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孟云飞与恩师欧阳中石先生合影。
图2:行草扇面寇准《春日登楼怀归》
图3:行草斗方 郭震《宿渔家》
图4:草书扇面 于谦《石灰吟》
图5:行书横幅 神与物游
图6:草书条幅 鲁迅《一·二八战后作》
图7:行草中堂 罗与之《商歌》
图8:草书中堂 李白《渡荆门送别》
■本报记者 孙燕明
孟云飞是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家,广泛涉猎篆、隶、行、草诸体,尤以行草最负盛名,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特约研究员、国防大学艺术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他从小学到博士后一直潜心学习书法,师承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和刘艺,致力于将书法理论和艺术实践相结合,既作为一位优秀学者发表大量学术著述,又作为一位书法家勤奋实践,书法创作形成潇洒之中透出刚健、妍美之中尽显质朴的艺术风格,成为当代学者书法家的典型代表。
受多位老师引领走上书法艺术之路
1972年,孟云飞出身于河南省驻马店地区上蔡县的农村,从小喜欢听鼓词、练武术。在上小学时,学校开设大字课,他在老师的引导下,对书法产生了浓厚兴趣,崭露出与众不同的书法天赋。父亲见他喜欢书法,便给他买了一本褚遂良的楷书字帖《阴符经》,孟云飞临摹得如痴如醉,也颇有收获。因条件所限,他就在废书、旧报纸上练字。在读初中时,一位名叫姬秉训的老师对他影响很大。孟云飞说:“姬老师不仅毛笔字写得很好,人也很谦虚,对人很和善,专门对我进行指导,对我提出的各种问题总是耐心解答。”在读高中时,他就读于上蔡县第一高级中学,校长张彦方擅长书法,经常鼓励孟云飞坚持练习书法。在读高中期间,孟云飞还得到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李忠田的指导,使他获益匪浅。至今,孟云飞还保留着李忠田为他写的几幅字。高中毕业之际,他的书法水平在当地已小有名气,并在上蔡县举办的书法比赛中获奖。
1991年,孟云飞以优异成绩考入河南大学中文系。在第一节书法课上,孟云飞写了一幅隶书,书法老师马登蛟看后连声叫好,并当场宣布孟云飞可以免修书法课,以后就担任课代表。随后,在马老师的引荐下,孟云飞拜书法名家石如燦为师,系统学习书法理论和技法。在石如燦先生的悉心指导下,除了正常上课外,他几乎将剩余时间都用在攻读书法史籍和练习书法上,书法水平迅速提高。当时,孟云飞得知石先生家里有很多书法类藏书,每周都要去他家两次,如饥似渴地阅读那些藏书。另外,在课余的大部分时间,他都到图书馆读书,将所有书法类藏书全部读完。孟云飞在大学期间的表现尤为突出,经常参加各种书法比赛并多次获奖,在学校颇有知名度,被任命为学生会办公室主任。孟云飞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承担全校书法选修课的教学工作,并担任中文系的辅导员。
除了书法外,孟云飞还酷爱中国武术。他自幼学习少林小红拳,小红拳乃少林拳之母,想学好少林武术,必须夯实基础。在上大学时,孟云飞又拜乔凤杰先生为师,学习散打。乔凤杰是昆仑派采莲手的杰出传人,现任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那几年里,不论是酷暑盛夏还是凛冽寒冬,孟云飞都持之以恒刻苦练习武术,并研读武术类书籍。在乔凤杰先生的精心传授下,孟云飞的武术水平有了长足进步,很快达到较高水平。与此同时,孟云飞还酷爱中国象棋,不仅是驰骋楚河汉界的高手,还是象棋国家级二级裁判。孟云飞在写书法、练武术和下象棋之中,体悟三者的动静之美,以蓄劲、养气、起承、转合之妙,使三者有机结合、互为启迪、相得益彰。孟云飞说:“习武,尚武崇德,追求禅武精神,修身养性,养性怡心,怡心增智,而不是逞勇好斗。习字下棋,陶冶情操,追求道家的无害不争,大智大慧者无欲无求。道法自然,和谐统一。”
师承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和刘艺
2001年,孟云飞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所,师承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攻读美术学书法方向的博士学位。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法艺术具有格调高雅、端庄俊朗、古朴华美的艺术风格。品读他的书法作品,犹如观赏高山流水,又如观赏万马奔腾,足见他无日不临池的深厚功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开创了一代崭新书风。他博学多才,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较全面和精深的造诣,创作各类著述40余种,涉及国学、逻辑、戏曲、诗词、音韵等学科。他出版了《中石夜读词钞》《当代名家楷书谱·朱子家训》《中石钞读清照词》《道德经》等众多作品集,被很多书法爱好者奉为圭臬。对于书法的涵义,欧阳中石先生解释说:“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赋以生机。”他还进一步阐释道,“作字可识,点画生姿;行文载道,启动情思;书文相映,焕人心仪;承前无愧,不负来时。”他将书法概括为,“积学升华,书文结晶”。在欧阳中石先生的悉心指教下,孟云飞系统研究书法艺术理论,书法造诣快速提升,发表大量学术文章,并成为欧阳中石先生得意的学生之一。欧阳中石评价说:“孟云飞人品好,诚实义气。他的书法颇为潇洒豪放,并敢于创新。他将书法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比较好,尤其是在书法艺术风格研究领域,在国内已达到较为领先水平。”2005年,孟云飞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在河南大学文学院担任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导师。2007年,他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并于2009年9月顺利通过博士后出站答辩。
因仰慕刘艺先生的人品和书品,从2002年开始,孟云飞又多次向著名书法家刘艺先生请教,彼此结下深情厚谊。刘艺自幼受父亲的熏陶和引导,从7岁开始练习书法,如今习书已有70余年,但仍然笔耕不辍。他的书法精于今草和章草,兼擅行、楷、隶、篆诸体,形成清健秀逸、潇洒酣畅的艺术风格。他曾长期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创作评审委员会主任,被誉为中国当代书法展览和评审的奠基人。刘艺撰写了80多篇书法论文,其中对书法创作中倾向性问题的研究最有价值。他所撰写的《第四届全国书展的关键性问题》《十年来书法创作倾向的演变》等文章,对于匡正时弊,指导中国当代书法创作,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书坛出现以模仿今人作品为捷径的倾向,刘艺则大力提倡向传统学习。其后,书坛又出现一味仿古的倾向,刘艺又极力倡导写出个性的创作理念。2013年,他荣获中国文联颁发的书法界最高奖——第四届兰亭奖·终身成就奖。刘艺告诫孟云飞:“写字不宜过早定型,要留有发展余地,否则成了框框,就不易突破。艺术的生命在于变化出新,换一支笔,用不同的纸,改变一种情绪,作品面貌都会发生变化。”
形成潇洒妍美、刚健质朴的艺术风格
孟云飞书法创作的总体特征是,既继承了魏晋以降历代名家法帖的笔墨精髓,又高度重视历代碑刻的艺术价值,将帖学与碑学两大流派有机融合起来,形成潇洒之中透出刚健、妍美之中尽显质朴的艺术风格。
孟云飞自幼练习楷书,临写10多年褚遂良的楷书《阴符经》,随后长期临摹《曹全碑》《礼器碑》《乙瑛碑》《张迁碑》《御方碑》《西狭颂》《郑文公碑》《张猛龙碑》《高贞碑》《元怀墓志》《张玄墓志》等汉魏诸碑,又反复临摹钟繇的小楷《宣师表》、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苏东坡的行书《寒食帖》等字帖。孟云飞说:“学习书法必须临帖,在字帖的选择上,篆书、隶书、楷书行笔比较慢,属于一种静态的练习,总是练习这些书体手腕容易僵硬;然而行书、草书则偏重动态,利于手腕灵活,但只练这类字体,笔画轻浮,不能入木三分。要将动、静两种字体结合练习,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孟云飞的书法尊古出新,继承了中国传统笔墨精髓,采集千古之遗韵,融合百家于一体,并赋予鲜明的时代精神和个人审美意趣,不仅洋溢着淳厚儒雅的书卷气,还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其楷书笔实墨沉,浑厚雄奇,雍容典雅,挺拔矫健,风神洒落,具有较为鲜明的晋唐遗韵;其隶书体势丰茂,隶中有篆,或肃穆端庄,或宁静自然,或古雅蕴藉,于朴实无华之中显露苍茫古意,于潇洒流畅之中尽显时代气息;其行草书章法得体,点画呼应,走势飞动,潇洒豪放,凝重遒美。
孟云飞深知,文化和学术研究对于书法艺术至为关键。中国书法是以文字为载体的艺术,它不仅是点画的表演,更是千年文化的精华。它记载着自身演变发展的过程,承载着华夏民族厚重灿烂的文化,影响了炎黄子孙的审美观。孟云飞说:“目前,中国的书法理论和实践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当代书法理论研究过分偏重于史学研究,偏重考据、考证,而忽略了对书法本体的研究。任何艺术理论研究都应该直接或者间接地为艺术实践服务。书法是一门艺术,对它的研究侧重点应该是如何创造美和欣赏美。”
近年来,孟云飞撰写了《文艺思潮对两晋书法的影响》《流行书风浅议》《唐代的书法教育与科举》《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书法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书法风格的多样性和一致性》《两晋的章草书》《西晋的隶书》《书法风格概念阐释》《东晋的墓志》《西晋楷书书迹》《北碑之冠〈郑文公〉》《隶中之草〈石门颂〉》《“二王”笔法与书风》《略论魏晋南北朝书画艺术的觉醒》《千古一相,篆法极则——李斯》《昏庸君王,文采风流——赵佶》等近百篇学术论文,出版了《“二王”书法研究》《书法风格论》等专著,还参与了《中国书法文化》《甲骨文书法艺术整理及研究》等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受到书法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他的书法作品已被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等单位收藏,数十次荣获国内外大奖。
书法创作必须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孟云飞表示,书法具有内在的本质特征,这是书法存在的根本所在。在当代新形势下,书法创作必须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第一,书法不能脱离汉字。从某种程度上说,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汉字的产生、发展和使用的历史,书法与汉字是一种先天的血缘关系。汉字是书法的基础,离开汉字书法便无所附丽。当代各种所谓脱离汉字的书法,是根本立不住脚跟的,它们逾越了书法的底线,不符合书法的基本标准。脱离汉字的书写或者涂抹不能称之为书法,它们充其量是书法的衍生物而已。
第二,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必须强调书写性。汉字是由8个基本笔画按照不同结构原则组合而成,这些基本笔画都是各式各样的线条。如果没有这些丰富多样的线条,就不会有书法这门艺术。书法是造型艺术,是通过线条进行造型的。在书法中,这些线条具有书写性。书法线条在时间上具有一维性、连续性,那些通过工艺手段制作出来的线条背离了传统意义上的书法精神。
第三,当代书法要继承传统。在书法创作中,技法训练必不可少,而获得技法的最主要手段就是对前人经典作品的临摹,但临摹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通过对经典作品的临摹来掌握书写的技巧,诸如起笔、行笔、收笔等方法。元代书法家赵孟頫说:“用笔千古不易。”当代书法要发展和繁荣,就一定要继承传统,而继承传统就必须加强表现技巧的修养。阿布罗夫在《艺术的审美特征》中说:“艺术家就是必须有所谓高度的技艺,这种技艺可以作为高度本领的标准,即技艺的标准。艺术家必须真正具有技艺,即高度的工艺熟练程度。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任何一个艺术家应当是匠师,而绝不是所有的匠师都是艺术家。”毋庸置疑,倘若要想成为书法家,先得做一个出色的写字匠,获得出色的表现技巧,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第四,书法艺术要立足当代,面向未来。任何门类的艺术,总是产生于特定的时代,都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生活环境,它不可避免地要烙上这个时代的印记,书法艺术也不例外。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夫质以代兴,研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骛沿革,物理常然。”当代社会飞速发展,传统书法艺术不断受到影响和冲击,原本主要是文人修身养性的一种雅玩方式的书法,到今天它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书法家借助社会文明所带来的各种物质条件,使书法作品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走进公众的视野。时下,书写者的功利性更为强烈,绝大多数书法作品的产生是作者为了展览、比赛、悬挂而创作。不可否认,社会进步对书法艺术的发展带来了便利,但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书法艺术的根本不能丢弃,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立足当代,赋予当代审美特征,还要与时俱进,并面向未来。
第五,书法家必须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优秀书法家要具备3个条件,即天分、勤奋和文化修养。一个成功的书法家,除了天分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后天的修养。先天的因素,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只能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弥补。从古至今,所有成功的书法家都具有良好的修养,当代书法家也不能例外。对艺术家来说,要创作出类拔萃的艺术作品,就必须陶冶性情,塑造崇高的人格,成功的艺术家都很注重高尚人格的培养。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不仅讲求将字写得合乎规范,而且还要带有艺术色彩,若要成为艺术家,还必须有自己的艺术风格。书法艺术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书法家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书法家的知识结构至为重要,包括书法家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对书法本体的理解,对书法历史的研读,对文学、文字学、哲学、宗教、美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认知,对音乐、舞蹈、绘画等领域的涉猎。每个书法家也都利用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来形成艺术风格。书法家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就会大大增强书法艺术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书写时才能视野开阔,下笔有如神助,其艺术作品才会由于自己深厚的学养而具有令人钦羡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