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门头沟地区调查发现,虽然互联网给农民、尤其是创业有成的一些农民提供了新的机会,但于他们而言,对互联网的理解能力、认识水平与实践操作,还存在一定不足,总体水平有待提高——
图1:门头沟区龙泉务村“三八”蔬菜大棚育苗现场。
图2:陈燕的阿芳嫂牌黄芩茶。
图3:邓金臣引进的水果苤蓝。
图4:冬天的观光采摘园甚是萧条。
图5:冬闲时老金能卖出些酱菜。
■本报记者 施乾元/文 郝军/摄
打开大众点评,输入“门头沟葡萄采摘”,跳转页面上显示的第一家商户,就是“金色秋天葡萄采摘园”。点开来看,好评不少,夸葡萄甜,夸老板和善,夸环境干净。来玩过的,说不枉此行;去得晚的,誓言明年一定会早到。当然不是全都说好,“有一位女士走的时候就说要给我们差评,嫌葡萄都是摘剩下的。嘿嘿。”想起这件事儿,老金还是有点不知该怎么解释的样子,嘿一声,搓搓手。
老金名叫金书成。今年50岁出头,当年下岗却不愿吃低保,说那样让人看不起。因此,13年前,他承包了这26亩山地。不过做来做去,始终就是勉强维持。前两年,还是儿子鼓动他注册了大众点评,让他有了一种全新的体验。不过,虽是这样,互联网对他而言,还是不甚了了。就现在看,想通过互联网让采摘园有更大发展,还有点难。
特色观光的生机与局限
从109国道上来,行车路上不堵的话,25分钟左右车程,右转路边,就是金色秋天,老金的葡萄园。
虽然大众点评上的帖子满目都是绿油油的葡萄架,但那是夏天的事儿。现在,正是寒冬腊月,西北风已经把大门门楣上的横幅给撕扯得有些破旧。园子里边,没了叶子的树木,也略显萧条。只有几只护院的狗,见有车来,激动地前后奔跑。看得出,天暖的时候,这些狗看生面孔也看得多了,因此见到有客人到来,不狂躁也不慌张,只是汪汪吼几句,喊主人出来。
这里原本是村里办的葡萄养殖园,但当年经营不好,由此再往上一块山坡地上的葡萄地早荒了。老金承包这一块,已经经他做了不小的改造。换了葡萄品种,种了香椿树,挖了小水渠,观光葡萄架于小树林之间的过道上,还摆了一溜儿二十来张烧烤的桌子。“老板人实在,收费也合理,一张烧烤桌子收50元,不算贵。”“孩子可以在水渠里玩耍,还能采摘。”“买他的菜,他也不太讲价,各种蔬菜一个价,都是三块,省心了。”网上,来过葡萄园的消费者这样评价。
但这样的红火只在天暖的时候才会出现。在大众点评上发现了这家葡萄园的消费者,应声而来,让老金当时很兴奋,也手忙脚乱,把妻子的姐姐们全都请来帮忙,才能应付。要是人再多,老金就有点扛不住了。雇人也雇不起,“早年一个人工20几块,现在120几块也没人干。”老金无奈中感慨。
雇人雇不起,想发展就难,但也还得往前努力。老金带着《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转了转他的园子,说,想再挖个大的水池子,“孩子们喜欢,夏天到我这儿来玩儿,他们在这儿嬉水,大人们有个树荫凉儿能吃喝,一家子高高兴兴,多好。”寒风里,老金憧憬着。
但这都靠老金自力更生,靠他自己的两只手。为了干活儿方便,老金买了个小铲车,给地里培土,施肥。如果靠人工一铲一铲地干,太慢,人工也贵。有了铲车,效率大大提升了。为这,老金自学成了个铲车手。
清水养殖的希望与烦恼
百花山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境内。十几年前,从嫩江到北京门头沟城区开饭馆的王国庆,辗转来到这里,开设了北京百安园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木耳,养野猪,搞旅游接待。现在有了几十人的住宿接待能力,“今年我还想把其中十几间房子的水平提高一下子,把档次提高,就更能留住人了。”王国庆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介绍。
有着典型东北人面孔的王国庆,乍一碰面,显得有些不爱言语,接触时间长了,话匣子一打开,又如流水,很是健谈。在他看来,清水地处偏远,虽然有百花山作依托,但无论如何,没特点不成。只有自己有了特色,才能更好地吸引客流,并最终推动整体水平提高。
门头沟区农委经济发展科科长李保牙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过去门头沟主要经济来源是挖矿。但是,为了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内生态涵养要求相适应,门头沟区逐步关闭了所有的煤矿和非煤矿山,并通过市、区两级大力投入,培育了绿色种植和绿色养殖等替代产业。现在看,门头沟区已形成了以大樱桃、京白梨、玫瑰花、苹果、纸皮核桃、盖柿等为主要产业的“一区六带”农业产业化格局,肉鸡养殖业在2006年已达到600万只的存栏规模。
种植业也带火了以采摘为主要内容的观光农业。李保牙介绍,从2007年开始,门头沟提出了沿着108、109国道建设观光休闲农业走廊的想法,并逐渐建成了以葡萄、樱桃、京白梨等果品的观光采摘项目。老金的葡萄采摘园,正好就在这个走廊上。但说来,老金的烦恼就在于前述的规模问题。
伏怀东现在考虑的是如何能有自己的品牌产品。顺应区里的养殖业要求,他开办的北京张家庄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是北京一家品牌肉鸡的专业饲养场,批存栏数能达到30万只。但是这样的养殖,受限于品牌雇主,“人家的鸡雏,人家的饲料与工艺,你只是代养殖,难有大作为。”伏怀东是个爱琢磨的人,跟《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聊,说来说去都是谈品牌。
本乡本土的陈燕则提早尝到了品牌的甜头。作为北京清水腾达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的社长,陈燕自己的生意是特色茶叶开发。早年,门头沟地区有用黄芩泡水喝的习惯,而到了陈燕这里,从产品的性状与功能上,都给黄芩带来了质的变化。而她的品牌“阿芳嫂”,也成了这里商品的一个代表性标志。
互联网+农业的现状与未来
冬闲时万物寂寥,老金这里门可罗雀。
偶尔也有人来,知道老金这里卖酱菜,买上些带回去。但这对老金的生意没啥帮助。让老金发愁的,就是秋风一起,他的生意就得停下,直到来年春暖花开,才能恢复。问他为啥不在他的二十几亩地上盖个大棚,老金想了想,摇摇头,“一个棚几十万元,弄不起。”老金嘟囔。
龙泉务村的邓金臣是个能人,早年间曾经到日本学习过两年的奶牛养殖,一度跑到张家口外干起了养殖基地,一年收入可观。但是,当2010年门头沟区彻底关闭煤矿和非煤矿山以后,龙泉务人们的生计受到了不小影响。“所以领导找我谈话,说你是共产党员,你得回来带着大家一起致富。”老邓笑笑,手习惯性地捂了一下嘴,甚是文雅的样子。手上,食指中指被烟熏得焦黄。“那我就得回来,管起了这个蔬菜大棚。”老邓说。
作为村里的产业,邓金臣如今管理的这个蔬菜基地,叫做“‘三八’特菜基地”,是以一位农民出身蔬菜专家的名义命名的。“如今这位老专家已经退休,又被我们返聘回来了。她每天都要给蔬菜的生长情况做笔记,因此,我们这里的蔬菜养殖很科学。虽然出于环保原因,不能使用煤烧暖气,但即便在前些天超低温的情况下,我们的菜也没受太大影响。”站在绿油油的油菜和蒿子杆菜地中间沟垄上,邓金臣脸上有些得意的意思,而眼神很稳。
李保牙介绍,从保护生态和环境角度出发,门头沟区限制养殖业发展,禁止大型食草动物散养,进一步拓展农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鼓励和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和旅游文化休闲产业。
所以,对于邓金臣这样的养殖能手来说,在家乡确实没了用武之地。但是,见过世面的邓金臣在领导找到他让他回家乡管理蔬菜基地的时候,他也没犹豫,甚至推举他为村支部书记,他也没推辞。如今拿着不多的工资,老邓却很认真。“他挺抠儿的,连他儿子都甭想从他的大棚这儿占到便宜,对村里人倒是不错。”李保牙介绍。
或许正因老邓的严格,这里的蔬菜还是得到了外部的诸多认可。“年节时刻,一箱子菜,十几斤,能标到180块钱。”老邓介绍。
但终究是土地资源稀少,涵养生态的要求也不能过度开发。所以不管是有没有蔬菜大棚,不管是不是养殖观光基地,也不管是有没有自己的品牌,对于这里的人们来说,想真正扩大发展,还必须得摆脱土地资源甚至季节的限制。
互联网当然提供了一定的生机。但对这里的人而言,一时还产生不了那么重要的作用。或者产量有限,或者不愁销路,所以现在看,还没有给包括王国庆、伏怀东以及老邓和陈燕这样的大户带来更多压力,去利用网络更好地推销自己。
而更多的人,或许与老金差不多,虽然已经触“网”,但对互联网的理解能力、认识水平与实践操作,还存在一定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