子们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吃昨晚自己包的水饺,然后一起出发,去海边!
  碧海、蓝天、远山、近海、金沙滩,这一切让人心情坦然。整个海滩被太阳晒得暖暖的,但微风吹来,也还是有些许凉意,而兴奋无比的孩子们,拿着小铲子,找贝壳,挖沙子,一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这样的年味,能说不浓吗?

父母走了,留下无尽怀念
重庆 邢小燕

  除夕,是往年家里团圆的日子。以往,我和哥哥姐姐都会回到河南郑州老家,在父母身边,一起吃年夜饭。遗憾的是,父母前年相继离开了我们。今年除夕,望着窗外万家灯火,感觉这个世界极其陌生,陌生到甚至找不到一个角落来安放自己。
  一样的春晚,一样的烟花,一样的祝福,一样的美食,可有些东西就是不一样了:心智再坚强再成熟,那晚也像个孩子一样泪流满面,除了怀念还是怀念。
  小时候的春节无疑更快乐一些。从小年腊月二十三开始,父母就开始各种忙碌,仿佛要把整座房子都清洗一遍,仿佛要将所有好吃的都买回家里来。有时,哥哥姐姐被分配去洗菜或择菜,我就跟在旁边看热闹。一大捆葱或蒜苗,一大筐萝卜或白菜。妈妈会用它们来剁饺子馅、包子馅,炸丸子、腌凉菜。
  最令我和哥哥姐姐怀念的,无疑是年前与父母斗智斗勇“偷嘴吃”的那些事。按照北方传统习俗,年前家家户户都会买回瓜子、花生、糖果、米花糕等各种零食和水果,准备过年期间招待客人。家里有几个“好吃狗”,父母只好悄悄买回东西后分散放在厨房及卧室的柜子里。可是,鼻子比警犬还灵敏的我们,总能想办法找出来,甚至把柜子锁打开再复原。东西虽然一点一点变少了,有时还要再去买些补亏空,但父母却只有无奈笑笑,因为过年是不可以发火骂人的。
  除夕晚上是最快乐的。晚饭肯定是饺子,开饭时要热烈地放鞭炮,吃完饭就放开肚子随便吃零食,一边看电视一边说笑,时不时跑厨房去拿刚出锅的炸丸子来吃。从早到晚,妈妈总是一直在忙碌,就好像她不会累。蒸馒头包饺子过油不知疲倦地忙活,看着我们吃得开心,她抿着嘴笑一笑,捶捶腰又接着去忙了。
  那时的春晚还不会惹什么非议。春晚结束,是我和哥哥姐姐的自由表演时间,朗诵、唱歌、搞笑、讲鬼故事、各种模仿秀……父母多半是不管的,由得我们闹个天翻地覆,满地狼藉。欢乐与笑声,在小小的屋子里回荡。
  午夜之后,屋子里彻底安静下来。半梦半醒之间,总会看到妈妈坐在床头,手里拿着我的新衣衫缝呀缝呀。她说,这叫“守岁”,守着守着全家人一年就会平平安安。大年初一是不许睡懒觉的,因为早早就会有人来拜年。睁开眼,伸手去枕下摸红包,全是崭新的零钞,每年都会比前一年多一点。
  然后是跟着父母出去走亲访友。记忆里,父母的朋友很多,多半都是“五七干校”时的同事,每天去好几家,从初一到初五也不一定全部走完。大人们忆苦思甜,我就坐在旁边静静听,听着他们述说那些遥远的故事。
  今年春节,又一次感觉到孤独,在万家团圆的日子里,忽然找不到自己的根在哪里。父母在的地方才是家,可他们在的时候,我们在一起的日子,又是那么的少。看春晚抢红包读书守岁,所有的乐子都有点索然无味。少了至亲的陪伴,年味仿佛再也找不到了。

3人年夜饭,简约而不简单
四川成都 仲松

  今年和往年不一样,女儿、老婆和我,我们这个小家“单独”吃的团圆饭:事先和父母商量过,过完除夕再回达州老家“团年”,给他们拜年,和兄弟团聚。
  成都全城禁放烟花爆炸,少了污染和伤害,多了安全和健康,真的算是过了回“绿色春节”。过年“三大件”,晚会、红包、年夜饭,今年也不例外。为了帮女儿抢春晚红包,晚上我早早就等候在电视机前,甩手机甩得腰酸膀疼,尽管一无所获,但也乐在其中。按老家习俗,年夜饭确切地说应叫“年午饭”,除夕这天的中午饭才是最重要的。“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人数骤减至3人,必备菜品不能少,鱼虾、粉蒸肉、萝卜夹炖猪腿、香菇炖鸡、炸酥肉等,总数超过十道,求丰盛,不讲究。女主人头天晚上就忙开了,累并快乐着。开饭前,先向父母兄弟亲友,挨家挨户打电话拜年问候。“开吃了吗?”“快了,你们呢?”浓情暖意,正如春暖花开的早春。
  “3人年夜饭”对我来说是极罕见的,以前几乎都是十几二十几个人一起吃年夜饭,热闹得只顾吃喝敬酒,没时间思考。“静生慧”,安静下来,脑子活泛,便萌生感悟。人到中年,岁月沧桑,更加体会到,人生无论经历过多少苦难,如何看透了人间冷暖,过日子还是要始终朝前看、往前盼。希望是生命的种子,是人生的源头活水嘛!
  小时候,我家是“一工一农”家庭,父亲在达州一所中专当老师,母亲是乡下农民,于是四兄弟都是农业户口,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父亲在外还是“蛮拼”的,后来全家终于“农转非”,如愿成为吃商品粮的城里人。
  记得“农转非”的那年春节,父亲自作自撰了副春联贴在堂屋,没有大号毛笔,就用几支颓峰小毛笔捆在一起代替。老屋位于两山之间,山名青龙白虎,于是父亲的对联是:“青龙斡旋腾石川遨游四海,白虎雄风越关山飞纵五岳”,气势如虹,令人振奋。
  记得儿时除夕守岁,全家围坐火塘,父亲常常给我们讲城市里的“时尚”生活,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里的精彩情节,至今我仍然记忆犹新。初一早上燃放鞭炮,家人坚持用那种发出巨响的“大火炮”,且一定要在全生产队爆出第一响,总共8响,寓意四面八方。
  我想,过年习俗也要不断革故鼎新,赋予更多现代内涵。对很多在外工作的人来说,过年回家指的就是回到故乡,我觉得也应当引导树立“久住也是故乡”的新理念,这或许对解决春运交通顽疾有所帮助。就拿今年来说吧,咱们这个小家吃了回“3人年夜饭”,不也是简约而不简单,别样的幸福在心田吗?
(本版漫画作者谢正军)

微话年味

不变的是憧憬

  没有过年的时候大家都想着、盼着过年,可一过完年,不少人又感到,年味寡淡,一年不如一年。年味都去哪儿了?其实,年味就在你我身边,就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就在不经意的期盼里。小时候,商品缺乏,家里若能经常吃上白面馒头、一个礼拜能吃上一顿肉,就算奢望了;穿衣服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更不用说赶时髦穿新衣了。正因如此,那时,一年365天,唯一寄托念想的便是过年。因为无论生活怎样困难,收成是否良好,餐桌上总会多一碗平时见不到的红烧肉、两盘水饺,穿上盼了一年的新衣。这种体验,其实就是年味。
  年味既是一种体验,也是一种心态。时代在变,移动互联已经走入千家万户,从走家串户到微信拜年,从线下相聚到线上沟通,彼此祝福的方式或许改变了,有些年俗或许消失了,但对亲人的团聚、对来年的憧憬,却从未改变。这种心态,不也是年的味道吗?
(安徽合肥市民 高国春)

少上网多交心

  一个旨在唤起人们记住乡愁、拥抱亲情、给心灵带去慰藉的传统节日,大有沦为商家“俘虏”,被人敲敲键盘、点点鼠标,就能轻松应付的仪式之势。诚然,年味的表达需要一些传播和践行的平台,但过多地借助网络手段、依靠通信科技,是否有偏离主旨之嫌?这让人不禁思考,信息手段的突飞猛进究竟使我们的亲情关系近了还是远了?
  逢年过节,我们从紧张忙碌的工作节奏中停摆,跨越千山万水,冲过春运窄路,但扪心自问,踏上归程或是身在家中的你,究竟有多少时间,真的做到“带上自己的心回家”?
  新颖的方式因为简单省事,受到爱好时尚的人追捧,但过于倚赖甚至让网络来解决一切过年问题,则显出对待感情的潦草。即使虚拟的技术再发达,面对面的现实交流依旧是最有质感的方式。春节期间,还是要少用一点手机和网络,多花一点时间,跟自己相处,和父母团聚,与朋友相乐。 (时评人 向定杰)

不妨远离鞭炮

  燃放鞭炮是传统的过年习俗,在很多人的印象和认知中,没有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没有漫天飘舞的红纸屑,似乎就没有了年味的浓郁。但是,城市生活的特点,又让春节燃放鞭炮成为一件高成本的事情,燃放鞭炮之后必然是噪音污染和空气污染,结果只能是每个人都受到影响。
  其实,年俗是变化的,当人们在除夕之夜听不到鞭炮声时,人们感受到的是轻声交谈的清晰,亲切交流的温暖;当初一听不到鞭炮声时,人们感受到的是清新的空气与晴朗的天空。有一些习俗该舍弃就要舍弃,春节的意义不在鞭炮声中,春节的形式也必然应该与时俱进。当绿色环保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时,春节也必然打上绿色环保的标签。 (媒体人 乾羽)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要闻·话题】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羊年春节过得有味吗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