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聂国春
只需要动一动手指,在网上登记学籍资料,囊中羞涩的在校大学生就能体验一把“有钱任性”的购物体验。大学生群体本身所具有的旺盛购买力,与其缺乏资金之间的矛盾,给互联网金融公司留下了机会。不过,随着大学生消费金融从一个创业“蓝海”迅速成为一片竞争“红海”,由大学生消费信贷引发的争议也在不断发酵。
其中,一个突出的争议是,一些分期平台被业内人士质疑是向没有固定收入的大学生变相提供“高利贷”,对大学生消费观造成负面影响。那么,到底该如何看待这一市场呢?
融资成本高
有关“高利贷”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大学生分期借贷平台的利率高得吓人。
以爱学贷网站上一部价值6088元的苹果iPhone6Plus手机为例。如果要在爱学贷上分成12期(月)付款,每个月要向网站还款604元,其中本金507.33元,服务费96元。12个月后,借款者一共需要还款7248元,其中费率将近1160元。计算下来,年利率高达19%,远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
如果是向网站直接贷现金,利率更加惊人。以分期乐平台的“借点花”项目为例,一个大学生如果要在该平台借3000元,分12个月还款,分期之后共需还款3720元。考虑到每一期借款本金递减的因素,“借点花”的实际年化利率甚至超过40%。
不过,在零壹财经CEO柏亮看来,利率是风险的代价。还款能力越差,理应支付更高的利率。至于是否是高利贷,有法律可循。
据记者了解,大学生贷款消费平台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和融资资金,通常做法是通过P2P平台融资,通过赚取进货的价差和放贷的利率差来营利,这就意味着贷款消费平台的资金成本不会很低。大学生要从这些平台上借钱,要支付的费率自然也不低。不过,一些平台夸大了大学生借钱的低门槛、零担保,却故意弱化了高额的服务费、利息和违约金。
金融教育缺失
正是这种片面的宣传给分期信贷平台带来了大量业务。记者在某大学生分期平台看到,仅购买苹果Mac-BookAir的已有4000多人。
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借款主要是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其中以相对昂贵的数码产品为主,较少用于创业、培训之类的活动,因此有关分期信贷助长大学生盲目消费的担忧也成为现实。
记者采访发现,这种超前消费并不被家长们所接受,身为医生的曾女士就对此投反对票。曾女士说:“虽然打工还钱这种想法很好,但是万一打工的收入不够还贷,还得‘子债母偿’;况且养成透支消费的习惯也不好。”有着类似担忧的家长不在少数,他们普遍认为,分期信贷会刺激孩子们的消费欲望,助长消费攀比心理,增加家庭负担,甚至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观和信用观。
理财规划师刘彦斌也认为,贷款消费无可厚非,但是贷款人首先必须具备独立偿还的能力。这类消费贷款平台引导大学生去购买“力所不能及”的产品,对于没有收入的大学生来说相当于寅吃卯粮,不利于大学生形成量入为出的合理消费观。
柏亮则表示,大学生迟早要学会处理这样的问题,处理自己的经济行为、打理自己的消费和生活,不在大学的时候学会,就要在大学毕业后学会,在大学里的学习成本可能还会小一些。
不过,记者了解到,目前高等院校只有经济、财经等专业才开设金融理财课程,不少大学生并不懂得如何计算借贷成本、理解违约风险。近日由北京宜信致诚信用评估有限公司和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联合发布《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研报告》显示,逾八成的大学生没听说过或不了解个人信用报告,知道信用报告中逾期记录保存期限的只有12%,超过三成的人不知道个人信用报告中的逾期记录会影响未来的金融生活;使用过贷款的大学生中,有四成大学生曾逾期还款。报告认为,对大学生的金融教育亟待加强。
恶意欺诈显现
金融理财知识的欠缺也使得一些大学生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部分大学生甚至被中介忽悠走上了套现欺诈的邪路。
“只要有本科生学历即可办理贷款,最低5万起”,这是最近在网络上常见的一个广告。记者以借贷学生的身份联系后得知,所谓的“5万”贷款是在10家不同的网贷平台各借款5000元。显然,在大学生分期信贷平台狂飙突进的今天,这一操作并不难完成。
据了解,目前大学生分期套现的方法主要有:身份借用,大学生的朋友以这种方式分期套现,而借款由大学生来偿还;团伙为套现中介提供产品回购通道,助长了大学生的套现动机;相关公司以“做兼职代购”名义进行诈骗套现,大学生沦为受害者;学生自主恶意套现。
业内人士认为,大学生信贷数据空白,平台间信息不共享;大学生消费、理财观念不理性等都是造成恶意欺诈套现的重要因素。
监管防误导
事实上,目前大学生消费金融市场不仅存在缺乏统一征信平台的问题,在防控恶意欺诈和融资成本较高方面部分平台也存在问题。大部分学生无理财意识、无偿还能力,不顾成本极速扩张的校园分期购物平台无疑刺激了学生的消费欲望,平台客户借贷信息不透明,导致缺乏自控能力的大学生在不同平台多次贷款分期的风险加大,这其中蕴含了巨大的坏账风险,可能重蹈当年大学生信用卡市场的覆辙。
在业内人士看来,如果竞争真的达到白热化的程度,不排除有部分机构诱导大学生进行非理性借贷活动,比如过度宣传、不提示风险等等。因此,这些机构如何做到信息透明,有充分的风险提示,在业务开发中不出现诱导行为,是今后政府部门要着重加强监管的方面。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教授认为,在大学生消费金融市场逐步成熟的过程中,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另一方面,相关机构要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分期信贷的风险和权益,选择合适的金融工具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