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您对数码影像产品的维修满意吗?
图2:您能接受数码影像产品的维修价格吗?
图3:资料图片
本报与中国消费网、安全联盟联合调查发现:41%的受访者对数码影像产品售后不满意,其中71%的受访者认为配件价格太贵
■本报记者 武晓莉/文 李燕京/图
正在进行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崔永元的自拍杆火了!而细心的消费者发现:与前几年相比,在今年的两会上,除了专业记者们使用的专业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像机外,卡片机、业余单反等消费级数码影像产品鲜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
那么,数码影像产品到底去哪儿了呢?是什么原因导致其在大型公众场合与活动中迅速消失?
大批产品被弃用已成事实
“您怎么不用相机啊?”“早不用了,可能都坏了,就是不坏,用起来也麻烦。”“您平时用数码相机吗?”“很少用,极少吧。”“那您平时拿什么拍摄呢?”“手机呗,多方便,拍完就可以分享。”记者在各地旅游景点随机调查时,经常听到以上对白。同时,调查发现,近年来,携带数码相机、摄像机等数码影像产品外出旅游的消费者数量急剧减少。很多人都表示曾经拥有过数码相机、摄像机等产品,但基本上都已经弃用相当长的时间了。
“携带不方便是主要的一个方面,另外,使用起来也没那么方便,还得单独带充电器什么的,拍完了还得倒腾,太麻烦了。”说起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像机等数码影像产品,经常外出旅游的江苏李女士的说法非常有代表性,“感觉都有点过时了,现在好一点的智能手机拍照功能都不错,拍旅游照、纪念照都没有问题,还有美图秀秀这样的软件,直接可以编辑,通过QQ啊、微信什么的共享,方便得很。”
日本相机与影像器材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卡片式数码相机的全球出货量比上一年下滑26%,降至3380万台,仅为2008年(超过1亿台)鼎盛时期的1/3。
“市场非常艰难,卖不动啊,很多买了产品的也很少使用,形势非常严峻,各品牌也没什么高招。”对于市场的萎缩,某知名数码品牌北京区负责人叶先生非常清楚,“使用率下降,消费者的体验越来越差,越来越不愿意使用,怎么可能卖得动呢?”
本报记者随机调查发现,超过九成的消费者表示已经有一年以上没有使用过数码相机和摄像机了。即便是外出旅游,一般也很少考虑携带数码相机和摄像机,基本上都是使用手机拍摄。之所以很少使用,主要是因为不方便,外出携带需要成套携带充电器等配件,而且使用后需要再次转存等等。另外,还有一些人指出数码相机和摄像机的使用频率非常低,除非有家人生日、逢年过节等重大家庭事件才会使用,平均每年使用次数一般不会超过3次。
去年底刚刚花费近3000元购买了一台数码卡片式相机的北京消费者冯大爷感觉有些懊恼:“以前出门,看别人都用相机吧,觉得自己应该有个相机,但买回来以后,就用过一回,一直在那儿搁着呢,没那么多可拍的事。”
出故障即报废现象明显
“维修?犯不上去修吧,小问题还行,稍微严重一点的就算了,维修太贵了,还不如买个新的呢?”经常在节假日带着家人郊游的北京消费者戴先生仍然坚持使用数码相机和摄像机,“拍出来的效果肯定比手机好,尤其是光线不够的情况下,智能手机基本上就没用,还得用相机和摄像机。但是,如果坏了,故障比较严重,基本上就没什么维修价值了,直接报废就得了,反正我是不打算去修。”
本报与中国消费网(www.ccn.com.cn)、安全联盟(www.anquan.org)联合调查发现,超过60%以上的受访者有过数码产品的维修经历。不过,对维修服务表示满意和非常满意的仅31.82%左右,而勉强能接受、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分别占27.27%、18.18%和22.73%。对于维修价格,高达72.73%的受访者表示不能接受,18.18%的受访者表示能勉强接受,只有9.09%的受访者表示能够接受。另外,超过71%的受访者认为配件价格贵。
以某品牌某型号数码相机为例,该产品刚上市时售价1780元,半年后,售价降到1160元。但是,如果该产品主板故障需要维修,维修商给出的报价是980元。也就是说,消费者如果在新品上市时花费1780元购买,使用半年后出现主板故障,该产品就只剩180元的价值,必须花费980元才能基本获得相当于1160元的产品功能体验。“一点小故障,如果没有配件,就算彻底报废了,像电池、存储卡这样的情况还相对较少,也相对容易解决,消费者多跑跑电子市场,或许能淘换到配件或替代品,但是其他稍微严重一点的故障,如果维修商说配件没了,那就没希望了。”说起数码影像产品在维修过程中的配件问题,从事维修服务十余年的天津维修商于先生不无感慨,“即使有配件,也得等很长时间才能到货,没有哪个维修商敢进一大堆配件搁在店里,谁知道这些配件能不能派上用场呢?”
调查显示,在遭遇数码影像产品故障时,选择换新和维修的比例均在41%左右,另有约18%的受访者表示要视情况而定。而选择换新的受访者中,50%的人选择换新的原因是“维修费用太贵”,40.91%的人认为“购新机价格和维修差不多”,只有不到9.09%的受访者是因为“升级换代”而换新。
配件不通用致维修费用高
本报和中国消费网、安全联盟联合调查的数据显示,超过30%的受访者认为造成维修费用高的原因是“配件通用性差”。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目前仅各大品牌数码相机使用的存储卡就达十余种,各品牌电池规格不一。即便是同一品牌,不同型号之间使用的电池也不统一,甚至电池触点也不一致,导致充电器也无法通用。据各地经销商和维修商们介绍,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数码影像产品主流是日、韩等国品牌,为了增加配件和售后服务利润,各品牌都执行自己的产品标准,相互间不能通用。而且,数码产品的升级换代速度非常快,一般一年左右就停产退市,而一旦退市就可能导致缺乏配件而无法维修。
“一般来说,超过3年以上的数码相机和摄像机就没什么维修价值了,配件非常少,有的干脆就没有了,所以,有时候我们就只能报出一个吓人的价格,把消费者直接吓跑得了,建议消费者买台新的。”对于数码影像产品的维修,山西省太原市经销商姚先生深有感触,“我们经销商也好,维修商也好,当然希望配件充足,能够给消费者把机器修好,能接着用,但是没办法,现在的状况就是厂家提供不了配件,我们就只能干瞪眼,没有其他的通用配件可以替换。当然,如果各品牌之间那些非主要的配件能够通用,那维修效率肯定会大大提高,业务也会增加不少,我们才能多挣钱,但现在厂家就把着这配件,咱有啥法?”
业内人士认为,数码相机、摄像机等产品之所以迅速被大量弃用,维修难、维修贵是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各大品牌仍然非常固执地把维修和配件作为重要赢利途径,这一售后服务理念已经彻底过时。因此,建议消费者在选购数码影像产品时,尽量选择电池、存储卡等配件通用性较高的产品,最好不要选择过度有特色的产品,以免因配件不足等原因导致机器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