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戴岱
英国玛莎百货近日宣布,计划将于2015年8月前关闭在中国的5家门店。至此,自2014年以来,明确表示将关闭门店的大型外资连锁百货的数量升至43家。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外资百货的困境与其经营模式有很大关系,想要扭转颓势,唯有积极转型,加大自营比例,从而重塑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据了解,玛莎百货自2008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除了上海等一线城市外,青岛、常州、宁波、武汉、温州、苏州等二、三线城市的业绩也都十分惨淡。而这次计划关闭的5家门店就分别位于上海(1家)和江苏(4家)。
事实上,外资百货业在电商与购物中心冲击以及经济环境不利的影响下,整体发展状况不佳,关店现象更是此起彼伏。来自RET睿意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中心的统计报告显示,仅2014年明确表示将关闭门店的大型外资连锁百货就有38家,为2012年首现关店潮以来的峰值。人们熟知的玛莎百货、华堂商场等均位列其中。
除了关闭门店外,一些酝酿开拓中国市场的知名外资百货也仍在低迷的业绩中苦苦挣扎。公开资料显示,2013年10月,重返中国市场的老佛爷百货携手I.T集团在北京西单开设了中国首家旗舰店,但开业一年便亏损了近1600万元;百盛集团则在2014年交出了在华20年来的最差成绩单,其净利润暴跌58.4%,至3.54亿元。
在零售行业分析师张丽华看来,外资百货业节节败退的颓势与其经营模式有很大关系。据她介绍,外资百货公司在国外以自营模式为主,零售方可以直接向品牌商买断经营,这样一来,就把供应链大部分的价值形成空间留在了零售领域,从而使零售毛利率大大增加。但进入中国市场后,在体制的影响下,外资百货的经营模式不得不由自营转为联营,而联营模式由于中间供应商的存在,致使供应链条拉长,加价环节增多,最终导致零售毛利率下降。“国外的百货业由于具有较强的自营能力,其毛利率远远高于中国。比如,美国百货业的平均毛利率在33%,而中国却只有17%。”张丽华表示,外资百货业想要走出当前困境,当务之急唯有积极转型,加大自营比例,以此来增强和重塑其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