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往期报纸 - 帮助    
  文章搜索:
开创当代碑拓书法崭新风貌
——记实力派书法家岳广军
作者:孙燕明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一:岳广军近影。
图二:小楷斗方 曾巩《墨池记》。
图三:榜书中堂 寿。
图四:小楷斗方 《心经》。
图五:小楷扇面 洪炎《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

图六:行书横幅 《千字文》节录。
图七:楷书四条屏 朱伯庐《治家格言》。

图八:行书条幅 王维《鹿柴》。

■本报记者 孙燕明
  新年伊始,在广东省国际华人书法研究会、广东华人书法院联合主办的全国首届“岭南白沙奖”书法篆刻大赛中,共收到4300件参赛作品,最终评选出10件获奖作品,岳广军创作的楷书册页《赤壁赋》位列获奖作品第八名。岳广军擅长小楷、榜书、篆刻及现代刻字,尤精小楷,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新乡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新乡市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原阳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曾多次荣获全国各类书法展大奖,开创了当代碑拓书法的崭新风貌,堪称中青年实力派书法家的代表人物。
  受伯父影响自幼喜爱书法艺术
  1968年2月,岳广军出生于河南省原阳县的一个农村家庭,父亲在县城当工人,母亲在家务农。他伯父毛笔字写得非常好,每年春节都要给街坊四邻写春联。受伯父的影响,岳广军自幼耳濡目染,逐渐喜欢上写毛笔字,上小学五年级时已能为左邻右舍写春联,每每听到乡亲们的夸奖,心里就美滋滋的,感到非常自豪。
  上初中时,书法老师王耀祖对岳广军走上书法艺术之路产生了很大影响。王老师经常手把手给他作示范,并赠送给他平生第一本字帖,即颜真卿的楷书代表作《多宝塔碑》。为了激励岳广军刻苦学习书法,王老师还为他书写了一幅颜真卿的《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在王老师的鼓励和指教下,岳广军熟练掌握了书法的基本技法,并树立了学好书法的坚定信念。那时,他写的一幅隶书被原阳县文化馆选中,在文化馆长期展览。上高中时,岳广军又有幸得到范钦生老师的悉心指教,并参加了河南省中原书画社函授班的学习。
  岳广军参加工作后,有幸得到齐慧海、樊子阳、李峰等书法家的悉心指教,对书法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和感悟,书法水平进一步提升。此后,他又得到林岫、毛国典、云平、吴行、杨明臣、邵兴国等书法家的指点,书法造诣突飞猛进,并取得了一些骄人的成绩。岳广军说:“我上中学时,就开始临摹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和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等经典法帖,那时临帖只不过是将字帖摆在一旁,写字时看上几眼,自己想怎样写就怎样写,不知提按转折、中锋行笔为何物。对于书法虽然酷爱,但因不得要领,始终还是一个门外汉。我自从结识了青年书法家李峰、樊子阳之后,才通晓选帖、读帖和临帖的真谛,才算走上了书法艺术的光明大道,并从门外汉逐渐成长为书法家。”
  形成古朴端庄、疏朗萧散的艺术风格
  在40年的艺术生涯中,岳广军的书法创作广泛涉猎篆、隶、行、草、楷诸体,其中以小楷最负盛名。他研习小楷从王羲之的楷书字帖《黄庭经》入手,先后潜心临习了钟繇《荐季直表》《宣示表》,王羲之的《东方朔画赞》《乐毅论》《孝女曹娥碑》,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以及倪瓒、王宠、祝允明等诸家小楷字帖,其中尤以临习王羲之小楷用功最勤。他的小楷创作以魏晋时期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的楷书为基石,融入倪瓒、王宠、祝允明等诸家小楷的艺术元素,并赋予当代审美特征和个人审美情趣,形成古朴端庄、疏朗萧散的艺术风格。岳广军亦擅长榜书,继承了颜真卿榜书的笔墨精髓,极具雄浑洒脱、雍容大度的艺术魅力。
  岳广军说,小楷形成于三国时期,魏国书法家钟繇是小楷的创始人。他原是一位隶书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字形微扁,点画浑厚,体势高古,极为生动之致。晋代小楷达到登峰造极的艺术境界,主要以“二王”为代表,亦奠定了中国小楷书法俊逸典雅的欣赏标准。王羲之的小楷既有质朴圆润的气息,又有妍美流变的风姿,笔法表现力更加丰富,结体更加稳定成熟。他的小楷字帖《东方朔画赞》,点画精到,结体严谨,章法劲健,字体肥瘦得中;小楷字帖《孝女曹娥碑》,字形偏扁,古朴圆浑,无论是用笔还是结字,都是学习小楷的典范法帖。王献之的小楷字帖《洛神赋十三行》,笔致洒脱,体势俊逸,笔意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任何事情要想做好,都必须付出艰辛的汗水。书法也一样,通过量变达到质变,没有时间和数量的积累,没有文化的积淀,无论是谁想成大器难矣。”岳广军表示,临摹历代名家经典法帖是攀登书法艺术顶峰的必由之路。临帖之前要先读帖,把帖中字形、章法、用笔熟记于心,临帖时才能得心应手,达到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临摹时要凝神静气,思想集中,观察仔细;一笔一画要力求精准,先求笔法,次求结体,再求章法,同时注重笔势往来、点画顾盼。要从形似达到神似,唯观察得精,方能临写得似。在临摹初始阶段不要贪求数量和速度,而要追求质量和精确。临摹后的习作,也不要随手扔掉,每临一遍都要与原帖对照,找出哪些字、哪一笔和原帖有出入,多比较,多分析,找出难点,强化临摹,各个击破,吃透记牢。临帖如掘井汲水,挖之愈深水质愈好、水量愈大;反之若浅尝辄止,便难得清泉,甚至滴水难见。“一个书法家的功力如何,要看其深入传统的程度,不学习经典、不借鉴传统的创新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岳广军强调,书法家要想使书艺不断提升,就不能囿于一家之言、一帖之长,要深入到历代名家碑帖之中博观约取,汲取百家之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向高人求教取经。更为重要的是,书法家自身品德修养的高低将决定艺术高度,真正的书法家应有涵养、有担当。在历代书法家中,我最敬仰颜真卿、傅山、黄道周。其中,颜真卿对我的影响最大。颜真卿为官不畏权势、刚正不阿,在国家危亡之际精忠报国、舍生取义。他的书法笔法遒劲,结体宽博,体势俊宕。其高超的书艺与高尚的人格相契合,是书品与人品完美结合的典范。
  书画评论人士白利倩表示,时下,在书法界不少书法家的心思过于浮躁,或追逐名利,或追逐时风,不能耐住寂寞,静下心来从事书法创作。岳广军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为时风所动,抱朴守拙,耐得寂寞,在斗室之中勤奋耕耘,饱读经典,遍临名帖,如饥似渴地汲取传统经典的艺术精髓。他的书法作品具有一种古朴、端庄、娴静、博雅的气息,这是他多年浸淫经典法帖的结果。他对笔势、结体、章法和通篇气息的掌控游刃有余,特别注重线条的节奏感,严守法度,追求韵味,张弛有度,从容不迫,体现出高度的书写性。他的书法创作从不刻意夸张和作态,更没有故意制造奇特的视觉效果,通篇贯中有度、变而能贯,平正之中见险绝,极具优美娴静的艺术魅力。
  创造性走出一条当代碑拓书法之路
  近年来,岳广军开创了当代碑拓书法崭新风貌,模仿古代碑拓效果惟妙惟肖,极富金石之气,尽显朴拙之中透出典雅、高古之中尽显俊逸的艺术特色。碑拓是南朝时出现的一种印刷技术,有乌金拓、蝉翼拓、朱拓等多种形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在印刷术没有诞生之前,古代遗存下来的文字和图像有不少镌刻在石头上。碑拓是将宣纸紧覆在碑版上,用墨打拓其文字或图形,然后将纸揭下,纸上留存下碑版上的文字或图形。碑拓的出现为雕版印刷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对于研究历史文献、文物、书画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也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佐证。
  2013年12月,岳广军的书法作品《邓石如墓志铭》荣获全国“邓石如奖”书法展优秀作品提名奖。他将一幅斗方宣纸染成碑拓的形式,在中间主要位置使用白颜料书写楷书,四周用朱砂题跋,使作品形式与内容既和谐又统一,也紧扣征稿主题。此后,在全国各类书法展览中,他的参展作品多次采用碑拓书法的独特艺术形式,受到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并频频斩获大奖。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毛国典表示,岳广军的书法创作独辟蹊径、自成风范,创造性走出一条当代碑拓书法之路,这是对中国书法创作形式的一大突出贡献。他探索性创造的碑拓书法,笔法精妙,朴茂雅正,极富古韵,独树一帜,观赏者莫不称奇。岳广军为人憨厚,对艺术追求心存高远,农闲罅隙临池不辍,不断丰富学识和开阔视野,习古创新孜孜不倦。我相信岳广军的书法艺术必将更上一层楼,创作出更多贴近现实生活、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来,其艺术价值可看高一线。
  近年来,岳广军的书法作品入选全国第七届刻字艺术展、全国纪念建党90周年职工书法展、全国“瘗鹤铭奖”书法作品展、中国贵州百里杜鹃书法作品展、第四届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中华龙文化全国书法展、全国“王安石奖”书法作品展、全国首届“云峰奖”书法展、全国首届书法小品展、全国第三届兰亭书法双年展,荣获全国“邓石如奖”书法展优秀作品提名奖、全国安全生产书画展银奖、全国第二届恒丰置业杯海内外知名书画家作品展二等奖、中国柳公权杯书法作品展优秀奖、中国第二届四堂杯书法精品大展三等奖、中国第八届(重庆)国际园林博览会书法美术作品展银奖、全国第二届建文杯书法展二等奖、全国第七届文化庙里情系农村书画展一等奖、《新民晚报》全国夜光杯书画大赛银奖、第四届东北亚国际书画摄影展铜奖、《书法导报》全国书法家书写杜甫《秋兴》八首长卷报上展二等奖、全国沈尹默杯教师书法大赛一等奖、农商银行杯诗书画影歌伊川书法一等奖、《书法报》书法海选擂台赛佳作提名奖、全国乐平古戏台书法大赛二等奖、全国第三届希望圆梦杯书法展三等奖、河南省首届“群星奖”书法美术作品展一等奖,被中国文字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兰亭书法博物馆、中国华侨博物馆等文博机构收藏,个人传略被收录于《中国绘画年鉴》,并出版《新乡书法名家——岳广军卷》等书法作品专著。



  

更多>>    中国消费者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8 版:收藏】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开创当代碑拓书法崭新风貌
©版权所有 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消费者报社 京ICP备09107225号