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专职司机、专责车辆到非专职司机非专责车辆,甚至就是私家车,社会化的需求决定了市场的问题一定要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去调整。约车平台的标准与规制,车辆的许可与运价,是该政府管,还是该交给市场去协调——
■吴博峰
当传统的出租车还在享受着供不应求带来的优越感,甚至变着花样儿去挑肥拣瘦时,却没想到,互联网大潮一时兴起,基于大数据的滴滴、快的、易到以及Uber等等专车、顺风车,突然之间,就来到了眼前。
而且这还不是个小变化。
曾有媒体报道称,目前接入互联网约租车平台的私家车已经超过400万辆。
有没有如此规模甚至超过这个数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了。到处能看到、到处能听到的专车,足以证明相应数字不虚。出租车市场新常态下的规范、调解、平衡,成为管理者必须正视也必须正确处理的问题。
其实,仅仅规范还不够,对于管理者来说,如何满足全社会日益增加的交通出行需求,尤其是有品质的交通出行需求,则更是对其管理智慧的进一步考验。
而这样的考验,目前看,似乎还没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专车的裂变
专车的出现,似乎让出租车始料不及。
原因在于出租车一直是社会交通出行当中的宠儿。
交通靠走不行了,有了自行车;自行车出行环境不好了,我们有公交车;公交车人多拥挤出行效率低,又没有私家车可用情况下,紧急时刻,我们有了出租车。
只要你还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或者事发紧急,出租车当然成为出行最佳选择。
只不过,出租车上街找活儿也很茫然。有经验的司机会自己总结哪儿活儿多哪儿活儿少。于是有了“趴活儿”的出租车,趴机场、火车站、演艺餐饮场所;也有不怕辛苦的,沿街找,成了“扫活儿”的出租车。但往往事与愿违,“扫街”而无收获,对于出租车而言,则又有了一个专用名词叫“空驶”。
不过就算这样,出租车也不发愁。城市出租车总量控制让他们并不担心没饭吃,只要勤快肯吃苦,甚至有经验不用吃苦,一样可以过得很不错。所以,虽然被所属的、挂靠的公司要走了巨额的份儿钱,这些出租车司机们依然甘心情愿扫大街。“他们是什么性质的车呢?”一位专车行业管理者针对出租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出租车是什么车?“其实他就是比较盲目运营的专车。”这位专车业管理者答道。“再进一步说,他们是享受着政府补贴的、享受着政府运价保护、享受着不受出行规则限制的专车”。“合规”运营的出租车,却因运力不足,服务不佳,饱受诟病。
仅以北京市为例,2004到2014年之间,人口增长数百万,而出租车保有量一直控制在6万多辆。供不应求的结果,使得“黑车”大行其道。入夜,北京一些重要的公交枢纽、机场大巴停靠点以及工体、三里屯等餐饮娱乐聚集区,众多黑车扎堆等活儿,并非新闻。
但出租车不怕黑车。黑车数量,尚不足以对出租车形成威胁。而当互联网大潮渐渐涌来,互联网+影响对社会日渐深远,大数据应用对市场越来越深入之时,出租车发现,突如其来的竞争一下子到了眼前。
出租车开始不解,原本风雨之中站在马路边上翘首以盼的打车人群没有了,纷纷钻进了干净整洁的“专车”里;继而无奈,不少扫街的出租也用现代化的手段武装了自己,装上了抢活儿软件。但即便如此,不久他们又发现,活儿变少了。专车之外,顺风车、私家车共享等等,不是蚕食,而是正大口大口地把他们原来的乘客给吃走了。
或许以原子的裂变形容专车演化并不一定准确,但基于市场的个性化需求,裂变出了出租车,甚至衍生出了黑车;而今,在互联网+前提下,再次裂变出更有出行效率的专车,却是不争的事实。
大数据背景下专车释放出的能量,正在给市场带来全新的体验。但看似功能相同的出租车与专车,却因为身份、运营规则、定价机制等等,不但没有成为互补产品,反而因为上述问题,引发出深深的矛盾。
专车的规制
“出租车围攻专车”,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爆发冲突似乎在所难免。
今年5月27日,郑州数十名出租车司机打砸专车;6月26日,日照出租车司机打砸滴滴专车的办公室,工作人员被打伤……
从不少地方传来的出租车围攻专车的声音,让人们确信,必须要对专车进行规范管理了。
日前,一则关于《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成为新闻热点。
办法规定,专车驾驶员必须通过考核,获得专车《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证》,且车辆需登记为预约出租汽车,变更性质为营运车辆后,强制8年报废。此外,关于车辆运价也给出了相应说法。“这对于专车更加职业化有好处,但是却违背了互联网运作机制,更与共享经济模式没有太多交集。”一位互联网业内人士说。
目前,专车存在的问题,更多集中在运营过程当中,例如发生交通意外后,如何理赔等。按照现行保险制度,不会对此进行理赔;而车主与乘客之间,也不太可能签署相关责任书。于是,如何规避安全风险,成为每一个运营平台的制度建设重点。“但是上述运营管理思路中,却很难让人找出与安全运营规范有关的内容。让人感觉这样的规范有点文不对题。”一位参与过专车运营的司机如此表示。“甚至这样的管理规定让人联想,是不是有意让私家车无法参与到专车运营当中去?按照高于出租车的标准收费、车辆改为运营属性强制8年报废,这样的规则,没有哪个私家车主能接受。如此一来,专车队伍会一下子萎缩,出租车又可以大行其道了——但是黑车你管得了吗?市场的需求你满足得了吗?”这位司机问道。
或许,与其说这是一份对专车的管理规范,不如说是对出租行业的一种暗中维护。
管平台别管运营
“当你上下车时,司机会使用礼貌用语,总是微笑服务”“为乘客提供瓶装矿泉水,提供手机充电线和USB接口”“坐专车感觉心里更舒服,性价比高”,中国消费者报汽车事业部在随机采访了一些有过专车体验的民众后,得到的回应大部分是称赞专车的评价。
而与之对应,为了能与专车在市场当中形成有效竞争,今年以来,南京、广州等地纷纷核减出租汽车份子钱,目前全国已先后有武汉、南京、义乌等地出台了有关出租车改革的新政策。
而北京做法,与此不尽相同。9月17日,一则首家政府许可的专车服务正式运营的消息不胫而走。
北京官方专车“首汽约车”正式上线,首汽约车平台提供的预约专车均为政府许可的出租营运车辆,且全部挂有京B的出租车牌照,驾驶员持有从业许可证,也被称为“官方专车”。
据称,在正常路况下,“官方专车”总体要比出租价格贵一倍左右。
北京市官方专车的上路,意味着首汽约车从车辆到驾驶员都得到政府许可。
管理者的作用,是为了保证社会的需求,对运营平台进行监管和规范。社会化的需求,决定了市场的问题一定要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去调整。政府该管的是如何满足大众的出行需求,而不应该陷入平台标准与规制,车辆的许可与运价,那些事应该交给市场去协调。如果对具体事务管得很多,难免有选边站队之嫌。
目前,来自各方的声音越来越多聚焦在关于平台的规范管理问题上。简单说,就是平台去拿资质,司机去平台登记、备案,在规范体制下让私家车参与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