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新常态下的消费大潮将呼啸而至
(中国)消费经济学首届年会暨第十八次全国消费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专家观点摘录(上)
作者:刘铭
图片
图片
图片



  编者按 11月14日,(中国)消费经济学会首届年会暨第十八次全国消费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四川成都的西南财经大学召开。会议主题为“中国消费新常态:机遇·挑战·对策”。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南财经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34家学术单位的100多名专家学者,紧紧围绕消费新常态的内涵、消费新常态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献计献策。会议议题涉及绿色消费、服务消费、文化消费、老年人消费、城乡二元消费、消费经济学研究等众多领域,为我国扩大消费需求、促进居民消费、保障民生贡献出了新智慧、提供了新思路。现根据部分与会专家学者的研究论文、主旨演讲、研讨发言,摘录整理刊出。需要说明的是,限于时间和报道篇幅,对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不能做到全部、全面呈现,摘录集纳中难免会有偏差,敬请谅解。



图:研讨会现场。与会代表分组讨论。优秀成果颁奖。



■本报记者 刘铭 文/摄



经济新常态下的消费新常态



  全国政协常委、四川省政协副主席赵振铣:中国经济要实现基于内需开放的经济体系转型,必须强化消费驱动,关注多样化消费需求,推进消费扩大与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新产业、新业态加速发展,推动消费潜力释放。过去政府和理论界更多的关注点是供给,关注生产,长期下去必然会导致供给和消费的脱节,甚至导致经济运行不畅,被不合理的产品结构所拖累。所以,中国经济转型首先是适应消费的转型,需要对消费经济进行深入研究,为政府、企业提供一些理论、实务的支撑。

  湖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唐未兵:消费新常态是一个由经济新常态引出的话题。经济新常态主要有三方面特征:一是经济增长速度发生变化;二是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三是经济增长动力发生变化,由外生动力为主转变为内生动力为主,主要通过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经济新常态必然引起消费的新常态,而消费的新常态本身就是经济新常态的一个结果,同时它又内在于经济的新常态之中,成为经济新常态的重要的内在规定与表征之一。

  消费新常态至少呈现出3个重要的特征。一是消费理念出现变化。过去30年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有两个支撑因素,即人口和资源。新常态发展的现实,迫切要求通过绿色发展,培养绿色经济增长点。这要求我们转变消费理念,就是要树立绿色消费理念,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二是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将朝着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三是消费率的增长速度发生变化,将会由过去相对低速转变为中高速增长,消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在消费新常态下将进一步上升。

  适应消费新常态要从3个层面来把握,第一个层面,消费者要加快转变消费观念,树立绿色消费的新理念;第二个层面,企业要积极拓展新的消费业态;第三个层面,政府要加快制度环境创新的步伐,促进消费新常态下的消费健康发展。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管理学院教授、博导文启湘,西南培华学院文辉:经济新常态包含和要求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就是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创新驱动。消费既是有效配置社会资源的重要依托,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因而,消费要适应新常态、服务新常态、并引领新常态,促进和引导经济更加稳健、更有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为此,必须加快推进消费转型升级,实现消费创新发展,充分发挥消费驱动作用。推进消费转型升级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期的战略任务。我国消费领域正在呈现多元化、体验化、个性化、情感化、品牌化、休闲化、绿色化等七大趋势。谁掌握了消费的变化发展趋势,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西南财经大学原校长、教授王裕国:当前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期,也是经济发展转型期,同时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从消费经济角度看,是居民消费进入了扩量升质发展新时期。所谓扩量升质,是指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总量扩大、结构升级,质量优化、公平共享。居民消费扩量升质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导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

  湖南商学院教授柳思维:我们要认识经济新常态下的消费发展新趋势。第一个趋势,消费增长的速度放缓,进入消费力提升相对较快的新阶段,与GDP同步的消费增长速度已经放缓,消费需求增幅在稳步上升,但是消费额度在下降。第二,消费结构处在升级和优化阶段。第三,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由过去排浪式的购买,渐变为个性化和差异化的选择。第四,攀比式的公款消费,已经转化为严格限制的理性化的公款消费。第五,消费购买力的时空限制被打破,消费的国际化、全球化特征将更加明显。第六,消费由单一的实体购物转向了虚拟和实体购物并重的时代,而且虚拟购物比重在不断上升,虚拟购物爆发的非常规性、非常态性都是不可避免的。

  山东大学教授左锋:我们基于制度变迁与技术进步互动视角对消费新常态进行了研究,认为在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消费成为拉动内需主要动力,并呈现消费额增长率中高速增长、个性化多样化消费突出、消费模式线上线下结合、公共消费生态消费迅速涌现等特征。在消费新常态特征的背后,实际上存在着制度变迁和技术进步互动的逻辑。财税、产业政策、金融、民生等领域的制度变迁,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构成了消费新常态的内在支撑。助推消费新常态,需要依靠制度变迁与技术进步互动所产生的复合动力。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西南财经大学原校长、教授王裕国: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有17处论及“消费”这一范畴,有15处使用“生活”范畴。相互联系理解,这是党中央对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人民生活、消费理念、最终消费、居民消费、扩大消费,以及消费方式、消费结构、消费创新等系列范畴作出新的科学阐释。“十三五”规划建议特别明确指出“引导消费朝着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是指导我们探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消费发展问题的指导纲领。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应当全面把握“扩大消费”的实质;互联网+开辟了消费扩量升质发展新天地;把握消费质量提升的新视角;高度重视发展成果在消费领域的公平与共享;更加重视现代文明消费。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管理学院教授、博导文启湘,西南培华学院文辉:我们提出了推动消费转型升级的6个命题,一是密切关注和积极研究消费变化;二是着力提高与发展消费能力;三是扩大和加强文化消费;四是大力发展服务消费;五是加快零售业转型创新;六是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创新消费方式。消费的转型升级,首先要以消费力即消费能力持续发展与提高为基础和前提。消费力包含丰富的内容,不仅要有经济收入形成的支付能力即购买力,同时,要具备相关的商品知识——对商品的认识、观赏、鉴别的常识,而且要拥有商品及劳务使用、操作技能和享受能力,还要有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能力。因此,应该全面发展消费力。在我国,发展和提高消费力主要路径包括,大力提高人们经济收入水平;加快发展文化教育与科学技术,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广泛持久地开展消费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消费引导。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教授卢嘉瑞:中国和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了智能化的时代,智能产品已经广泛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智能化是消费的大趋势。第一,生产的智能化、流通的智能化、消费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第二,智能化的问题特别是标志性产品机器人,现在的生产规模在不断扩大。第三,智能化消费主体已经出现了,就是50岁以下的中青年家庭。这个层面的消费者,思想观念、消费行为都是相当现代化的,因此能助推智能化和智能产品的发展。智能化和智能化生产的发展,将会给居民的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和消费产品结构带来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湖南商学院教授柳思维: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必须培育质量消费、健康消费、安全消费、绿色消费四大新的消费热点。培育四大消费热点可以进一步扩大消费空间,释放消费需求的新潜力;可以适应新的信息革命、技术革命,继续更好地发挥技术对消费第一推动力的作用;可以全面提升消费质量;可以提升人的全面发展自觉性。

  河北经贸大学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田学斌、张春娇:

从现实看,我国居民消费在经济增长中尚未发挥主导作用。居民消费观念、收入分配不平衡和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是主要制约因素。要完成“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的要求,改善当前居民消费不足的现状,扩大居民消费需求,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主要是正确引导消费,逐步改善居民消费观念;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正确引导消费,逐步改善居民消费观念上,首先,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力度,改善商品的质量,加大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改善消费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消费者不敢消费的后顾之忧。其次,稳定物价,消除物价波动对消费者消费倾向的影响。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孔祥利、卓玛草:我们利用中国城乡居民1999—2012年30个省份数据,结合预防性储蓄和习惯形成理论,对中国城乡居民储蓄率超常持续增长和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展开研究,并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面临着未来收支更大的不确定性上,城乡居民都存在显著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但农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相对大于城镇居民;在消费行为上城乡居民都有一定的惯性,但农村居民的消费惯性更强,使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远低于城镇居民。因此,通过增加农民收入扭转城乡收入差距、建立全方位社会保障体系减少不确定性预期、倡导农村居民改变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是降低中国居民高储蓄率和缩小城乡消费差距的根本途径。



“互联网+”对消费影响大



  西南财经大学原校长、教授王裕国:“互联网+”开辟了消费扩量升质发展新天地。从消费经济学角度,我以为这种新经济形式至少表现出4个方面的功能,第一,巧妙运用价值规律,先进即时的商品与资金的交互网络,以及方便快捷的运输通道,电子商务成了扩大消费的急先锋。第二,开启了智能消费和普惠共享的经济新模式。第三,开启小康社会个性化消费新天地。第四,推进了各类消费的大发展。电子商务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必然是制造者与消费者的直接联系,即M2C,真正实现消费者说了算,想设计什么,生产部门就提供什么,借助于智能交互平台,一人一款、一人一变的精准配对的定制式或定单式生产将成为现实,消费者的个性、素质甚至梦想,都将在这种新型交易的享用过程中得到全面展现。这种全新的商业价值观和消费逻辑,必将进一步提升智能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同时,要密切关注网络交易、网络支付中存在的欺诈与风险,以完善法治、堵塞技术漏洞等手段,着力惩罚假冒伪劣商品和服务的侵蚀,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广东惠州学院经济管理系教授汤跃跃、张毓雄:合作式消费己经成为“互联网+”时代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从理论上讲,合作式消费是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平台,将自己的闲置资源,如房子、汽车、家电、家具甚至技能等,与其他有需求的消费者进行分享,并从中获取经济利润。其核心是实现服务方与消费方共赢。合作式消费实际上是一种共享经济模式,具有共享、开放、暂时和重复等特征。合作式消费是在“云大物移”技术、高密度的居住人口资源、服务方与消费方共赢等背景下产生的。同时,合作性消费的实现需要供需双方的沟通平台、信任、交易动机以及赢利模式等条件。合作式消费在美、德、新加坡等发达国家迅猛发展,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新常态下,创新管理模式、完善信任机制、大力宣传共享消费理念、将共享经济的理念融入城乡规划建设中等措施,是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的必然选择。在中国,由于受技术、政策、法律、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合作性消费发展相对缓慢。主要障碍有,制度和政策存在“盲区”;数字技术扩散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消费实现的支撑体系不健全;观念冲突。合作式消费在中国发展的路径选择包括,完善的信任机制;创新管理方式;政策积极;法律严格管制。

  湘潭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韩雷、张磊:我们基于2002—2013年中国省际动态数据,从消费、生产和分配3个角度考察了电商经济的相关效应,尝试从不同视角为研究电商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证据。研究结论与一般认识略有不同,通常,学者认为电商经济既是有效率的又是公平的,是新型的经济革命。我们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发现,电商经济并未脱离传统经济变迁的特征——充满效率但有失公平,甚至这种高效率性也可能随着发展的深入而产生垄断和禁锢。从消费视角看,电商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当地消费的大幅度提升,并有利于当地成为区域消费中心,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网络消费可以提供更加廉价的商品,另一方面也是电商经济打破市场的空间限制和产业限制的表现;从生产视角看,当前中国电商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市场进入门槛,增加区域市场内的企业数目,提升整个市场的效率,也可以提升微观企业主体的效益,并且这种效益带有正的外部性,有利于企业的集聚发展,但也不可忽视发展中可能带来的用户垄断和禁锢;从分配角度看,电商经济可以提升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但这种收入的提升并不平衡,也不能提升全体劳动者的市场参与度,以及城镇居民收入提升的幅度。



服务消费助推消费新常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杨圣明:按生活消费的对象不同,消费可以划分为实物消费与劳务消费两类。对劳务消费近年来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也有明显进展。关于服务消费定义,学界有不同的观点。著名消费经济学家尹世杰认为,服务(或劳务)是一个经济范畴,是通过人们的经济活动而生产的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劳务,系指服务行业提供的劳务,包括饮食、理发、照相、旅社、沐浴、洗染、园艺、旅游服务性手工业、修理业以及其它生活服务。如果从广义上说,通常还包括文化、教育、艺术、出版、卫生、保健、体育、商业、金融、情报、咨询、运输、邮电等部门提供的劳务。

  消费经济学家何小锋认为,劳务是服务部门的劳动者生产出来的、用来交换的一种特殊产品。服务部门包括教育、文化艺术、医疗卫生、体育、部分商业、旅游和个人服务(包括旅馆、浴室、照相、咨询、职业介绍、殡葬……)等。这里把劳务与服务分开,服务是以人为劳动对象的劳动活动,劳务是服务劳动所生产的用于交换的特殊产品。

  消费经济学家陆立军认为,劳务是指流动形态上的劳动,它除了包括何小锋指出的那些部门外,还包括交通运输、邮电、线性粹商业、物资供销和租赁业、金融、保险、信托业、园林、消防服务、新闻、出版、广告、社会薄记、住宅、市政公用事业等。

  消费经济学家智效和认为,服务有两个定义。服务的第一个定义,是从劳动的物质形式上讲的。服务的第二个定义是从劳动的社会形式上讲的。前一个定义把服务规定为以活劳动的形式提供的使用价值;后一个定义则称“服务是非生产劳动”。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管理学院教授、博导文启湘,西南培华学院文辉:消费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从商品实物消费转向服务或劳务消费。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对象重点,从实物形态的物质产品,逐步转向非实物形态的劳务或服务,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品质提升的客观必然。加快推进消费转型升级必须大力发展服务消费。为此,应积极抓好3个主要环节,首先,大力发展多种类型的生活服务业。就服务消费主体年龄段而言,今后特别要抓两头,一是大力发展婴幼年服务业。通过其对婴幼年人群提供精细、全面的服务,保障下一代的健康发育成长。二是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通过其对老年人提供温馨、周到、贴心的养老服务,保障老年人延年益寿和安享晚年。其次,加强各种新型消费服务设施建设。其中,特别是要加强商业、文化、教育、体育、旅游消费服务设施的建设,并促进它们融合发展。要支持文化产业园区、艺术街区、国际品牌街、酒吧街、名特餐饮及小吃街等的建设与发展。第三,培训服务业从业人员。 (下转3版)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要闻·专题】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新常态下的消费大潮将呼啸而至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