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新能源车企“埋伏”财补需从哪儿“突围”?
作者:童克震


    ■童克震
  高额补贴将中国迅速推上世界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宝座,但也诱发诸多不规范的现象:企业采取空手套白狼的方式骗补,部分质量和技术不达标的产品流入市场,劣币驱逐良币。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认为,“补贴过高是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质量和效益不高的第一个原因。”随着政策红利的逐步推出,新能源汽车销量会不会出现断崖式下跌,整个产业路在何方,还有待观察。(1月25日《第一财经日报》)
  我国石油需求一半依靠进口,国家战略和发展都受制于国外石油,加之汽车尾气成为“雾霾连城”公害,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能源汽车成为我国当前紧迫任务。然而,多年来,我国财补新能源汽车“蒸蒸日上”,新能源汽车开发、普及却似老牛慢车,完成目标远远达不到预期,有的新能源车企对财补玩“空手套白狼”等;这让国家很失望,普及很无奈。随着我国政策红利逐步加大,新能源车企会不会在技术开发、降低成本、让利民生上继续玩忽悠,财补新能源汽车会不会“好心不得好报”,会不会出现断崖式下跌,都成为公众的“心结”。
  说实话,公众需要价廉物美的新能源汽车“日行千里”,国家需要新能源汽车化解能源危机和雾霾包围,财补需要新能源车企开发出技术含量高、生产成本低、价格接轨民众购买力;三大需求都是国计民生的“刚需”。眼下,新能源车企几乎都把财补当成不劳而获的“奶瓶”,不管技术、成本高不高,反正财补套高就成。这就完全辜负了国家重托,违背了财补初衷,也浪费国家的钱财,如此故步自封当然没有市场竞争力,新能源汽车遍地跑何时能实现呢?
  造成这一“痼疾”有四大原因:一是国家只在财补新能源汽车上下功夫,却没在监管和激励调节机制上下功夫,给了新能源车企套取财补的机会和胆量;二是套取车补无责,多年来,新能源车企套取财补手法万千,有几个新能源车企被“捉现形”,被惩罚得“残花飘零”,还不是“无责依旧在,几度套财红”?三是有关部门监管倒塌,新能源车生产当然“低级趣味”;四是新能源车企在法律法规外 “放羊”,这本身就是对其的“娇宠”和“溺爱”,俗话说,娇宠会让孩子撒野,溺爱会把孩子惯坏,新能源车企玩 “空手套白狼”,不能都怪车企“无赖”,法规、监管、问责的缺位,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新能源车企“埋伏”财补需要“四面突围”:一是组建国家新能源汽车开发团队,实施新能源汽车国家发展战略,集中财力研发高新技术新能源汽车;二是专门立法管理新能源汽车开发团队,以制度规范定任务、定责任、定落实、定监管;三是成立专门监管部门,制定监管不作为问责明白账;四是采取政府定价、购买财补、政策扶持的新机制促销。
  有了这“四面突围”,新能源车企就彻底失去了“空手套白狼”的机会,“财补套”也就彻底“解套”,物美价廉的新能源汽车才能普及最大化。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汽车·趋势】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新能源车企“埋伏”财补需从哪儿“突围”?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