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敏
健康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对健康的投入全球呈增长之势。专家预计,到2020年全球健康产业总产值将达到13.393万亿美元,以人均计算,届时每个地球人用于健康的平均支出约为1800美元。
目前,我国每年的健康支出是3000多亿美元。把健康这个大产业做大做强,无论是婴幼食品、保健食品,还是药品和医疗器械,其发展都要适应百姓的需要,充分满足大众的消费愿望。
然而现有的供需状况不容乐观。以婴幼儿食品为例,奶粉海淘、代购热潮经年不退。再看药品行业,从日本的小林退热贴、人字牌和双喜牌救心丸到德国的百灵油,如今许多“简便廉”优点突出的国外家庭常备的“小药”和进口我国优质中药材制成的 “汉方制剂”,堂而皇之登上了国人海外购物扫货大清单,有些还被奉为“神药”。
医械领域则更让人忧心。如今医院大型医疗设备和耗材,几乎清一色都是进口品牌,九成以上高端设备长期为国外所垄断,全国数以万计的大型医疗机构非进口医疗器械不购置。行业流传的所谓的“GPS畅销”,指的就是GE通用电气、Philips飞利浦、Siemens西门子等三大国外器械大佬,与此形成鲜明对照令人汗颜的是,我国大大小小医疗器械企业多达到近1.5万家,但缺乏在全球叫得响的品牌。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从产品质量、技术研发、诚信理念到人才和产业配套、知识产权、专利保护等,和先进国家相比,我们客观存在着多方面的逊色和不足。
长期以来,“小、散、乱、弱”是我国食品和医药行业共有的特征,我们呼吁食药领域加强有效供给,是希望相关产品实现技术本土化、知识产权自主化、产品品牌的民族化。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较大,前不久国务院出台 《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笔者注意到,国家要求在食品药品、儿童用品领域全面改善和优化消费环境,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同时明确消费升级的“六大重点领域”,其中就包括信息消费、绿色消费和适应居民更高质量需求的品质消费,以及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力资本积累相关的健康、养老消费,可以说,这些领域都和食药行业密切相关。
以食药行业为代表的生命科学,其消费升级和供给增加,不仅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发展空间,势必形成新的消费动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还直接关系到增加国民幸福指数,有利于缓解长期以来存在的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后进,让中国食品和医药变成国人引以为荣的产业,每一个消费者都在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