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如何摆脱被质疑的尴尬,是智能安全产品企业需要面对的头等大事。一方面,智能安全产品能否让消费者相信其通话产生的辐射符合国家标准,能够不对青少年儿童的健康造成危害;另一方面,厂商能否确保使用者位置等个人隐私信息不被泄露;最重要的是,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各类信息,能否得到二次加密等信息安全保护。
解决辐射达标与个人隐私信息保护
调查发现,目前市场在售的智能安全电子产品越来越倾向具备移动通讯功能,有的可实现单向监听,有的可实现双向通话。不过,这一功能一直备受质疑。网络上一直有智能手表是手机辐射的1000倍的传言,虽然也有声音证实其并不可信。
但是,单纯从技术层面来看,具备移动通话功能的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等电子产品,当使用通话功能时,与普通移动电话无异,会发射无线电波。这些无线电波可被距离最近的基站接收,基站接收到移动电话传来的无线电波,就会将其传输到交换台,交换台根据当前呼叫的类型将呼叫转接到另一个基站或固定电话线网络,从而实现通话。在此过程中,无线电波或多或少地被人体吸收,从而改变人体组织,有可能对人体的健康带来影响,这些电波就被称为辐射。
目前,手机辐射对人体健康到底有什么损害,全球科技界对此尚无定论,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在内的所有跟踪研究手机辐射问题的机构,也还都没有证据能够证明手机和移动基站会对健康造成威胁。但是,家长们仍然心存疑虑。
“没有第三方权威机构的检测,单纯看厂家自己提供的检测数值,多少还是让人不放心啊,毕竟是孩子,真要是有那么大的辐射,那不是自己坑自己家孩子了嘛,所以,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少用。”对于能通话的智能手表,北京市丰台区消费者杜女士的态度比较理智,“也就是带孩子外出游玩的时候用一用,避免走失,其他时间,一般都不让孩子戴。”
另外,许多有过实际使用经验的消费者,对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的后台数据安全并不放心,因为这些数据都集中放在厂商的服务器上,万一厂商的工作人员中有人用此信息进行不法行为,反而会增加儿童的安全风险。
据信息安全业内人士介绍,儿童智能安全手表的漏洞非常明显。攻击者可利用漏洞查询智能手表连接的服务器,查看客户信息,并根据相应ID直接查看孩子的地理位置、实时监控孩子的地理坐标、日常活动轨迹及环境录音等隐私内容。“虽然一般成年人都把儿童当作自己的私产,也很少认为位置信息等属于儿童的个人隐私,而且,一般都认为儿童安全问题比隐私更急切,但是这些信息一旦被滥用,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对于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等厂商企业服务器收集和保存消费者个人隐私信息的安全问题,北京东元律师事务所主任李律师认为应该引起重视。
目前,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等权威检测机构,已经开始对智能手表等智能安全产品的辐射指标等进行强有力的第三方检测。相信这种权威性的独立检测将逐渐消除消费者的疑虑。
做好自身安全防护更重要
在刚刚落幕的黑帽大会和世界黑客大会上,各路黑客大显身手,以往只能在谍战片和科幻片中看到的镜头频频在大家眼前上演。在黑客们眼里,攻击智能手表、智能手环之类的智能设备没有任何挑战性,包括汽车在内的各种智能设备都被曝出安全漏洞,黑客利用安全漏洞可以控制智能手机、汽车、交通红绿灯,甚至搭载有智能狙击镜的高级狙击步枪,让人惊叹不已。
其实,对于如今蓬勃发展的智能硬件来说,黑客大会上的案例其实只是冰山一角,更多关于智能设备安全性的议题正在越来越多的专业与非专业场合被提起。在大小厂商积极研发智能设备的同时,背后存在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万物互联时代智能硬件的大规模应用必然会导致问题丛生,并反过来制约智能硬件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得不到足够重视,“安全”或反而会成为强调安全功能的智能硬件的阿喀琉斯之踵。
小米智能摄像机就曾被曝光存在漏洞问题,攻击者可以在没有用户名、口令等认证方式的条件下,远程控制小米摄像机,让用户家中的隐私一览无余。“真的有点发慌,我给孩子用的也是小米智能手表,一旦被攻击,那后果就太吓人了。”北京市海淀区消费者张先生看到这个新闻以后,心情一直比较不爽,“还提供安全保护呢,自己都不安全,这也太雷人了。”
安全公司赛门铁克最近表示,勒索软件能够轻松地从手机跨越至可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表等。勒索软件目前已经成为当今最主要的恶意软件类型之一,通过锁定用户设备或对文件进行加密,对用户进行勒索。为了检验勒索软件在Android移动设备之间的传播,赛门铁克进行了一项测试,研究人员以Moto360智能手表为测试样本,当将其与Android手机进行配对后,并在手机上安装内置勒索软件的.apk文件时,智能手表一样会受到勒索软件的感染。当该恶意软件运行后,会导致智能手表无法使用。勒索可穿戴设备现象甚至还产生了一个新的词语:ransomwear(可穿戴设备勒索软件)。
目前,国内大多数智能设备厂商都没有专门的安全响应机制,漏洞响应速度慢。另外,在国家质量安全检测方面,对智能硬件这种新生事物在检测标准上还存在着不少空白。
对于这样的空白,专注利用北斗系统进行安全定位服务的重庆某技术公司总经理刘先生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目前强调智能安全功能的智能手表、手环等产品,还停留在“功能为王”的认识层面,对于产品本身的信息安全重视不够,从而留下大量的后门漏洞,这是非常危险的。“一定要采用二次加密技术,对这些智能设备产生的信息进行二次加密,避免被不良人员利用,造成新的安全隐患。”刘先生说。
据刘先生等业内人士介绍,国家对于智能硬件设备的安全早已开始重视,并已经联合安全厂商进行相关标准的制定,虽然暂时还未出台,但很有可能已经进入尾声,一旦出台,对于行业安全水准的提升将帮助很大。因此,有理由相信,随着密码加密技术在智能安全产品上的应用,尤其是对其使用过程中产生信息的二次加密,消费者的顾虑将一一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