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企业的共同烦恼:缺乏高素质技工


  业内专家表示,思利及人公益基金会之所以把有限的公益资金用在职业教育上,正是因为敏感地捕捉到了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中所带来的人才升级需求。
  中国制造正迈出“由大变强”的第一步。近日,《中国制造2025》由国务院印发,其中提出,力争用10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的制造业迎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技术密集型企业遍地开花,结构性缺工矛盾已经呈现。工人在技能素质等方面,必须尽快适应转型升级的要求,这已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潮正在全国蔓延。在东莞,机器人奋战在生产线的情景随处可见。在东莞知名的陶瓷企业唯美陶瓷工厂区,机械手臂灵巧轻松地把一摞摞几十斤重的瓷砖打包装箱。在过去,这需要几名壮汉一起喊着号子,憋足力气来搬动,而现在,只需要懂管控机器的高级工人操控机械手臂即可实现。
  从去年开始,“机器换人”在东莞各大企业全面铺开,这得益于东莞市去年推出的“机器换人”行动计划(2014-2016年),从2014年起东莞市政府每年出资2亿元,连续3年共6亿元支持企业实施“机器换人”,最高补贴比例可达设备总额的15%。
  东莞向来是制造业重地,以制鞋业、服装、陶瓷、手机、平板电脑等产业扬名海外,在全球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但随着东莞制造向东莞创造的转型升级,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缺乏高素质技工和管护机器的人几乎是东莞所有企业掌门人共同的烦恼。
  事实上,东莞缺人并非是这一轮中国制造“由大变强”升级大潮的个案,全国各地的企业家都面临着缺乏高素质技工的共同烦恼。
  无限极负责人表示,思利及人公益基金项目正是看到了企业的这一痛点,根据社会急需岗位选择专业课程。自2013年以来,无限极通过思利及人公益基金会,已经累计投入超过800万元帮助众多学子接受职业教育。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8 版:10周年特刊】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企业的共同烦恼:缺乏高素质技工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