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铁飞
话题背景
3月中旬,山西省出台禁令,从今年暑假开始,禁止高三学生补课。山西省教育厅表示,近年来,为进一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教育厅曾多次下发文件,明确要求中小学校不得利用节假日组织中小学生集体补课,但规定涉及对象多为高二以下各年级(含高二)学生,对高三学生的补课规定则是“在坚持学生自愿参加的前提下,学校每周可利用双休日中的一天时间进行免费辅导”。消息一传开,便引起各方关注,尤其是遭到了很多家长的反对。这一举措能否真正给学生减负?会不会导致学生成绩不理想?如果学生流向校外补课怎么办?
各方观点
担心不补课会落后
吕梁高三学生家长 许静云
既然高校录取仍然是以高考分数为唯一准则,那就得承认我们还是应试教育。既然是应试教育,孩子就必须走这个独木桥。这个学校不补课,别的学校可能会悄悄补。这样,不补课的学校考生的高考成绩可能就会落后,许多孩子会考不上理想的学校。
不是我们家长愿意补课,而是孩子们的竞争太激烈。现在一律禁止,最大的可能是把孩子推向社会上的补习班。而那些补习班的费用很高,这样一来会大大加重家长的负担。教育部门只禁止学校补课的做法显然不合理,要禁就得连同社会上的补习班一并禁止。
另一方面,寒暑假学生自由了,家长就发愁了。孩子们放假,但家长不放,如果孩子们到处去玩,又无人看管,安全又是让家长担忧的问题。
我们不想做“书呆子”
太原市第三中学学生 周哲宇
同学们以前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找各个关于禁止补课的规定,然后自发向教育部门投诉。我们为了保住双休日,为了保住寒暑假,抓住各种机会向媒体、网络及官方热线投诉,全都行动起来了。确实也有效果,一旦得到关注,学校就不敢补课了。
我们是新时代的学生,我们不想做“书呆子”,更不想大学一毕业就失业。如果只做高考的“奴隶”,我们将来在社会上也不会有什么作为。我们最想做的事就是,学习时玩命地学,玩时尽情地玩,休息时完全放松地休息。
学校和家长为我们安排补课,反映了社会不尊重孩子的意见,不愿意倾听孩子的内心想法。我们不愿意补课,并不是不想学习,我们只是想拥有自己的时间,放假可以用来发展自己的爱好,比如下围棋、听音乐、搞运动等等。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是鼓励全面发展,一味补课学习,只能让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这绝不是我们所希望的。
补课实属迫于无奈
山西省运城中学教师 李平
我们一直讲素质教育要综合考量,但绝大部分家长评价一个学校的好坏却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升学率。所以,学校和老师也希望组织补课,以提高自己的升学率。对教师的考核主要看成绩,这种应试教育的教育体制下,如果有学校不补课,万一成绩不理想,在家长眼里,就是教育水平不行,这样会失去很多资源,甚至连生源都难以保证。说白了,这就是应试教育的问题。
禁止补课的大方向肯定是对的,这也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要求。我们老师平时工作就很累,尤其是带高三班的老师,早出晚归,暑假里更是挥汗如雨。从心底说,我们也不愿意补课。但是老师学生不愿意补课,不等于可以不补。在现有的高考指挥棒下,我们面对的是全国的学生竞争。学生考不上,我们心里觉得对不起家长,对不起学校,对不起社会。所以,目前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尽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最直接的办法还是补课。
健全多元录取机制
山西省云平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高云平
近年来向教育部门投诉补课的,绝大多数是学生。我们经过多年研究,发现我们的家庭和学校对于教育的主要对象——学生,在教育准备上没有和学生达到真正的统一认识。说到底,我们对学生的教育还是停留在“要听话”的初级阶段。家长和学校的教育,最主要的是顺应家长的需求,只要家长满意,学校也就觉得完成任务了。
补课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能简单地用对或错来评价。适当的补课也可以接受,因为每个学生都会有短板,对短板进行适当补充,未尝不可。但过度补课,一方面造成很多老师单纯追逐利益而“引导”学生补课,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不足及影响潜能的发挥。
由于教育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实行真正的素质教育也有一个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内,除了禁止高三学生补课,还需要制定更完善的规章制度,加强执行力,为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打好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针对高考制度改革问题,提出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所以,在这个前提下,应该试点多元录取,或者更为大胆地对考试内容进行改革,把当前只凭成绩好坏录取人才的方式打破,才能真正达到治本的目的,素质教育的目标也能更快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