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登高望远 锲而不舍
——记著名书法家朱法楷
作者:孙燕明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1:▲受想行识
图2:▲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图3:▲简帛书法手卷 毛泽东《沁园春·雪》
图4:▲简帛书法中堂 王国维《人间词话》选钞
图5:▲朱法楷近照    
图6:▲简帛书法中堂 吴昌硕《西泠印社醉后书赠楼村》
图7:▲隶书竖幅 杜牧《山行》
图8:▲行书竖幅 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
图9:▲魏碑竖幅 杜甫《望岳》

■本报记者 孙燕明

  朱法楷是当代著名书法家,书法创作广泛涉猎篆、隶、行、草、楷诸体,尤以简帛书法闻名遐迩,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创作基地朱法楷书画篆刻创作工作室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法教师高级研修班导师,担任北京兴华大学法楷书画艺术学院院长、中国书画国际大学书法教学部主任、北京法楷书画篆刻艺术研修院院长、文化部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西山墨香书画院副院长等职务。他自幼酷爱书法,潜心临摹历代名家字帖和汉魏诸碑,受教于启功、文怀沙、刘炳森、蓝玉崧、康殷、欧阳中石、沈延毅、哲成、王镛等书法名家,倾注满腔热忱研习秦诏版、散氏盘铭文、石鼓文、简帛书法和金石篆刻,跻身成为简帛书法的典型代表人物,并积极践行书法教育事业。

  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书法艺术

  1958年10月,朱法楷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父亲是铸造高级技师,母亲是幼儿教师。他父亲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喜欢写毛笔字和听地方戏曲,每年春节都要为街坊四邻写春联。受家庭熏陶,朱法楷从8岁开始学习毛笔字,开始临摹欧阳询的小楷字帖《九成宫醴泉铭》,稍后又临摹赵孟頫的楷书字帖《勤礼碑》,临摹这两本字帖长达5年之久。
  上初中后,朱法楷就读于沈阳市皇姑区第116中学,因毛笔字写得很漂亮,被同学们推选为学生会宣传委员,负责出版校报、黑板报、墙报。与众不同的是,别的同学写黑板报时使用粉笔写字画图,而他用毛笔蘸着丙烯颜料写,使黑板报更加绚丽夺目、生动活泼,受到全校师生的广泛赞誉。从上初一开始,他开始临摹诸遂良的楷书字帖《阳符经》、米芾的行书字帖《蜀素帖》、赵孟頫的楷书字帖《胆巴碑》,书法水平在全校出类拔萃,成为备受瞩目的高材生。

  在艰难的求学之路上勇攀高峰

  1976年,朱法楷参军入伍,成为解放军第68军202师的一名军械员。参军不久,他因毛笔字和钢笔字写得漂亮,被选拔到连部兼任文书,负责连部文字材料的起草和抄写工作。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他继续苦练书法,几乎每天都要练两三个小时,书法水平稳步提高。1978年,全军恢复军事大比武,朱法楷荣获全师军械混装混拆一等奖,荣立三等功。同年,他创作的一幅楷书作品荣获全军书法展三等奖。
  1980年,朱法楷从部队转业到东药集团担任文艺干事。转业不久,他参加了沈阳市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书法研习班的学习,受教于著名书法家沈延毅和哲成。沈延毅曾得到康有为的教诲,早年就读于民国大学、北京大学,曾任辽宁省博物馆研究员、沈阳市文史馆馆长、辽宁省政协常委、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顾问等职务。他的书法将唐楷茂密紧束、清瘦劲健的间架结构,与北碑造像雄强朴拙、自由夸张的结体字形相融合,形成瘦硬通神、筋骨嶙峋、奇异多姿、变化莫测的艺术风貌。沈延毅对朱法楷说:“学习书法要力求与古人融合,先求法合,得其形似;继求貌似神合,形神兼备;最后要力求貌离神合,推陈出新,自成艺术风格。”为了鼓励朱法楷学习书法,沈延毅为他题词:“业精于勤,锲而不舍。”哲成自幼酷爱书法,早年师承冯月庵,稍后又师承沈延毅,主学魏碑,兼取唐人笔法,书作笔势奔放、意趣盎然,于平实之中饶有逸宕之势。他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辽宁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沈阳市政协常委、沈阳印社社长等职务。哲成告诫朱法楷:“书法的精髓是古法。祖先留下来的经典碑帖,法度非常全面,当代人学到五成就比较完善了。若没有名师正确指导,自己摸索,一成都达不到。古法是什么?一是笔法,二是结构,三是韵味。学习书法必须花大力气临摹碑帖,特别要多临摹魏碑和汉碑,要用心感悟古人的笔法意蕴。”在沈延毅、哲成的悉心指导下,朱法楷将学习书法的重点转到隶书,潜心临摹《张迁碑》《封龙碑》《曹全碑》《华山庙碑》《礼器碑》《史晨碑》《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郑文公碑》《石门颂》等汉魏诸碑,熟练掌握了隶书的传统技法。为了激励朱法楷勇攀书法艺术高峰,哲成还为他题词:“登高望远”。
  1983年,朱法楷从东药集团被借调到沈阳市少年宫担任书法教师。1984年,在全国总工会主办的全国首届职工书法大赛中,朱法楷荣膺篆、隶、行、草、楷五体全能第一名。1985年,朱法楷参加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书法专业的学习,学制3年,受教于启功、文怀沙、刘炳森、蓝玉崧、康殷等书法大家,系统学习了书法理论和技法,使他的视野更开阔,对书法艺术有了更全面和更深入的认知。
  1999年,朱法楷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书法艺术研究室,师承著名书画家王镛先生。王镛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承李可染、梁树年、叶浅予等著名画家,现任中央美院书法艺术研究室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评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在当代艺术家中,能在书、画、印三个领域中均有较高造诣,并使三者高度统一,以此独具一格、自成一家者并不多见,王镛是其中的佼佼者。王镛先生作为当今富有独立见解和开拓精神的艺术家,在书、画、印三个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的作品涌荡着一种向往原始、向往自然的人文精神,尽显雄浑苍茫的艺术境界,成为当代书画家中的代表。在王镛的艺术创作中,书、画、印虽形态各异,但在艺术风格、精神追求层面上,却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王镛认为,提起书法以往都说书法艺术,现在应倡导艺术书法,这决不是文字游戏。艺术的内涵明显比书法大得多,而书法艺术这个词组颠倒了从属关系,忽视了书法的艺术属性,容易被误解为书法技艺。而艺术书法强调的则是书法的艺术本质,有别于实用书法。艺术书法以审美为目的,与实用无关,与其他学问有间接关系。艺术书法就是要站在艺术的立场上来审视书法,以艺术第一的理念来判断书法作品,以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创作书法。艺术修养是从事一切艺术创作最重要的基本功,包括对古今艺术史论的认知与评判水平,艺术审美标准及评价能力,艺术形式的感知能力和构成能力,艺术形象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艺术技巧的把握能力和突破能力等。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艺术书法最为关注的是创造力,继承、借鉴、模仿都是手段,而惟有创造才能达到发展书法的目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艺术作品的风格与创造力息息相关。创造性不是凭空而来的,它要植根于传统。创造性不仅表现在开拓新的审美图式上,还要表现在作品的完整性和较高的技术质量上。艺术家在创造过程中难免失误,但远比固守成法、模仿前人更有价值。
  2000年,朱法楷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所研究生班,师承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系统学习中国书法史和书法理论,书法造诣进一步提升。欧阳中石告诫他:“书法创作要精研流派,广采众长。吾之术以能执笔,多见碑为先务,然后辨其流派,择其精奇,惟吾意之所欲,以时临之。碑临旬月,遍临百碑,自能酿成一体,不期其然而自然者。加之熟巧,申之学问,已可成家。书有古学,有今学。古学者,晋帖、唐碑也,所得以帖为多。今学者,北碑、汉篆也,所得以碑为主。北书以骨胜,南书以韵胜。然北自有北之韵,南自有南之骨也。南书温雅,北书雄健。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熟古今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尽得于目,尽存于心,尽应于手,如蜂采花,酝酿之久,变化纵横,自有成效。”

  成为简帛书法典型代表人物

  从1999年开始,在王镛先生的悉心指导下,朱法楷潜心研习秦诏版、散氏盘铭文、石鼓文和简帛书法,临摹《袁安碑》《散氏盘铭文》《秦始皇诏》《简帛书法》等字帖,其中尤以研习简帛书法所下功夫最大。他的简帛书法采用长毫篆籀笔法书写,线条简洁凝练、潇洒酣畅,结体造型因势生发、不事雕琢,形成质朴自然、气格充盈的艺术风格,跻身成为简帛书法典型代表人物。
  秦诏版为青铜制,镌刻秦始皇26年统一度量衡诏书,有的镌刻秦二世元年同类诏书,或二诏合刻。古时帝王下诏书,将诏书内容镌刻在金属板上称为诏版,可以存垂久远。秦始皇统一中国,李斯担任丞相,统一了全国的文字,变大篆为小篆,结束了“文字异形”的状况。相传,李斯手书了秦代金石刻文,金刻有权量诏版,石刻有峄山、泰山、琅琊山、芝罘、碣石、会稽6处刻石。朱法楷说:“诏版为自由体,主要是为了实用,写法草率,笔画方正,行款错落,笔画方正是因为刀刻所致。秦诏版刻字风格大致接近于东巡刻石,文字仍属篆书范畴,但因金属的坚硬性质,镌刻时曲圆婉转的笔调已经走样,不及石刻、木刻那样流畅,但仍不失为学习秦篆的珍贵资料。秦诏版无论在史学上还是书法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石鼓文是秦代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初,共刻有大篆四言诗10首,共计718字,刻字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述周宣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石鼓诗通过从秦朝建立、发展、创立帝业的顺序,对秦朝历史发展进程有重大贡献的先祖烈公及始皇帝的重大历史事迹进行了歌颂,描绘出一幅幅形象生动的历史画卷。朱法楷表示:“石鼓文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集大篆之大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被历代书法家视为学习篆书的重要范本。石鼓文的书法字体多取长方形,笔力沉着稳健,体势端庄凝重,诗与字浑然一体,尽显雄浑古朴之美。近代书画家吴昌硕先生临写石鼓文造诣极高,有普及印本出版,可用于临习和借鉴。”
  散氏盘为西周晚期青铜器,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盘内底铸有铭文19行,共计357字,记述了矢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朱法楷表示:“《散氏盘铭文》作为西周时期的金文书法,是学习大篆的极好范本,与《毛公鼎》《大盂鼎》并称为金文瑰宝。散氏盘铭文将稚拙与老辣、恣肆与稳健、粗犷与内蕴极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凸显生动活泼、浑然天成之美。”
  简帛书法是指书写在竹简木椟和丝帛上的文字书法。在纸张出现之前,简帛是中国古代主要书写载体。据史料记载,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承载文字的简册。近年出土的简牍和帛书,主要集中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东汉中期蔡伦改造造纸术之后,简牍帛书逐渐被取代。朱法楷说,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际,正是中国文字书法变化最大的阶段,它是我国文字结体的一次大变革时期,即从篆到隶,从古体向今体转变时期,被后世称为“隶变”。《中国简帛书法大字典》收录的简帛文字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从现有已发掘出的简牍以及残存的帛片中,整理出可辨识的简帛单字约4800字;另一部分则依据对甲骨文、金文、大篆和简帛文字的考证研究,对简帛文字进行增补复活约3400字。简帛书法是介于篆书与隶书之间的实用书写形式。郭沫若认为:“简帛字体虽然是篆书,但与青铜器上的铭文有明显区别,体式简略,形态扁平,接近后代的隶书。”
  朱法楷表示:“余醉心于古代先贤书艺,力求古人风骨,追寻古典真趣,宗法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欧阳询、苏东坡、赵孟頫等历代大家,又对汉隶、魏碑、秦诏版、石鼓文、散氏盘铭文顶礼膜拜,潜心临习字帖。汉字之美,吾不为得失牵绊,安贫恬淡,修身真善,潜心寂寞之道,以期豁然自在。学书期间,遇简帛书法,其形自然流畅,其质率意急就,兴趣之使然。因字字久久揣摩,感悟颇多,故书简帛之法颇有心得,数十载沉浸其中,食以贻口,怠以为枕,日渐精进,饶有乐趣。书画者寂寞之道也,甘于寂寞,不逐浮名物欲,孜孜寄情于书画之间,或可有成。余有幸自得艺道,书海无涯,艺理难精。余以为,书画者学古而不泥古,应求新求变,自成独特艺术风格。”
  北京工业大学艺术系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美术传播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刘建华评价说,仔细品读朱法楷的书法作品,真、草、隶、篆、楷诸体融会贯通。观其简帛书法,每一幅都有稳中见奇、静中寓动之感。再看每个字,笔势潇洒奔放,力量感表现极为显著,使得线条极具抒情性,充满着雄秀之气。观其草隶,笔力精绝,气势宏大,在章法上富于节奏变化,在每一行字的处理上都着力表现跌宕起伏的态势,时而纵笔奇出,时而蓄势待发,时而开张扬厉,时而又神采内敛。同时,为了力求笔势贯通,有意识加强字与字之间的连属关系,并强调笔法的应用,墨色之间的对比,作品中墨重处酣畅淋漓,枯涩处雄浑苍劲。宋代《宣和书谱》和明代《书史会要》中强调,书法家的书品应是人品的直接反映,人之品格不高,书之品格难高。朱法楷先生集率真、温厚于一身,又多年从事书法教育工作,可谓桃李满天下,师品人品皆无可厚非。艺术之路宛如逆水行舟,朱法楷凭借对艺术的执着与胸怀的博大,在艺术之路上必然会走得更远。

  金石篆刻形成古拙豪放、意趣盎然的艺术风格

  朱法楷在向王镛先生学习书法艺术的同时,还向他学习金石篆刻艺术。王镛先生告诫他:“治印不同于其他艺术,方寸见大观,空间虽小,要求很高,真正治好每方印实属不易,能治好印的人并不多。别人即兴治印,得心应手,潇洒自如,必然下了很大功夫。至为重要的是,你要潜心钻研历代名家的经典作品,继承传统篆刻艺术的精髓。每次治印要有新的认识,构思要缜密,构图要讲究。”
  多年来,朱法楷广泛研读战国古玺印、将军印、秦印、汉官印、汉私印、汉玉印、魏晋南北朝印、朱白文印、子母印、六面印、缪篆印、杂形玺、成语印、花押印、图案印等印章,对历代经典治印多有解读,深感方寸之间博大精深,印学传统浩瀚无涯,现已精心临习500多方。他捉刀治印既刀法娴熟、似有神助,也兴致盎然、乐在其中,形成古拙豪放、意趣盎然的艺术风格。朱法楷说:“我治印秉持印从书入、印中求印、印外化人的基本准则。金石篆刻艺术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贵在具有独创性和唯一性。我每治一方印都要反复推敲三至四稿,握刀镌刻过程中还要随时调整,这样才能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我的每方印章构图都不同,决不复制,切忌程式化。”
  2002年,朱法楷创办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法楷分校,随后受聘于多所高等艺术院校从事书法教学工作,培养了大量书法人才。近年来,他的书法作品入选全国首届手卷书法展、全国第七届楹联书法作品展等重要展览,荣获全国鸿运杯书法大赛金奖、全国第二届书法篆刻电视大赛银奖、中韩国际书法联展金奖、中国内地与澳门职工庆回归书法展金奖等大奖。朱法楷曾在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香港、澳门举办个人书法展,简帛书法作品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被人民大会堂收藏,并出版《朱法楷简帛书法集》《朱法楷篆刻集》等。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4 版:服务·收藏】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登高望远 锲而不舍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