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本报实习生 黄钰琳
6月6日,在北京和杭州,芝麻信用分别联合一家便利店开展了一次“无人超市”信用测试。没有收银员,来往顾客凭自觉自助结账。“无人超市”测试在网上引爆了一场关于国人素质的大讨论。有观点认为,此类测试并不能检验诚信,也不能呼唤来诚信,不过是一个商业噱头。
测试受关注
近日,笔者来到参与测试的北京站万豪中心一楼的全时便利店。该店面积约40平方米,店内陈设的商品与一般24小时便利店没有差异,分为书报杂志区、货架零食区、冷柜饮料区,收银台旁边还售卖熟食。
店员向笔者证实,便利店曾在6月6日进行过“无人超市”的试营业,从6月7日起就恢复正常营业。
据北京当地媒体报道,该24小时“无人超市”的信用测试结果可谓喜忧参半。有人自觉交款、互助交款,有人深夜发觉自己算错账赶回超市,补交5元钱,也有人专挑名贵烟酒而只留下10元钱,更有人装满购物袋不付款就走人。
据媒体报道,在杭州,“无人超市”付款率达82%。有网友调侃称其为无制度约束的“乌托邦”超市,持续下去付款率必然下降。
个人征信机构芝麻信用总经理胡滔称,该机构开展“无人超市”信用测试实验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但希望借此活动,唤醒大家对信用的重视。
动机引争议
作为中国人民银行今年首批允许进行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8家机构之一,芝麻信用开展“无人超市”信用测试试验,可谓是启动后的首次公开亮相。
在这个小小的“试验场”里,各色人等粉墨登场:诚信的人在此感受到信用的力量,少数人则在这里留下不协调的身影。
网友“李有”认为,这是在挑战人性,是人就有贪念,如何行为取决于当时的内心是魔鬼或是天使值班。
评论员刘孙恒指出,人们一进入像“无人超市”这样的陌生的场域,由于个人身份和社会角色都处于一种暂时性的“匿名”状态,熟人社会中那种熟人关系的制约顿时全无,在此情境下,面对看得见的诱惑,有的人言行举止难免就会出现偏差,加之没有有效的制度约束,便容易滋生贪念。“如果‘无人超市’再开一段时间,肯定会出现一些变化。”网友“田间小草”分析道,“尽管不愿意,我还是相信,当确认自助收银且无人监督后,白拿的人会越来越多,一些原来自觉付费的人或许也会去白拿。”
有网友追问,如果“无人超市”能够配备完备的监控系统,并对不诚信行为实行追责,局面是否有可能改观?网友“绿洲汀兰”就建议,“扫码消费,进门刷身份证,带未扫码商品出门,自动报警”。
有网友又说,这样一来,“无人超市”也就失去了检验诚信的意义,顾客也无法体验到被信任的美妙感觉。
还有观点质疑,这场实验到底是在做所谓的信用测试还是为了商业炒作。网友“心灵之歌”就直言称,这个所谓的网络“信用日”,是个人征信机构芝麻信用单方宣布的,是企业为了推广相关业务自发创设的“人造节日”。通过举办活动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消费者注意,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商业促销味道。
价值并不大
“无人超市”信用测试结束后,一项11049人参与的网络调查显示,73.8%网友觉得在中国开“无人超市”不靠谱。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表示,用一场测试来反映社会整体的诚信状况,显然有失偏颇。国外有一些成熟的“无人超市”,这些超市并不是简单地撤掉营业员,而是建立了一套自助结账设备。在有形的超市背后,有一套的完备个人信用体系和完整监管体系做支撑。相较当下的中国,还并不具备运营“无人超市”的社会基础,开展这种超前的诚信测试并没有太大的价值。
有专家介绍称,在美国也有类似的“无人超市”,在这些超市里,收银台往往不设在门口而设在超市中央,其中有一部分是无人收银通道,如果消费者不愿意排队等待,选择自己交款结账即可。在无人收银通道旁边,有服务人员随时提供相应服务。此外,超市门口也有保安守候。
“不要在无约束状态下考验人性。”王晋斌表示,用“无人超市”来测试人性,其实很没有必要,因为人性总会有善有恶,问题的关键是,选择用好的制度来约束人性,还是用坏的制度来放纵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