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尽精微 致广大
——记著名书法家李明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1:李明近影。
图2:行书横幅 黄宾虹信札。
图3:行书斗方 董其昌画论。
图4:行书中堂 李白《元丹丘歌》。
图5:草书中堂 鲜于枢《论书》。
图6:草书条幅 怀素自叙。
图7:楷书横幅《心经》。
图8:小楷扇面 南田画跋。

■本报记者 孙燕明

  李明是当代著名书法家,主攻行草书,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创作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北京国尚书画院副院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北京林业大学MBA国学艺术中心副秘书长。他的书法创作继承了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苏东坡、赵孟頫等历代名家的笔墨精髓,融合秦诏版、墓志、魏碑的艺术元素,并赋予当代审美特征和个人审美情趣,形成潇洒俊逸、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受父亲影响走上书法艺术之路

  1971年,李明出生于安徽省怀远县。他父亲酷爱书法,为没有成为声名显赫的书法家而深感遗憾,遂将自己没能实现的梦想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在父亲的引导下,李明从5岁开始练毛笔字。他说:“我喜欢看毛笔在纸上滑动的感觉,墨在纸上刚写完散发着光亮,觉得挺令人振奋,在这光亮之中蕴含着一种梦想。”上小学后,学校开设大字课,李明的大字课成绩名列全校第一名,各科老师经常指定他为全班同学在作业本上书写学校、班级名称和姓名,使他感到特别高兴和骄傲。
  1986年,李明初中毕业后升入怀远师范学校,一直坚持练习书法,多次参加全国各类书法比赛,每次参赛均获大奖。在怀远师范学校上二年级时,学校开设书法课,李明开始走上讲坛,教同学们写毛笔字。1989年,李明在怀远师范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担任书法课老师。不久,他因擅长写毛笔字和钢笔字,被调到怀远县政府工作,稍后又被调到县档案局工作。10年后,他被调到怀远县委宣传部担任宣传科长。李明说:“从事行政工作挺锻炼我的工作能力,但自己的人生价值还是没有真正发挥出来。2006年,我决定到北京学习书法,这是我人生中迈出的最重要一步,也是最大的一次转折。”

  成为声名显赫的“沈门七子”之一

  李明表示,在我学习书法的最初阶段,赵孟頫对我的影响最大。在元代,赵孟頫是力矫时弊的书法大家,那时书写逐渐地走向油滑与低迷,他高举复古大旗,更多的从“二王”书法之中汲取营养,使元代书法上升到魏晋的高度。我一入手就临摹赵孟頫的字帖,觉得这种书体与别的书体不一样,它既严谨又妍美,显得潇洒俊逸。稍后,我还花大力气临摹过秦诏版,临摹墓志也比较多。从1996年至2000年,我写了5年魏碑,加重线条的笔力。书法既要法度森严,更要质朴自然,只有将二者完美融为一体,才能达到很高的艺术境界。此后,我开始学习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二王”的书法艺术是帖学无法逾越的高峰,是无尽的艺术宝藏。近几年,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颜真卿和苏东坡,实际上这两位书法大家都学王羲之。颜真卿学古而不泥古,人书合一,书法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苏东坡才华横溢,虽然做了不小的官,但一生坎坷,最后还客死他乡。他是历史上最让人感动的一位艺术家,给我们展示的是一种典型的文人情怀,为官做事悲天悯人、旷达包容,是古代艺术集大成者。
  2006年,李明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硕士研究生班。李明说:“我在中国书法院学习一年,近距离接触了很多书法名家,使我对书法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的认识越来越清晰,思路完全打开了。当时我有两个笔记本,上课时将老师讲的内容记下来,临睡觉时再反复思考,每天坚持这样做,我在那一年打下了扎实的书法基础。”2007年,李明又进入中国国家画院曾来德工作室学习书法。曾来德先生是非常前卫的书法家,视野宏阔,敢为人先,使李明的书法艺术有了新的提升。
  2008年,李明进入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课题班学习书法。这个课题班的学员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书法家,均获得过全国书法大奖,彼此互相碰撞、交流、促进、砥励,使李明的书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此后,李明又参加了中国国家画院沈鹏精英班的学习。近几年,李明担任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导师工作室和曾来德导师工作室的助教。通过书法教学,使他的很多艺术构想得到充分体现,使他的书法艺术更系统、更完整、更有方向性。李明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勤奋,多次荣获全国书展大奖,成为声名显赫的“沈门七子”之一。

  秉持“尽精微,致广大”的创作原则

  李明表示,在书法创作中,写行草书的能力最重要。书法真正达到高级的阶段,写行草书的能力必须很强,否则其作品就缺乏灵动性。历代书法大家的行草书都写得很好,包括唐楷诸家,甚至到后来碑学兴起后写碑的名家,诸如包世臣、康有为、何绍基、邓石如、赵之谦等大家。从书体角度来说,行草书最能表达个人思想,更具有抒情性。我平时注重两种训练:一是注重训练行草书字体的互动与观照,以及在动起来、连起来后的连贯性及生动性;二是加强静态的楷书训练,钻研楷书的结构和完整性,因为楷书功力对行草书的艺术高度发挥着关键作用。苏东坡所言“真放本精微”,充分表达了“尽精微,致广大”的创作思想。“尽精微”是从细节上深入钻研,“致广大”是从整体格局上提升艺术造诣,这也是我所秉持的创作原则。在每个创作阶段,我采取的创作方法是:一段时间写大字,一段时间写小字;一段时间写正楷,一段时间写草书;常态书写和方向性书写相结合。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主任曾来德教授表示,欣赏李明创作的小楷册页《徐渭小品文四则》,颇为震动,全篇洋洋洒洒,数以千字,一气呵成,精微入扣,法度谨严,始终如一。当今书坛能以小楷成文者已稀而罕之,时代之浮躁、功利之逼人,谁又能平心静气焉?唯雅人和高人耳。
  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中国国家画院教学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国生态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马啸评价说,寻行李明的艺术实践之路,可以发现他是在不断地往回走:由元代的赵孟頫走向宋代的米芾,再由米芾走向唐代的张旭、怀素、褚遂良;而后进入南北朝,从多变劲健的墓志之中汲取营养;而近期则更多地从王羲之、王献之等魏晋名士法帖中获得教益。如今,粗略观赏李明的书法,表现的是当代流行的魏晋风韵,但仔细观之,尚有唐代、宋代书法家甚至北朝魏碑的很多元素,只不过李明将它们消化融合得异常巧妙。他的书法虽以简静、平实的面目出现,却蕴藏着一种张力、动感与变化。
  仁济书院院长、书法家王金泉说,大凡成功之书家,未有以一帖终其生者,就书体而言,亦未有从一而终者。李明的行草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而楷书更是方家里手,深得识者垂爱。其楷书碑法较浓,墓志之趣尽在其中,而早期以元明为基调者已荡然无存。魏晋楷法乃书家必经之路,李明直入殿堂,苦心经营,临习不辍,已得上乘之法,加之行草二脉已通,将其融于楷体,故灵动而严谨,古拙而飘逸,抒情而达意,令同侪羡煞。
  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王厚祥表示,李明长于“二王”一路的行草,对“二王”的理解和技法所达到的高度,在当代中青年书家中无疑处于领先地位。从字法上说,他深得“二王”结字的要领,“二王”字形微妙的变化,他都能表现的淋漓尽致。从笔法上说,他是当今书家中为数不多的得“二王”笔法者,特别是他对魏晋书法风格气韵的把握,是那样纯正自然,让众多的“二王”粉丝们称羡不已。
  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委员会副秘书长季永表示,李明的书法诸体皆擅。其小楷书强调骨法用笔,气息高古,章法自然天成,笔下又隐然有魏晋风度,毫无当世写小字骨力怯弱的弊病。李明早年能写一手极好的赵孟頫味道小楷,我曾见到他多年前发表的小楷作品,通篇严整工致,深得赵体的笔墨精髓。稍后,他又在北朝墓志中浸淫多年,对《司马景和妻墓志》《吐谷浑墓志》用功最勤。近年来,他又上溯魏晋楷法,尤其是对王羲之的楷书苦心临习,欲直达本源,不断发掘其中的丰富内涵。观其近期楷书,以王羲之的体势,兼得赵孟頫的韵致,严整而不乏灵动,古拙而每见匠心。
  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宇表示,李明的行草书无论笔法还是结构都显得颇有法度,深得帖学书法的技法要领,落笔干净,运笔过程非常清晰,强调书写的节奏感与韵律感,法度谨严而不乏率意,这也是帖学的难度之所在。从艺术风格上说,他的书法创作具有清隽典雅的特点。清隽的艺术风格来自于心态,古人讲心迹双清。也就是说,心之清自然产生迹之清,两者缺一不可,这也是李明的高明之处;典雅来自于取法,因为他秉持《淳化阁》《圣教序》的书风,笔法潇洒流畅,结体清新优美,典雅自然也就随意而出。
  “李明的书法创作可用清刚二字概括,这两个字也是他的性格特征。”著名书法评论家耀文星说,李明的书法作品刚劲峭拔,每每能给人以隐秀清虚之感,仿佛有一种令人挹之无尽的幽韵冷香。从这个意义上说,李明书法所传递的信息颇似南宋姜夔的词境,是一种超逸雅致的境界。在当代书坛,大家都在追求强烈刺激的视觉效果,李明这种文人情趣是难能可贵的,可以看出他对传统文化审美境界的一种坚持。孔子曾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就是说,质朴胜过文雅就显得粗野,文雅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雅和质朴兼备才能成为君子。当代许多书法家,以流美取胜,往往显得纤弱虚浮;以质朴苍茫取胜,又易显得粗野。纤弱虚浮是“儿女气”,粗野则是“村夫气”。如果从传统文化的审美标准来审视,两者俱非正途,而唯有“君子之风”才是最高境界。李明的为人正体现了这种君子风度。他待人真诚,胸怀坦荡,既有涵养,又有真性情。他的书法既见妍美又见风骨,也就是既显文雅又显质朴。
  “李明的书法创作既注重技术和形式,更注重思想内涵的表达。”著名书法评论家付德锋表示,李明懂得将古人的书法艺术转化成自己的表现能力,敢于在学习和融汇古人的基础上进行自我的创造性发挥。他用笔讲求精确但不乏率意,行气注重畅达但懂得节制,墨色追求丰富但力避花俏,形式讲究精美但远离低俗。因此,李明的作品无论何种书体何种幅式,都能体现出一种清逸自然、法趣兼容的美感。他的书法视觉张力相对比较内敛,用笔沉着大胆,提按转折自然,绝无拖泥带水之感。其笔法方圆兼备,既保持了行笔的流畅性,又体现出线条的力度和质感,分行布白和谐自然,没有那种刻意的做作。

  技道双修并进方能人书合一

  “书法为写心之艺术,思想者之行为,故书中须有我之心性所在。意从己出,不于人同,自有风骨;盲目跟风,随人作计,终为后尘。”李明强调,草书贵简,简即不多余也。古人曰“大道至简”,君子藏器,身无长物,固一理也。简约质朴,意到即止,点画之外亦须慎重,此中之要,不可不辨。楷书贵端庄谨严,须有正大之气象,楷模之意义。然易刻板,最忌呆若木鸡,形如算子。苏东坡谓“真书难于飘扬”,乃至理名言。当今行书,多为行草,行书间杂以草书,人谓“雨夹雪”,或为“展览体”。今人避难趋易也,若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杨凝式的《韭花帖》、苏东坡的《寒食帖》等名帖,谨严如楷法,绝少连带,字字独立,而势态呼应、气息生动者最难。
  李明说,何谓经典?其特征有四:一具典范意义,二具美之价值,三能导人以正,四能恒常存在。余尝观当代某名家展览,其规模之大,造势之强,鲜有匹者。其人其书其名皆为当代佼佼者,余常敬慕之,因怀惴惴之心,乘兴而往。然作品多于形式用心,大者皇皇巨制,小者满目眩然,静观揣摩,则令人心意顿灰,若以经典论之,无一可堪者。书之道在于内,动人者更不在多,得一经典之作足以名百代,少少许则胜多多许耳。当代书法并非缺乏个性者,“强调自我”与“张扬个性”已为当下喧嚣浮躁之注解。人各有性,物各有主,不可强加。窃以为,个性当以道显,道愈深,性愈显。离道而趋性,若杀鸡而取卵。书乃寂寞之道,万物同理,皆归之于常。常乃道之基也。知此,人所得失取舍盖自明矣。学书各有其道,然不可本末倒置。今有藉西方之图式构成,解传统之书法者,作书重视觉,下笔“点、线、面”,故点画难免造作。每观此种,往往乍睹甚佳,细品无味,观一而知百。余谓之“黔驴”,终将“技穷”。中国书法与人之心灵相关,人之精神、情性于笔墨相接,因人因时因境而变,故无以穷尽。书贵自然书写,乃能发于本心,合于书道本旨。若以安排设计,下笔定式,必僵死无疑也。吾读古今书论,唯重书家书论。书家论书,言之有物,言简而意赅,每能发人深省,启人心智。书之道,言未能尽,传之以意。未有体验者而言意,犹隔靴而搔痒。虞永兴的《笔髓论》、苏东坡的《论书》、孙过庭的《书谱》、米芾的《海岳名言》诸篇,皆可谓至论也。
  “吾论书谓人书合一、言行一致方入境界,学书必先以技入,技近乎道,技道双修并进,方能人书合一。人书合一方入真境,为生命之真,为艺之真也。言由心出,行有所践,方可立己服人。”李明表示,书法以用笔为上,用笔贵在用锋,古人有此论也。吾以为用笔须重过程,落笔不可仓促,起收铺毫,勿令草率。观古人书,笔画丝丝入扣,无不谨严,不惟真书、行书,草书亦然。尝见今人作书,疾风骤雨,点画狼藉,自鸣得意。然究其点画过程慌率不堪,笔不入纸,强使意气,故满纸浮躁,足可戒也。十年学一慢,此中深意,自可寻思也。结字之法须藉积累之功。平素临书创作,贵能因字而变,随势生发,为其要也。法无定式,不可千篇一律,最忌雷同。形势贵于平衡完备,勿使阙漏。先求平正,务追险绝,终能险中求正、正中寓险为旨归,平中见奇尤难。今人学书,多欠专注。古今碑帖临遍,未有一帖深入者,朝三暮四,朝秦暮楚,无所适从。古人一帖在手,浸淫多年,故能出入自由。古今相较,古人更具效率耳。一帖入则百帖通,专一无他捷径也。今科技发达,印刷精良,为优势也,然纷繁缭乱,耳目无定,反为弊端。时风浮躁,声色犬马,诱惑难抵,多是移情别恋,终无正果。笔画须有表情,有情方得趣。然不可造作,最恨装腔作势,摆弄姿态。宜下笔干净,果断从容,自然书写,功性兼备。稳健而不失灵动,飞动而不失沉静,最喜苏东坡所言“刚健含婀娜”,恰如其分。
  李明的书法作品曾入选全国第八届至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第二届和第五届书法兰亭奖作品展、全国首届和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三届和第四届正书展、全国第二届扇面展、全国首届草书展、全国首届册页展、全国第二届隶书展、全国首届手卷展、“三晋杯”全国首届公务员书法展、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书法展、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书法展、纪念老子诞辰2578周年全国书法展、全国邓石如奖作品展、中国书法家协会千人千作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优秀会员作品展、全国楷书名家邀请展、全国渊源与流变“二王”书风研究展、晋唐楷书研究展、“秦皇岛之约”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全国百名中青年名家书法作品展、北京·四川书法双年展、第四届国际书法展、全国青年书法二十家作品展、“翰墨华章”新中国60年书法名家学术提名展、“翰墨石鼓”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纪念赵朴初诞辰100周年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东方既白”中国国家画院建院30周年青年美术作品展、“墨舞东方”中国书法大展等重要展览,荣获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优秀奖(最高奖)、第五届书法兰亭奖佳作奖二等奖、首届中国书法院奖最高奖、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二等奖、第二届书法兰亭奖提名奖、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提名奖、纪念老子诞辰2578周年全国书法展一等奖、全国第二届扇面书法展提名奖等30多项大奖,被全国多家博物馆和文化艺术机构收藏,并出版《李明书法作品集》《李明小楷册》《李明书徐渭小品文四则》《李明行书长卷洛神赋》等专著。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2 版:收藏】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尽精微 致广大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