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游艺书道 博雅宏通
——记著名学者书法家李建春
作者:孙燕明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1:▲李建春近影。
图2:▲篆书竖幅 《尚书九德》。
图3:▲篆书横幅 《心经》。
图4:▲篆书竖幅 缶皮田园诗选。
图5:▲篆书长卷 沈鹏题名、李建春书法、刘长焕作赋《中华航天赋》。
■本报记者 孙燕明
  近日,由北京晚报社与日本白扇书道会主办的第32届中日书法名家作品展在日本千叶美术馆举办。在此次书法展上,著名书法家李建春应主办单位邀请发表了题为《中日书法“技”与“道”之比较》的主旨演讲,赢得来自全日本书道同好200多人的热烈掌声。他围绕籀篆欣赏与技法诸多问题,对汉字的意、音、形及甲骨文、大小篆书写技法进行了生动的讲解和现场演示,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两国书法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随后,他还即兴创作了一首《千叶演讲有感》:“盛唐鉴真渡,今日翰墨牵。隔岸三千里,银鹰一瞬间。汉诗吟雅韵,和纸写新篇。扶桑挥巧手,碧水拂轻弦。”在当下,李建春以稽古、学术、创作、授业四位一体模式独步书坛艺海。
  缘线而发,受家族影响走上书法艺术路
  1960年,李建春出生于炎帝“尝百谷”的山西长治羊头山脚下一个传说落凤凰的小山村。关于羊头山,据后魏《风土记》记载:“神农城在羊头山。”宋代《太平寰宇志》中也说:“神农尝五谷之所。”羊头山上北魏石雕伏羊佛龛造像、石窟造像、石刻文字以及祭祀炎帝神农庙宇的一些文字,成为李建春酷爱书法篆刻艺术的发源滥觞。他在这样一个躬耕度日、民风纯朴、群峰环抱、野趣盎然,而且有着很多千年文化遗迹的小山村度过了童年时代。
  李建春的爷爷、父亲、大哥均是当地雕龙画凤、手艺精湛的木匠,家族木工技艺对他走上书法艺术之路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从小就喜欢画画、写字、刻章,特别是大哥在图纸上勾画图案,而后使图案变为家具的过程,使他对“一画线”产生了极大兴趣。他6岁时,就开始拿着铅笔或用竹签做的画线笔,在墙壁、家具、木头上写写画画。他上小学三年级时开始写毛笔字,一上手就受到老师的夸奖,学校的黑板报、墙报成为他展现艺术才华的天地。他13岁时,就开始画图纸做小椅子,为左邻右舍写春联,刻记工分表上盖的姓名章。他二哥写一手好字,毕业于赵树理曾学习过的长治师范学院,应征戍边西域,给家里的来信也成为他临习的法帖。他因毛笔字写得好,高中没毕业,村干部就找他到拥有13个生产小队的大队部当会计。由于经常写通知、海报、标语,他的书法技艺有了很大进步。他15岁时,从其兄长处得到柳公权的《玄秘塔碑》、赵孟頫的《妙严寺记》字帖后,遂得门径,从此临习不辍。
  李建春18岁时,北京卫戍区到他的家乡征兵,带兵的干部看他的钢笔字和毛笔字都写得很好,就把他带到北京,从此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使他有更多机会学习诗书画印。到部队不久,他就被提拔为连队文书,负责抄写文件、出版黑板报、写宣传报道。在业余时间,他寻师访友,求得指点,书艺日进。1978年,李建春被部队选送到解放军报社学习半年,从此走上写作之路,先后发表新闻通讯、报告文学、诗词、散文数十篇,因成绩突出四次荣立三等功。1981年至1997年,他通过自学完成法律专科、财务管理本科学业。2010年,李建春考入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创研班深造,使他的书法创作和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由于喜爱古文字,他对籀篆情有独钟,故集中心智专攻篆书。
  文以情变,古典审美形态焕发时代精神
  南朝文学家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说:“平子艳发,文以情变。”原指张衡所作诗赋文采飞扬、情感鲜明、形式多样。用文以情变描述李建春书法艺术特点比较贴切。他以稽古、学术、创作、授业四位一体享誉书坛,成为当代学者书法家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
  北宋儒学大家张横渠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言最能体现出儒者的襟怀,也最能彰显儒者的器识与宏愿。尤其是“为往圣继绝学”,成为李建春孜孜追求的目标。李建春在《缶皮书论》中写道:“今者仓颉、史籀、李斯、许慎所创小学仅成绝学,吾辈亦敢于担当为往圣继绝学耳!”
  李建春表示:“学习篆书必须认真深入研究古文字。学篆书若不通晓古文字学,则妄写错别字,往往指鹿为马、鱼鲁虚虎。学习古文字学要注意三点:其一,要通音韵。古时用字常音同而义不同,这大概与现代人写错别字一样。其二,要明训诂。古时某字为某义,后人更引申某义转为他义。其三,要辨形体。近体字中相像的字,在篆文中未必相像。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广泛开展,相继发现一些钟鼎文,而这些钟鼎文字可谓是活字典,但未收录到《说文解字》之中。若只求教于《说文解字》,而不知求证于钟鼎文,难免偏颇。我在创作中注重古文字的融会贯通,将《说文解字》和钟鼎文以及商周时期《周易》《尚书》《诗经》《礼记》等史料相互佐证,以求准确无误。”
  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李建春始终遵循好古敏学的学习态度,认真研究古汉字的源流演变、构形原理、书体演进以及美学思想。长期以来,他最大的乐趣就是研读古典专著。在他的书桌案头,经常摆放着《说文解字》《尔雅音训》《方言》《说文解字注》《西周金文词彙研究》《甲骨文编》《殷周金文集成》等古典专著,遇到各种疑难问题便求教于先贤。有时为了论证一两个字,历时一年半载,但他也乐在其中。
  《易经·系辞》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谓“形而上”主要指审美思想范畴,所谓“形而下”主要指审美物态范畴。审美思想与审美物态相互作用派生出审美文化。就学术研究而言,它既不一种单纯的思辨推理,也不是一种单纯的实证分析,而是一种建立在思辨成果和实证材料基础上的阐释与描述。李建春围绕中国篆书史上名铭、名碑、名帖进行了一系列的学术研究。近年来,他发表了《西周金文书法审美文化初探》《<天发神谶碑>艺术魅力初探》《从邓石如隶法作篆看其篆书的传承与创新》《赵之谦北魏造像法笔意入篆探微》《从吴昌硕题跋、诗文画论管窥其书法艺术思想》《沈鹏先生“原创力”刍议》等数十篇学术论文。2013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李建春书法论文集》。他以睿智的思想、优美的言辞以及独具慧眼的分析和判断,从形而下的审美物象来透视形而上的美学观念,将中国篆书经典铭文碑帖诠释得生动活泼、深入浅出,读后令人受益匪浅。
  近年来,李建春在清华美院、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高等院校担任书法客座教授。当下学习篆书者可谓小众,神秘而高不可攀的古文字离现实很远,很多人想学而不敢学,愿学而不会学。李建春讲课激情洋溢、学识渊博、图文并茂、风趣幽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大家带入一个既神秘又熟悉的古汉字王国。课后,他又逐一辅导,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像涓涓山泉沁人心脾,直到大家心领神会。正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法高研班叶青老师所说:“李老师讲课接地气,听后解渴,可谓以昧入者以明出,以疑入者以悟出,以惑入者以融释出。”
  崇文尚古,文心入书演绎自然朴拙之美
  李建春选择的是一条博采与约取的学书之路。他的书法创作以篆书为主,遍临行、草、隶、楷等诸体碑帖,力争将更多的营养融入篆书创作之中。他的书法充满书卷气息,可谓文心入书,尽显自然朴拙之美。在他的篆书作品中,观赏者能看到《散氏盘》的恣肆纵逸、《毛公鼎》的绵亘沉雄、《栾书缶》的雄浑豪放、《秦公簋》的空灵秀雅、《石鼓文》的雍容静穆、《秦诏版》的散淡闲疏。其用笔粗放而含蓄,结字稚拙而奇古,章法朴茂而空灵,行款恣放而稳健,既彰显出大篆的凝重遒美,又体现了行草书的畅逸超脱,使观赏者获得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
  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书法大家刘艺评价说,李建春擅篆籀,兼长诗文,才力雄富,学养厚实,或诗文、或书画、或哲思,多年埋头书案,耐得寂寞,已然实至名归,自成风貌。其书法师法古人,尤受老子“道法自然”和庄子“与古为徒”的思想影响,故而在艺术上不断追求古意、古气、古趣。三代吉金、秦汉碑文的笔力骨线与雄浑气度是其书法篆刻精神内涵。他的书法弥漫着金石篆籀之气,极具兼融性,隐藏着发挥、变化的潜力,这正是他借古开新、遗貌取神、兼收并蓄艺术观的体现。他的大篆用笔圆浑遒劲,结字端庄舒朗,尽显雍容和穆之气象。他的小篆动静兼有,集泰山刻石之结体、铁线篆之筋骨、长锋软毫隶法之用笔、修长娟秀之形貌,既继承了传统的规范法则,又对传统经典进行了提炼发挥。李建春倾心传统,兼修古文字学和书法理论研究,此种艰难平淡之实践,实属难能可贵。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专业委员会委员王友谊表示,李建春习篆是从清代邓石如小篆入手,进而上溯秦朝李斯、唐代李阳冰,而后又以坚韧的毅力下苦功研习《散氏盘》《毛公鼎》《墙盘》《颂鼎》《石鼓文》等金石经典,最后直追甲骨文。这一路逆流而上,看似不妥,实则为习篆的正路。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是清代可谓篆书的复古鼎盛时期,书法家兼古文字学家最多,成就最高;二是小篆线条的铁硬及婉通,结字的端庄与匀称,其实是所有篆书类型的精神内核,或谓之元气,有了这股天性的元气,才会有一应篆书的骨血及精神。否则,若自甲骨文顺流而下,虽取法乎上,但由于缺乏对于线条质感和结字端稳的主动追求,很有可能失于作品生命活力,导致线条质量的孱弱。李建春从小篆入手,先锤炼线条质量和结字造型根基,而后将历代书家的艺术特点融会贯通,可谓一条习篆书的捷径。他相继在一系列展览上获得殊荣,成因即在于此。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和篆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西泠印社理事高庆春说,李建春以篆书见长,小篆、金文、甲骨文等均有涉及。以我看,他的大篆最为给力,也最能体现他的笔墨追求。仅就篆书来说,从蝇头小字,到大字榜书,他都能驾轻就熟、挥运自如,可见其功力不凡。篆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但对于李建春来说,却意味着全部的艺术追求乃至生命。为何如此?我认为,其一,篆书这种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内涵的古老书体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吸引力。其二,在书法艺术道路上追求博大精深思想内涵、古朴高雅的艺术境界,这与篆书所具有的特征相吻合。其三,在篆书艺术探索的过程中,逐步找到了属于自我的艺术坐标,更坚定了创作方向。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隶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书法培训中心主任刘文华表示,李建春对篆书的探索与追寻,正是他对生活深刻理解的缩影。取法乎上,是艺术的不二法则之一。致力于古体文字的学习研究,并将其书写为线条艺术符号,既需要胆量,又需要知识。取古而不泥古,古为今用,容易被误以为“搬”或“破”,而“取”的关键是理念、原则、规律、方法与共性手段,既非“搬”也非“破”。关于这一点,在李建春的眼中,则非常清晰。他的书作具有峻爽、率真、尚朴的显著特征,这是他人格的外化与对艺术美理想的彰显。他的笔下充满自信,轻松不乏凝重,率真不失精微,敢于铸意于笔墨,使气质修养洋溢于纸上,并使点线充满着生命的气息与活力,让人看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深层体验。李建春的艺术实践具有突出的特点:爱读书、善思考、细探究是他的一惯方法;写文章、作诗歌、搞研究是他的求艺功课。他不同于一般问津书法的人,将技法作为唯一的修炼课目,而是将艺术建立在文化、学问、科学、哲理之上,这是他对书法艺术的认知。他自觉地恪守着与古代血脉相承的实践方法和原则。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和隶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军事博物馆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张继评价说,读李建春的学术文章,对于爱好和热衷于书法篆刻的人士而言,其独特的视角和见解无疑是难得的精神大餐。他于繁忙的公务之余,通过长期不懈的学术研究才识得以拓展,对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有着深刻的体悟。这些积累,不仅成就了他的理论建树,对其书法篆刻创作也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书法的美是一种深层次的美。以篆书而言,它是从象形的图画发展而来,因而其造型虽然在纸上,而神情意趣却与自然环境之中的一切动态事物有着高度的契合。李建春喜爱古文字,尤对石鼓文、钟鼎文情有独钟,多年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遍访各地博物馆,同时关注古文字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一位优秀的书法家未必是优秀的篆刻家,但一位优秀的篆刻家一定是优秀的书法家。他在书法创作、学术研究之外还兼习篆刻,体现出多方面的艺术才华。李建春对于做人、作书、行文、治印都认认真真,相信必将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艺术成就。
  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书法》杂志主编、西泠印社理事朱培尔表示,李建春主攻篆籀,以古人的笔法、墨法、章法去展现今人的情怀和境界,既反映了对传统渊源的挖掘和痴迷,又表明对传统的敬畏之心和崇尚“韵高千古”的艺术追求。他对传统渊源深入挖掘的同时,并未放弃对现代艺术观念的吸取渗透。其创作观念随着传统根基的不断积累,能够汲古修绠、推陈出新,反映出对书法创作核心意义的深刻领悟。纵观他的大小篆,既高古典雅又蕴含着强烈的时代感,流露出探索、勤奋、严谨、朴实的艺术追求。李建春十分重视“字外功”的修养,始终将书法艺术与文化底蕴的交融作为创作的源泉,把书法创作与修身养性作为精神追求。众所周知,篆书难记、难写、难学。在中国书法史上,工书法者不计其数,擅篆书者却寥若晨星,李建春可谓知难而进。为了提高书法技艺,他除了虚心向当代名家学艺外,还苦啃书本,多方涉猎,借助《中国书法史鉴》《玉箸篆意》《说文解字》《细说汉字》《细说偏旁部首》等书籍,跨越千年与先人对话,深入了解中国书法史的发展脉络,探索古文字的奥秘,为开创自家面貌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文艺评论家马相武说,清末以降,凡书金文者,皆须先过《散氏盘》之雄关。李建春自然不能例外,然应考自如,完满交卷。此金文奇绝在于结体欹斜过甚,而又随势生形、妙趣横生,因此难以把持法度韵律。李建春临书却能保持字迹略扁圆,多横向,似乎稍稍微调了所谓右下倾斜的体势,略略拨正了所谓左高右低的字体结构。其章法布陈完满传承了朴茂空灵的原始气质,线条处理却又加强了既粗犷豪放又含蓄凝重的神韵。这些视觉调整之精细,显然为适应今人之观赏习惯或心理惯性。李建春将法度美与韵律美完美融为一体,在法度中尽显韵律,在韵律中包容法度。故而,这是一种在古代审美文化的批判继承中,适应当代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的转化方式,但它又带有对既定书体文化艺术法度的整饬限约。从艺术功力上说,需要作者兼擅篆隶,并在书写中相互通达、适度中和,才能达到纯朴遒劲的艺术境界。
  唯务折衷,素心诠释篆书哲学审美内涵
  书法是由“一画”而生发,故历代书论有“一画”之论述。李建春阅读了《周易》《易传》等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后,对太极原理有了深刻认知,对“一画”有了全新的理解。《易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是指宇宙最初浑然一体的元气。李建春将书法的“一画”比喻为太极,两仪升华为书法线条表现出来的动静、奇正、俯仰、开阖、实空、面线、文野、雅俗、雄媚、阴阳等对立统一的韵律之美,不仅拓宽了篆书的古典审美形态与空间,更使篆书创作蕴含更为丰富的哲学审美内涵。李建春特别强调:“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我始终遵循南朝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唯务折衷美学原则,即以自我客观、独立、公正的主体精神进行书法创作和学术研究。”
  记者采访李建春时,看到他的一幅书法作品上盖有一方“日临百字、日写千文、日读万言”的印章。问他何意?他解释说,这是他的学书箴言,提醒自己每天临帖百字,从五体碑帖中,体悟先贤用笔的技与道;日写千文,即记下当天思考的笔记;日读万言,即睡前读书,增长知识。
  李建春认为,书法创作应处理好五种关系。第一,技与道的关系。技是技法和技巧的积累,道是书法的原理和规律。晋代书法家卫铄在《笔阵图》中说:“斯造妙矣,书道人毕矣。”隋唐时期书法家虞世南在《笔髓论》中说:“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力求也。”故技乃方法,道乃审美、修养等字外之功也。技与道是渐进关系,所谓技近乎道。第二,雅与俗的关系。雅与俗决定书法作品的格调。在古代书论中,雅与俗也常常被论及,都是崇雅远俗。第三,美与丑的关系。书法的美是指点画、结体和章法布局的统一和谐。书法的丑则指点画、结体、章法的夸张和不协调。明清之际书法家傅山在《霜红龛书论》中说:“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很多书法所谓的丑实际上也是一种美,以北碑相对南帖论之为“丑”,此“丑”非美丑之丑,乃奇特之意。第四,神采与形质的关系。神采与形质是构成书法的两个关键要素。神采是指字的精神、气势、韵味等。形质是指字的形体,由点画的长短、粗细、高下、多寡等构成。南朝书法理论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北宋书法家蔡襄在《论书》中也说:“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拟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为耳。”第五,天赋与功夫的关系。天赋是指智商高低,即先天的天分。功夫是指技巧、功力,偏重于后天的努力。苏轼本是天才的书法家,但他也特别强调功夫的重要性。他在《论书》中说:“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只有既有天赋又肯下苦功夫的人才能取得成功。
  2013年1月25日,李建春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书写篆书长卷《中华航天赋》。该作品由书法大家沈鹏题名、中国辞赋家联合会副主席刘长焕作赋、李建春书写正文,章法庄重严整、疏密有致,线条圆润饱满、遒劲酣畅,尽显古雅恢弘、正大雍容气象。著名书法大家刘艺称赞道:“《中华航天赋》书法长卷以篆书与辞赋融合其情为时代挥毫,颂航天伟业,可谓盛世华章、书坛壮举。”这件宏幅巨制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展览馆永久收藏。
  李建春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诗词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上元雅集成员、北兰亭书友会会员,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书画院艺委会委员、北京市机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书画艺术院副院长、北京东方中国诗书画院副院长等职务。他的书法作品曾入选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全国首届手卷书法作品展等大展,荣获全国首届篆书作品展三等奖、全国税务系统建党90周年书法一等奖、全国“寅虎咏春”诗书画印四绝大赛金奖等大奖,被中国美术馆等文化艺术单位收藏,并出版《中国书法家年鉴·李建春》《北京书画艺术院精典精临·李建春卷》《李建春书法作品集》等专著。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12 版:收藏】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游艺书道 博雅宏通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