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女性消费者眼中,甲壳虫已不再是一个交通工具,它不仅寄托了少女时代的审美发端,更彰显着一种特别的生活方式——
■本报记者 李方 文/摄
守候情怀
天津滨海新区爆炸,数千辆进口汽车报废。其中,大众进口甲壳虫汽车有391辆。
记者在北京部分大众进口车4S店了解到,相当一段时间内,甲壳虫暂停供应。
在北京某进口大众4S店,一位已交付订金的女性消费者,正满脸焦虑向销售顾问咨询甲壳虫相关事宜。
销售经理说明情况后询问她是否考虑退车。她皱紧眉头、凝神片刻后,摇摇头说:“等吧!”
为何如此坚定?她先前游离的目光,骤然收缩,面部表情变得十分丰富,“我第一次看到甲壳虫汽车,是在一本国外画册上,“太Q了!”那种从里到外萌到骨子里的感觉,让她至今难以忘怀。
这位年龄30出头的女士告诉记者,她的第一辆车并不是甲壳虫,而是一辆SUV;但SUV在城市用,笨重不便;看到新上市的2015款全新甲壳虫,她决心圆梦。所以,即使等上一年半载,她也心甘情愿。
记者调查发现,同样是买车,购买甲壳虫的车主,与宝马mini、奔驰smart消费心态完全不同。
买mini,是一种时尚选择;选择smart,追求的是驾驶便利。而选择甲壳虫的消费者,秉持的是一种人文情怀。
在女性消费者眼中,甲壳虫已不再是一个交通工具,它不仅仅寄托了少女时代的审美发端,更是彰显着一种特别的生活方式——经典而时尚。
相对于甲壳虫的萌宠外观,甲壳虫内饰氛围,更令女性心动。风格独特多样的的内饰选配,做工精美,典雅尊贵,哪个女人能不“如痴如醉”?
纵观历代甲壳虫的设计演变足迹,它那独一无二的内外设计,堪称全球汽车设计的极致。尤其是2015款全新甲壳虫,向传统致敬的复古造型,经典而又有所改变,充分体现出大众汽车品牌的文化根基。车尾部保留了上世纪30年代费迪南德波尔舍先生最初设计甲壳虫汽车时的设计理念,甚至可以看到经典跑车保时捷911的影子。
性别歧视
没有一款车,如甲壳虫一般具有性别属性。
据说,甲壳虫已被全世界女性掳为己有。
国内,也有男性购买甲壳虫,三成左右。
驾驶着被女性视为女性专属的甲壳虫,男性消费者面临的排斥,令人无法想象。
前一时期,记者在北京市城区试驾一辆2015款2.0T甲壳虫,从车旁经过的女性,所表现出的攻击性,常常令记者尴尬不已。
当记者遇灯停车或熄火从甲壳虫探身而出,经过车旁的女性,难掩兴奋之情。但是,当她们看到甲壳虫的驾驶者是一个男人时,迅速从满眼艳羡到满脸不屑。有的女性甚至毫不掩饰发出自己的不满:“一个老爷们开,真让人受不了!”
虽然这种被鄙视的感觉糟糕透顶,但是,甲壳虫美妙的驾驶感觉,会让你毫不在意时时面对的各种尖利鄙夷的目光。
操控之妙
大多数甲壳虫的销售顾问,不会跟女士谈甲壳虫的技术配置。因为,她们没兴趣。视觉享受,才是女性钟情甲壳虫的强大动力。
而被女性刻意忽略的技术水准,正是甲壳虫吸引三成男性消费者的关键所在。
2.0T澎湃激情的动力,配以大众DSG变速箱,瞬间形成的凌厉而油润加速驱动,令每一个驾驭它的男人血脉贲张。但这不是记者印象最深刻的。
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驾驶甲壳虫独一无二的轻灵敏捷及易如反掌的操控性能。
精巧的车身、扎实的底盘、强悍的动力组合,三位一体所形成的甲壳虫别具一格技术魅力,令试驾记者深深陶醉其中:“它蹦跳着在车流中穿进钻出,它能一步溜进别人正要拐进的停车位。在雪地上,它嗖地一声扬长而去……车尾上的出风口,像是在取笑落在后面的车的无能为力。”如此生动的驾驶感受,道尽了男人心目中甲壳虫的无限风光。
女性驾车,对甲壳虫的评价,简约至极,就两个字,“好开!”相比大众其他进口、合资车,甲壳虫的“油离配合”,平顺的感觉,真是“如丝般柔顺”。
魔术空间
很多消费者,非常喜欢甲壳虫的萌宠形象,但真要出手购买,又不免心生疑虑,担心好玩却身量小、不实用。
虽然甲壳虫显得十分娇小,但实际乘坐体验还是蛮不错的。记者近1米80的身材,坐在前座,腿部空间宽裕,腾挪自如;尝试进出后排座椅,起初因不熟悉,略显笨拙;随着熟悉程度增加,进出十分从容。但这并不稀奇,稀奇的是,甲壳虫车内空间的增容量,超出了记者想象。
在北京某度假村,记者看到一位孩子妈妈,居然将一个儿童安全座椅,放进甲壳虫似乎无法容身的后座上;随后又将一辆可折叠童车放入窄得不能再窄的后备箱。这一情景,简直像变魔术一般神奇。
经典定位
作为大众汽车的经典产品,数十年来,甲壳虫的技术提升,从未间断。其车身尺寸,也跟随时代潮流而有所增长。但是,其经典外形,是大多数虫迷的梦幻所系,而且也是甲壳虫设计师费迪南德·保时捷心目中的完美造型,从未做大的调整改变。
大众汽车已不再将甲壳虫单纯视为交通工具,而是将它打造成为陪伴特定消费者的时尚伙伴。
国内一位甲壳虫消费者曾这样写道,“大家一定想问,为什么我非要定甲壳虫?其实吧,我从上学期间就看蓝胖子的漫画,对这种圆圆的,胖萌的物体没有抵抗力,甲壳虫一直是我的心头最爱,这次买车怎么能轻易放过它!”
“没有任何一辆车有甲壳虫那样的社会效应”,一位国外汽车观察家说,“它已成为社会风情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