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吾
历史上的濮阳曾经是个明星城市,不仅贵为颛顼帝都,还是汉字发源地,一言九鼎之九鼎,据考也源于此,更是中华民族龙文化圣地,夏文化中心地带。中华文明中不少创造性工作,在这里完成。但历史迁流,让这里变得多少有些沉寂。
而今引得瞩目,在于其最近实施的楼市消解发展政策与成效。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1-10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1.78亿平方米,同比下降33.8%;土地成交价款5794亿元,下降25.2%。中国社科院《中国住房报告(2015—2016)》显示,今年1-11月住房投资增速跌至0.7%,“投资增速呈俯冲式下降,对经济增长直接贡献几乎为零”。
直接贡献小是一方面,库存压力大是更突出问题。与之同时,进城务工多年,却依然不能在城市拥有尺椽片瓦,更是广大农民工的心头痛点。多年辛苦,儿女都已进城读书,一家却还得蜗居临租房内。眼看城市高楼大厦迭起,心里也不敢动买房的念头,没资格,也买不起,只能是一种默默期待。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要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其中,突出强调要化解房地产库存,提出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
濮阳让这一期待与需求渐成现实,并成为可供借鉴的成功案例。
从数据看,濮阳目前人口将近400万人,城区人口不足80万人,但其户籍城镇化率尚不足四分之一,远低于全国水平。可是,濮阳农村地区20岁到60岁之间的人员,大约有90%都在农闲时到城市工作和生活。一头低一头高的现状,迫切需要一种调节机制,塑造新的平衡。
对此,濮阳的办法,是政策与市场手段双结合。有放松管制的,有给予权利的,还有通过市场价格调节的,种种手段,组合使用,让农民有了在城市里买房的可能,拥有了城里人的住宅。有数据显示,在濮阳市2015年的房产销售中,农民消费者占到购房者人数的将近一半。
这里边当然有可以总结的规律,比如梯级建设的思路和方法:实现基本的拥有——现有水平的改善——居住条件的跃升。
这样的思路,最关键的一点在于,解决了起点的需求问题,说白了,也就是让农民工能买得上房了。至于城里原住民,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改善与升级。而在改善与升级过程中,住房与住房形成的梯级差异,也给满足不同消费能力人群留下了可选择的空间。(参见本版 《探访濮阳“新市民”房改》)
应该说,濮阳的经验甚至可以用成功来形容。但是,在这样一个值得称道的组合系列动作之后,还需把眼光再放长远些,让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与进城的农民工之间,形成一个运行更加良好的系统。
毋庸置疑,就算农民工进城买了房,比较而言,这一人群仍然是城市人群的底层,无论收入还是消费意愿消费能力。对于他们来说,城市生活仍有诸多困局待解。所以,仅仅在住房的拥有与改善上实现了突破,还只是一个单线条、最多也就是单一象限的改变,如何让相关政策与规则,成为系统化工程,还需进一步思考。
具体说,如何让农民工尽快与城市劳动者一样,拥有必要的劳动保障与社会保障,是下一步该思考的问题。如果不能趋同,向前发展没有保障的话,即便现在农民工进城买了房,洗脚上了楼,将来仍会引发新的矛盾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