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跟着小孟师傅去巡山
作者:武晓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1:◆西峰绝顶风光奇绝。
图2:▲小孟师傅已经巡山5年了。
图3:▲有N个世界第一之称的华山索道。
图4:▲小孟师傅在朋友圈吐槽新水壶摔坏了。
  壁立千仞的华山,北瞰黄河,南依秦岭,自古至今,无数游客以登顶而自豪。而10年来,渭南移动华阴分公司网络维护班的8位勇士一直攀行巡梭于华山的悬崖深沟,为保障华山旅游景区的通信畅通不舍昼夜——
■本报记者 武晓莉 文/摄
  当车子在瓮峪转过几个之字形的弯之后,座位上的东西乒乒乓乓掉了一地,人也不由得东倒西歪、头晕眼花,我再也没有余暇看山上挂满火晶柿子的树了。才到山脚,华山已经给了我一个下马威。
  说起来,“不到长城非好汉”实在只是一句名言。比起天险华山,爬个长城只能算闲庭信步而已。
  作为一个陕西人,离开家乡已经几十年了,上次爬华山的记忆也已经很模糊了。因此,此次跟随“一路向西”4G陕西队回到家乡,真是十分开心。对再次有机会征服天险,也是跃跃欲试。不过,我此次的身份不是一般的游客,而是跟着被中宣部授予“中国好人”称号的中国移动渭南公司华阴维护班8勇士之一、年轻的孟凡欣师傅去巡山。
  在西峰索道站买票时,仰头观瞧,半天云里的山脊上,影影绰绰耸立着几个基站。环顾四周,游客们都在拍照、发朋友圈。
  “那里就有我们的基站,我们最先建的,友商的也有,不过他们就不用那么费劲选址了。”小孟师傅说,“我们班组主要负责山上18个移动基站的日常维护和应急通信、抢险救灾等,要在山里跑来跑去,我们就开玩笑说这是‘大王叫我来巡山’。”
  坐上缆车,我就算正式开始跟着小孟师傅去巡山了。
  华山的缆车有N多“第一”的称号,比如它并不是像其他缆车那样直接上到山顶,而是忽上忽下波浪形前进。轿厢外是刀劈斧砍般的绝壁,山风吹来轿厢乱晃。抬头望,花岗岩的石壁如利剑直刺蓝天;往下瞧,刚才的基站已经变成几个黑点儿。群山浩浩荡荡铺展开去,天际的渭河、黄河曲曲弯弯。“看,又有一个基站。”小孟师傅指着外面。
  “山里雷电比较厉害。”小孟师傅说,“华山的雷是从下往上打的。”华山景区的基站建设难度之大可想而知,除了景区选址需要隐蔽和满足最少基站最大覆盖外,防雷击是很大的一个工程。因此这里的基站比一般基站造价高出很多,光一个地网就需要20多万元。
  “你往下看,觉得他们修索道很费劲吧?我们修基站也一样。”小孟师傅指着山谷里已经废弃的小路说,“材料都是肩挑背扛弄上去的。”
  从索道站到西峰主峰,我走得气喘吁吁,歇了好几次。“巡山还得背工具呢!”小孟师傅笑。西峰一直是华山风光宣传片的主角,山脊险峻,视野无敌。爬到这里的人莫不大呼小叫,不停地拿手机拍照上传,可我估计几乎没有人会想到,在这绝顶之上,4G信号并不是理所当然就有的。而正是这些带着安全帽的小伙子们,保证着大伙儿把登顶的欢乐和美景分享到四面八方,当然也保证危急情况时的通信畅通。
  劈山救母石附近,两个游客紧紧抓着山崖上的铁链子小心翼翼往下挪。小孟师傅指着一棵树说:“看,那儿有一个基站。”那是伫立在悬崖边上的一棵景观型基站,伪装成了树的样子。
  华山的通信杆路大多数穿越深山老林,浅浅埋藏的光缆经常会被山鼠、啄木鸟啃咬,维护难度大。10年来,小孟师傅和他的同事们共上山维护维修基站300多次,排除故障近200个,发电3000多小时,铺设光缆45公里,旺季应急通信将近30次,全班累计行走山路15000公里。
  从西峰去北峰索道的路多半是下山,因为前一阵子下了雪,不少台阶结了冰,小孟师傅一会儿走前一会儿走后地照顾着我。石头的台阶又窄又硬,山里又冷,没走多久,我的膝盖就开始疼得钻心——我这只是空手走,相对于一次完整的巡山只是短短的一段,而且还不是最险的地方。
  当时北峰索道开通后,不仅突然游客骤增,而且这一段还是信号盲区。2000年8月底,渭南移动计划在北峰索道下新建通信基站,并要求在国庆节旅游 旺季前开通。也就是说,华阴维护班要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建成从华山玉泉院基站到华山索道基站的10公里光缆。基站建设用的沙子、钢筋、水泥等十几吨重的材料,都是从山外运到索道停车场,然后每人背着上500米台阶,再穿过一条小河,送到施工工地的。
  过了金锁关,不觉暮色四合。小孟师傅说:“要快点走,北峰索道7点就关了,赶不上的话就得在山上过夜了。”“那你们巡山没有赶不上的时候吗?”我问。他说,有一次差点儿赶不上,他们俩飞跑着下山,游客走2小时的路,他们半小时就跑下去了。望着一边是直立峭壁一边是无底深渊的窄窄
  的石板路,
  看着皑皑白
  雪和亮晶晶
  的冰,我真是
  为他们倒吸了
  一口凉气。
  夕阳下的北
  峰,像极了一条金色
  的龙,映着雪壁在群山
  间腾飞。我被这美景迷住了,忍不住停下来拍照。我问小孟师傅:“你干嘛不带个相机?一定会出很多好作品,这么多美景,而且还会有别人遇不到的景象。”他说:“要背的是工具和水。”
  的确,山高路险,维护工作煞是艰难。不仅要背工具,山上基站发电,还要把油料背上山,山上经常大面积停电或碰到某个站发电机故障,他们就得在西峰发电1个小时,再把发电机抬到南峰发电……
  华山维护任务重,还表现在这里是全国唯一一个全年无休、24小时售票的旅游景点。“华山每年3月还有一个朝山的法会,当地和邻省的人会来很多,游客爆满,这时候我们还需要开应急通信车过来。”小孟师傅说。
  这还不包括气象灾害时的应急通信保障。华山景区气候多变,自然灾害频繁。2010年,华山持续大雨,黄甫峪发生大滑坡,华阴维护班的汉子们在黄埔峪汹涌的洪水中搭上铝合金梯子,顺着梯子爬过河,再爬上1、2号基站,调试光纤,在抢险前开通了基站。
  当时瓮峪9公里光缆也被冲毁,华阴及华县金堆21个基站中断,4万多人无法通信。由于道路全毁车辆无法通行,华阴维护班兵分两路,一路带着光缆和抢修工具,从村民上山的既窄又险的小路上山。另一路到达瓮峪后发现,道路全毁,电杆全部冲倒或冲走,光缆全部被冲断,光缆断点很多。他们就临时把光缆嫁接在河边,一边放缆一边接续,在齐腰深的河水里一步一滑地立撑杆、放钢线。为了防止被洪水冲走,就在腰上系一根绳子,把自己拴在河边的大树上。饿了吃点方便面,困了在泥田边打个盹,工作服一遍遍被汗水和雨水浸透,又一遍遍地被身体暖干,最后都结起了盐花。就这样连续30个小时奋战,让中继段全部恢复畅通。
  “请问从这里能去东峰吗?”一群学生模样的人,叽叽喳喳地走过,问。“能,从这里上去……”小孟师傅指着苍龙岭细细解说。我笑:“他们可真问对人了。”这是他来来回回走了5年的路,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苍龙岭、智取华山路……华山的沟沟壑壑,都留下了华阴维护班的脚印。
  “你摔过跤吗?”我问。小孟师傅说:“没有没有。”话音未落,我们一前一后摔了个四脚朝天,他新买的水壶扔出老远。要不是一把拉住铁链子,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腿越来越痛,踉踉跄跄终于下到了北峰索道。此次巡山一共经过了6个基站,而我只是看了一眼,就已经筋疲力尽了。
  下山了,天渐渐黑下来。抬头看,蜿蜒的小路上灯光闪闪,像一条细细的小河从高高的山上流下。索道下,还有隐约的人声。尽管是雪后的夜晚,依然有游客夜登华山。而他们很安心地知道,手机是随时在线的。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5 版:网络·通信】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跟着小孟师傅去巡山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